《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1)
卷第一 (1)
1. 虛煩
淡竹茹湯
治心虛煩悶,頭疼,氣短,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婦人產後,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冬(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七次,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七片,棗子三枚,淡竹茹一塊如指大同煎,食煎服。虛勞煩悶,尤宜服之。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自汗,觸事易驚。
半夏,竹茹,枳實(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炙,一兩),茯苓(一兩半),人參(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食前服。末效,加遠志去心薑汁炒,北五味子,各一兩,酸棗仁一兩蚌粉炒入。
酸棗仁湯
治霍亂,吐下增劇,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或發寒熱,頭疼,暈悶。
酸棗仁(炒,一兩三分),人參,桂心(各一分),知母,茯苓(各三錢三字),石膏(煅,半兩)甘草(炙,二錢)
上銼散。煎同上。
小草湯
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黃耆(去蘆),當歸(去蘆,酒浸),麥門冬(去心),石斛(去根。各一兩),酸棗仁,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不以時服。
地仙散
治傷寒後、伏暑後煩熱不安,及煩熱虛勞。
地骨(去木,二兩),防風(去蘆,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煎同上。
清心蓮子飲
治心中蘊積,虛熱煩躁。(方見消渴類。)
白話文:
淡竹茹湯
治療心臟虛弱引起的煩悶,頭痛,氣短,體內燥熱無法消退,以及心中煩躁不安。也適用於婦女產後,因心虛而出現驚悸、煩悶到極點的情況。
藥材包含:麥門冬(去除中心)、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烤過,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半夏(用湯水洗過七次,二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四錢,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七片、紅棗三枚,以及淡竹茹一塊(約手指大小)一同煎煮,飯後服用。尤其適合虛弱勞累、煩悶的人服用。
溫膽湯
治療大病之後,因為膽氣虛寒而引起的煩躁失眠,此藥方主要針對這個情況。也適用於驚悸、容易出汗、稍微受到驚嚇就容易害怕的情況。
藥材包含:半夏、竹茹、枳實(用麩皮炒過並去除內瓤,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炙烤過,一兩),茯苓(一兩半),人參(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一同煎煮,飯前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可加入遠志(去除中心並用薑汁炒過)、北五味子(各一兩),以及用蚌粉炒過的酸棗仁一兩。
酸棗仁湯
治療霍亂導致的嘔吐和腹瀉加劇,身體虛弱勞累,胸中氣血奔湧,以致無法入睡。或者出現發冷發熱、頭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藥材包含:酸棗仁(炒過,一兩三分),人參、桂心(各一分),知母、茯苓(各三錢三字),石膏(煅燒過,半兩),甘草(炙烤過,二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煎煮方法與上述相同。
小草湯
治療因過度憂慮而導致的身體虛弱,遺精、白濁,以及虛煩不安等症狀。
藥材包含:小草、黃耆(去除蘆頭)、當歸(去除蘆頭並用酒浸泡)、麥門冬(去除中心)、石斛(去除根部,各一兩),酸棗仁、人參、甘草(炙烤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一同煎煮,不拘時間服用。
地仙散
治療傷寒或暑熱病後引起的煩躁不安,以及虛弱勞累所導致的煩熱。
藥材包含:地骨(去除木質部分,二兩),防風(去除蘆頭,一兩),甘草(炙烤過,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煎煮方法與上述相同。
清心蓮子飲
治療因心中積熱而引起的虛熱煩躁。(具體藥方在消渴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