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7)
卷第一 (7)
1. 陰證
治中湯
治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咽乾,其脈尺寸俱沉細。
白話文:
治療少陰傷寒,手腳溫暖,自己出汗不口渴,腹部飽脹時而疼痛,喉嚨乾澀,脈象沉細。
人參,乾薑(炮),白朮,甘草(炙),陳皮,青皮(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幹薑(炒過)、白朮、甘草(烤過)、陳皮、青皮(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五積散
白話文:
銼散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除渣滓,食前服用。
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滿,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暈,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及口中冷,背心惡寒,並宜服之。除麻黃,又名異功散。
白話文:
調理中氣、順暢氣機,驅除風寒、化解痰飲。治療脾胃宿有寒氣、腹脅脹滿、胸膈停痰、嘔吐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導致心腹痞悶、頭目昏暈、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期不調,或閉不通。以及口中發冷、背心惡寒,均宜服用本方。除了麻黃之外,又名異功散。
白芷(一兩半),陳皮(去皮,三兩),厚朴(去粗皮切,薑汁炒乾,三兩),桔梗(去蘆,六兩),枳殼(去穰,三兩),川芎,甘草(炙),白茯苓(去皮。各一兩半),蒼朮(十二兩,米泔浸,去皮切,炒赤),當歸(去蘆尾,一兩半),麻黃(去根節,三兩),楊芍藥(一兩半),乾薑(爁,二兩),半夏(湯洗七次,一兩半),肉桂(去粗皮,一兩半)
白話文:
白芷(75克),陳皮(去皮,150克),厚朴(去粗皮切,用薑汁炒乾,150克),桔梗(去蘆,300克),枳殼(去穰,150克),川芎,甘草(炙),白茯苓(去皮。各75克),蒼朮(600克,用米泔浸泡,去皮切,炒赤),當歸(去蘆尾,75克),麻黃(去根節,150克),楊芍藥(75克),乾薑(烤,100克),半夏(用湯洗七次,75克),肉桂(去粗皮,75克)
上除白芷肉桂二味為散另入外,一十三味同為銼散,慢火炒令色轉,攤冷,次入肉桂、白芷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如冷氣奔衝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泄利清穀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即入煨生薑三片,鹽少許同煎。
白話文:
除了把白芷和肉桂這兩種藥材單獨研磨成粉末之外,把其餘的十三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用慢火炒至顏色轉變,攤開冷卻後,再加入肉桂和白芷,攪拌均勻。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杯中碗的量,過濾藥渣,稍微加熱後服用。如果出現冷氣衝擊心臟和橫隔膜、臍腹部脹滿疼痛、反胃嘔吐、腹瀉清穀以及痃癖癥瘕、膀胱和小腸疼痛等症狀,就加入煨過的生薑三片和少許鹽一起煎煮。
如傷寒時疫,頭痛體疼,惡風發熱,項背強痛,入蔥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但覺惡寒,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鹽少許同煎。如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入棗二枚煎。風寒濕氣交互,頸項強直,或半身偏疼,或復麻痹及卒中風重者,多加麝香末。
白話文:
-
如有傷寒或時疫,讓您感到頭痛、全身疼痛、怕冷、發燒、頸背僵硬疼痛,將三寸長的蔥和七粒黑豆一起煎服。
-
如果只感覺怕冷,或身體不很熱,但四肢關節拘急,手腳冰冷,改用炒過的茱萸七粒和少許鹽一起煎服。
-
若寒熱交替,伴有咳嗽和喘悶,加入兩枚紅棗一起熬煮。
4.受風寒濕氣交互侵襲,導致頸項強直、半身疼痛或是麻木、中風,加麝香末。
寒濕腰痛,每服加桃仁七枚,去皮尖。滿身疼,加白膠香。太陰經傷寒,手足逆冷,或積聚腹痛及虛汗不止,脈細疾,面青嘔吐,加熟附子數片,炒茴香一捻。冷氣,煨薑三片,鹽少許煎。婦人經候不調,或腹中血塊,加酸米醋一合。難產,亦加米醋一合,腳氣冷者,每服加茱萸十粒,木瓜三片。
白話文:
寒濕腰痛:
每劑中藥加入7顆去皮尖的桃仁。
全身疼痛: 加入白膠香。
太陰經傷寒: 手腳冰冷,或腹部積聚疼痛,虛汗不止,脈搏細而快,面色青白,嘔吐,加入幾片熟附子,炒過的茴香一小撮。
受寒: 加入3片煨過的薑,加入少許鹽煎服。
婦女經期不調: 或腹中有血塊,加入一合酸米醋。
難產: 也加入一合米醋。
腳氣寒冷: 每劑藥加入10粒茱萸,3片木瓜。
大便秘,加大黃二錢。腳氣下疰,掀然赤腫,增寒壯熱,亦加大黃一錢利之。久虛脾泄,傷食腹痛,冷瀉不止,每用略炒過,加陳米一撮,烏梅一個煎,名和氣散,特效。心腹膨脹不食亦效。乳癰初作,加川牛膝、生地黃各二根。產後或尋常血氣痛,並加木香、玄胡索半錢,醋炒陳艾葉七皮,烏藥半錢。
白話文:
-
大便祕結,加二錢大黃。腳氣發作,皮膚紅腫,又寒又熱,也加一錢大黃來通利。
-
長期脾虛腹瀉,或因飲食不當導致腹痛,冷瀉不止,則炒過大黃,加一撮陳米、一個烏梅煎服,稱為和氣散,效果顯著。心腹脹滿不食也適用。
-
乳房剛開始發炎,添加川牛膝、生地黃各二根。
-
產後或平常的血氣疼痛,再添加木香、玄胡索半錢,醋炒透的陳艾葉和烏藥半錢。
婦人體虛腳疼,加生川烏去皮臍、切四片,麝香少許。夏合熱,寒氣折之,秋髮寒疫,大效。
人參養胃湯
白話文:
婦女體虛腳痛
加入生川烏,剝去外皮,切成四片,再加入少許麝香。
夏天時用熱水服用,寒氣會被折除。秋天時用冷水服用,治療寒疫,效果顯著。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疼,肢體拘急,不問風寒二證,均可治療。須令濈濈微汗。自然解散。若先有汗則溫服,不須更汗。兼治飲食傷脾,或外感風寒濕氣,發為痎瘧,及山嵐瘴疫。常服尤佳。
白話文:
本方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導致寒氣增加、發熱、頭暈腦脹、四肢僵硬等病症,不論是風寒、還是內傷生冷的病症,都可以治療。服用後,令病人微微出汗,即可自然痊癒。如果病人已先有汗,則只需溫服,不用再發汗。本方還可治療飲食傷脾、或外感風寒濕氣而引起的瘧疾,以及山嵐瘴疫等疾病。經常服用本方效果更佳。
厚朴(去粗皮,切,蘆汁拌,炒乾),蒼朮(米泔浸,切,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白茯苓(去皮,半兩),甘草(二錢半),人參(去蘆),草果(煨,去皮),藿香(去土,各半兩),橘紅(去白,七錢半)
白話文:
厚朴(剝去粗皮,切片,用蘆汁拌勻,炒乾)
蒼朮(用米湯浸泡,切片,炒至黃色)
半夏(用湯水清洗七次,各取一兩)
白茯苓(去皮,取半兩)
甘草(取二錢半)
人參(去蘆頭)
草果(煨熟,去皮)
藿香(去土,各取半兩)
橘紅(去白色部分,取七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空心熱服。虛寒,加炮附子數片。體虛寒瘧,加肉桂、炮附子各一錢重,兼紅丸子每服三十五粒。(方見後,痎瘧類。)
藿香正氣散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 3 錢,加入 1.5 杯水、3 片生薑和 2 枚紅棗,煎煮後在空腹時熱服。如果虛寒體質,可加入數片炮附子。如果是虛寒瘧疾,則加入各 1 錢重的肉桂和炮附子,並搭配紅丸子,每次服用 35 粒。(紅丸子配方請參考痎瘧類)
藿香正氣散
組成:
- 藿香(5錢)
- 紫蘇葉(3錢)
- 白芷(3錢)
- 防風(3錢)
- 陳皮(3錢)
- 厚朴(3錢)
- 甘草(1錢5分)
功效:
- 解暑濕
- 和中氣
- 化痰止嘔
主治:
- 夏日暑濕引起的頭暈嘔吐、泄瀉腹痛
- 感冒初期,頭痛身熱、鼻塞流涕
- 中暑後,頭痛發熱、噁心嘔吐
用法:
- 水煎服,一次1劑,一日2-3次
注意事項:
- 孕婦、虛寒體質者慎用
- 服用時不可食用冷飲、生冷瓜果
治傷寒頭疼,增寒作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五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服之。
白話文:
適用於治療傷寒引發的頭痛、增加寒氣產生發熱、上氣喘息、咳嗽、五勞七傷、五種風痰、五種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吐、氣虛腹瀉、臟腑虛弱鳴叫、山嵐瘴瘧、全身虛腫。適用於婦女產前產後、血氣刺痛。也適用於小兒疳傷。
大腹皮(洗,一兩),藿香(洗去土,三兩),厚朴(去粗皮切,薑汁拌炒),白朮(去蘆。各二兩),陳皮(去白,三兩),白芷(一兩),苦梗(去蘆,二兩),白茯苓(去皮,一兩),甘草(炙,二兩),半夏(湯洗七次),紫蘇(去土。各二兩)
白話文:
一兩洗淨的大腹皮,三兩洗淨去土的藿香,二兩去粗皮切片後用薑汁拌炒的厚朴,二兩去蘆的白朮,三兩去白的陳皮,一兩白芷,二兩去蘆的苦梗,一兩去皮的白茯苓,二兩炙甘草,七次湯洗的半夏,二兩去土的紫蘇。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紅棗一枚,同煎,熱服。如欲出汗,加蔥白二根,以衣被蓋,再煎服。冷嗽喘滿,每服加人參一錢,鹽梅一個,杏仁七粒去皮尖,北五味子十粒,就吞青州白丸子三十五粒效。氣促氣壅,加人參一錢,沉香半錢。心腹痛,加木香半錢,玄胡索七粒切碎。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紅棗一枚,一起煎煮,熱服。如果想發汗,可以加入蔥白兩根,蓋上衣被,再煎服。對於受寒引起的咳嗽、喘息、胸悶,每次服用時加入人參一錢,鹽梅一個,杏仁七粒去皮尖,北五味子十粒,再吞服青州白丸子三十五粒,效果顯著。如果出現氣促、氣滯的情況,可加入人參一錢,沉香半錢。如果出現心腹疼痛,則加入木香半錢,玄胡索七粒切碎。
嘔惡甚,加生薑五片,木瓜二片。痰嘔,加烏梅一個。寒濕腰痛,腹心膨滿,加生薑三片,木瓜二片,蒼朮切炒、枳殼煨去穰切,各半錢,檳榔半個切片。一方治憂怒鬱氣,流走遍體刺痛緊滿,加木香一錢,縮砂五粒,名增減順氣木香散。
四逆湯
白話文:
嘔吐甚烈的時候,加生薑五片,木瓜二片。痰嘔,加烏梅一個。寒濕腰痛,腹心膨滿,加生薑三片,木瓜二片,蒼朮切炒、枳殼煨去穰切,各半錢,檳榔半個切片。另一方治療憂愁憤怒的鬱積之氣,周身遍佈刺痛緊滿,加木香一錢,縮砂五粒,名為增減順氣木香散。
此方用於治療發熱、怕冷、手腳冰涼、脈搏微弱的病症。
治陰證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吐利俱作,小便或澀或利,脈微欲絕,汗出過多,腹痛脹滿,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內寒外熱,下利清穀,四肢沉重,汗出熱不去者。一切虛寒厥冷。傷寒病在表誤下,藥下利不止,雖覺頭疼體痛,發熱惡寒,四肢拘急,表證悉具,未可攻表,先服此藥助陽救里。少陰病背惡寒,口燥咽乾,此主之。
甘草(一兩,炙),乾薑(二兩),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臍)
白話文:
治療體質虛寒的傷寒病,患者自發腹瀉但無口渴,嘔吐、吞嚥不止,吐瀉同時發生,小便時而澀阻時而通利,脈搏微弱幾乎消失,汗出過多,腹痛脹滿,手腳冰冷,有時咳嗽有時心悸,內部寒冷外部發熱,腹瀉清穀,四肢沉重,出汗後熱度不退。一切由虛寒引起的厥冷。傷寒病在體表卻誤下藥物,下利不止,儘管患者感覺頭痛、全身疼痛、發熱、惡寒、四肢拘急,表證的症狀都有,但不要治療體表,先服用這種藥,溫補陽氣救助體內。少陰病證,背部惡寒,口乾咽燥,用此藥治療。
甘草(一兩,炙烤過) 乾薑(兩兩) 附子(較大者一枚,生用,去除外皮和臍部)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六分,去滓,溫服。服此藥利止而無血者,加人參半兩。面赤,加連根蔥白九莖,臨煎熟旋入。腹痛,去蔥白,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去芍藥,加苦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苦梗,加人參二兩。霍亂吐泄後,亦宜服此。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大下利厥冷者主之。
白話文:
上銼散:
每副藥四錢,加水一盞半,煎煮至六分之一,去除藥渣,溫服。服此藥後,腹瀉停止,但沒有血便的人,可以加人參半兩。如果臉紅,可以加連根蔥白九莖,在煎煮成熟時旋入。如果腹痛,就去掉蔥白,加芍藥二兩。如果嘔吐,加生薑二兩。如果咽喉疼痛,就去除芍藥,加苦梗一兩。如果腹瀉停止,脈搏沒有跳動的,就去除苦梗,加人參二兩。霍亂吐瀉之後,也應該服用此藥。大汗淋漓,但熱度不退,內在拘急。四肢疼痛,下利厥逆,惡寒,大下利厥冷的病人服用此藥。
四逆散
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主之。
甘草(炙),柴胡,枳殼(去白穰,炒黃),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治療少陰病寒邪逆流的情況,患者可能會有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或腹瀉、大便下墜等症狀,此方可用於治療。
藥材:
- 甘草(炙)
- 柴胡
- 枳殼(去白膜,炒黃)
- 芍藥(各一兩)
上為末,米飲調下二錢,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順元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和,每次服用 2 錢,每天服用 3 次。如果有咳嗽症狀,可以加入五味子、乾薑,各半兩。如果有腹瀉、心悸症狀,可以加入桂皮半兩。如果有小便困難症狀,可以加入茯苓半兩。如果有腹痛症狀,可以加入半枚炮製裂開的附子。如果腹瀉嚴重,先將薤白煮成濃湯,加入 3 錢的藥末,再煮一兩次,趁溫熱服用。
順元散
組成:
- 伸筋草五錢
- 紫草一錢
- 鱉甲一錢
- 黃柏一錢
- 生甘草一錢
用法: 研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送下。
功能主治: 治四肢抽掣,腰腿疼痛,筋脈拘攣,半身麻木等症。
此藥能溫內。外感寒,脈遲細沉伏,手足冷,毛髮戰慄,傷寒里證,大啜數杯,手足溫,汗出乃愈。治氣亦效。通血脈,和一切氣,無出此藥。冒風濕,手足緩弱,不能動轉,到頭須數人扶策,三服後,次日能步履脫然。(方見後風科虛證類。)
三建湯
白話文:
此藥能溫內、治氣效用很好。外感風寒、脈搏遲緩、細沉而伏、手腳冰冷、寒毛戰慄升起,如果是傷寒裡證(外部不覺得冷、寒邪已入裡),大口喝幾杯此藥,手腳會溫暖,身體會出汗,之後就會痊癒。治療氣血疾病也有效果,它能行血脈、調和一切氣,沒有比它更好的藥了。冒風受潮後,四肢虛弱,手腳不能活動,往往需要數人扶持才能走路,服用三帖藥之後,隔天就能健步如飛了。(方子見後面的風科虛證類。)
三建湯
組成:
- 黨參五錢
- 黃耆四錢
- 白朮四錢
- 茯苓四錢
- 甘草三錢
- 桂枝二錢(去皮)
- 細辛二錢(去土)
用法:
煎服,每日一劑。
主治: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稀,氣短乏力,面色萎黃。
(方見痼冷類。)脈微,身體冷重,自汗嘔吐,加丁香、胡椒各半兩。
白話文:
(症狀出現在頑固的寒冷種類。)脈搏微弱,身體寒冷沉重,自發出汗嘔吐,加入丁香、胡椒各半兩。
瓜蒂散
治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須吐之。(方見後。)
茯苓甘草湯
治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卻治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
茯苓,桂枝(各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一兩。各細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麻黃升麻湯
白話文:
瓜蒂散
治療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張,邪氣積聚在胸中,胸悶煩躁,飢餓卻吃不下東西。病因在於胸中,需要催吐治療。(具體方劑見後)
茯苓甘草湯
治療厥症伴有心悸,應先治療水濕,再治療厥症。如果不這樣做,水濕會浸入胃中,導致腹瀉。
茯苓、桂枝(各 2 兩),生薑(3 兩),甘草(1 兩,均切碎)
以上四味藥材,加水 4 升,煮沸後取 2 升藥液,濾去藥渣,趁溫熱分 3 次服用。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六七天後,大便後,寸脈沉而遲,手腳冰冷,下部脈搏微弱,咽喉不利,吐出膿血,腹瀉不止,為難治。此方主治。
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細銼)
白話文:
麻黃(100公克),升麻(40公克),當歸(40公克),知母、黃芩、葳蕤(各7公克),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各2公克。細切)。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三斗炊米頃,令盡,汗出愈。
灸法:
白話文:
將十四種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一兩(約3公克)沸騰,去除表面的浮沫,然後加入所有藥材,煮取三升(約900毫升)藥汁,去掉藥渣,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的時間間隔大約是煮三鬥米飯的時間,直到藥汁喝完,汗水就會更多,病情就會好轉。
灸法
灸法,是以艾絨為材料,點燃後灼燒穴位或特定部位,以達到溫熱、刺激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和臟腑功能的治療方法。其具備溫陽通絡、扶正祛邪之功效。
操作方法:
- 選穴:根據病症及體質,選擇適宜的穴位。
- 艾絨製作:將艾葉曬乾、搗碎成絨,製成艾柱或艾團。
- 點燃:使用艾條或艾絨,點燃後置於穴位上方。
- 灼燒:控制火候,保持溫熱感,避免燙傷。
- 提拿:艾條或艾絨燃盡後,及時將其提起,避免灼傷皮膚。
施灸注意事項:
- 辨證施灸:根據病症及體質,選擇適當的灸法。
- 避開禁忌:對虛弱、體質敏感、 беремен婦、皮膚損傷者等,應慎用或避免施灸。
- 控制火候:火候過大會灼傷皮膚,過小則效果不佳。
- 留心反應:施灸過程中,若出現暈眩、噁心等不適,應立即停止。
適用範圍:
- 寒證、濕症、痛症、虛症
- 消化不良、腹瀉、腹痛
- 腰腿疼痛、風濕性關節炎
- 失眠、頭痛、眩暈
治陰證傷寒,於臍下一寸半氣海穴二七壯。小作艾炷,於臍心以鹽填實,灸七壯,立效。二寸丹田、三寸關元皆可灸。
白話文:
治療陰證傷寒,在臍下一寸半處的氣海穴灸27壯。做一個小的艾灸柱,在肚臍中心用鹽填滿,灸7壯,立竿見影。二寸的丹田、三寸的關元穴皆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