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4)

1. 傷寒遺事

戰汗四證:

厥陰逆至第七日,脈得微緩微浮,為有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克,邪無所容,否極泰來,營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黑奴丸證,服藥一丸,但與冷水盡足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

小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得湯必蒸蒸而振,發汗出而解。

調胃承氣湯證云: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先必振慄,汗出而解。

急下兩證:

少陰主腎,系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腎汁干,咽路焦。故口燥

咽乾而渴,宜急下之。非若陽明證宜下而可緩也。雖然陽明宜緩,而有一證,發熱汗多者,亦急下之。蓋陽明屬胃,汗多則胃汁干,亦須急下也。少陰證,口燥咽乾,謂之腎汁干,宜急下之。陽明證,發熱汗多,謂之胃汁干,亦急下之。

傷寒傷風誤下成痞:

傷寒傷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

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屬太陽。)

三陰可汗:

陰病不當發汗,發汗即動經。然太陰脈浮,少陰病發熱,亦須微微出汗,但不可正汗耳。太陰脈浮者,宜桂枝湯。少陰發熱脈沉,宜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證者,宜麻黃甘草附子湯,微發汗。皆陰證表藥也。

瘥後昏沉:

傷寒瘥後十數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語錯謬,又無寒熱,醫或作鬼祟,或作風疾,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皆緣發汗不盡,餘毒在心胞絡間所致也。知母麻黃湯主之。

飲酒復劇:

傷寒時疾,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黃連解毒湯主之。

循衣摸床: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餘日,日晡即發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若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者,一服,利則止後服。脈弦則生,脈澀者死。

傷寒別名:

清便自調、自可,謂大小便如常也。大便秘而堅則曰硬。小便不利,小便少。下利清穀,皆謂水穀不分。得大便曰更衣。大便堅,小便利,曰脾約。下利曰飧泄。腸僻謂痔也。寒而利曰鴨溏,熱而利曰腸垢。轉失氣謂氣轉而鄉,時時失下,即後分泄氣,蓋腸中有積。大汗傷氣,大下傷血,或火邪逼迫驚狂,或尺寸脈緊而反有汗,或發汗後汗不止,曰漏風。

或陰病本無汗而反有汗,或其脈浮遲微弱不能作汗,皆曰亡陽。吐、汗、下、溫針以後,其病不解,曰壞病,曰何逆。瘥後更發熱曰遺熱。脈相剋賊曰負。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左關脈曰人迎,右關脈曰氣口,足趺上動脈曰衝陽,足後跟上陷中動脈曰太谿。婦人乳頭直下近腹處曰期門。

白話文:

傷寒遺事

戰汗四證:

第七天厥陰逆證,脈象微弱而略浮,表示脾胃功能恢復。因此可知脾氣已復,不再受邪氣克制,邪氣無處藏身,否極泰來,營衛之氣將要恢復,水火既濟,寒熱交替而大汗淋漓,疾病痊癒。

黑奴丸證,服用一丸藥,用冷水送服,很快就會感覺寒冷,寒邪盡去後便汗出而癒。

小柴胡證的症狀齊全,但用了其他藥物治療後,小柴胡證的症狀仍然存在,則需再次服用小柴胡湯。即使之前已經服用過其他藥物,再次服用小柴胡湯也不算逆治。服用後必會感覺渾身溫暖而微微振顫,發汗後疾病痊癒。

調胃承氣湯證:

太陽病尚未痊癒,脈象陰陽俱停滯,先必會出現寒顫,汗出後便痊癒。

急下兩證:

少陰經主腎,與舌根相連。傷寒的熱邪侵入臟腑,流注到少陰經,腎液虧損,咽喉乾燥。因此口乾舌燥,非常口渴,應該及時服用峻下之藥。這與陽明證宜下但可緩解不同。雖然陽明證宜緩下,但有一種情況,發熱汗多的,也應急下。因為陽明屬胃,汗多則胃液虧損,也需要急下。少陰證,口乾舌燥,稱為腎液虧損,宜急下;陽明證,發熱汗多,稱為胃液虧損,也宜急下。

傷寒傷風誤下成痞:

傷寒或傷風,醫生卻用下法治療,病人下痢不止,一天數十次,飲食不能消化,腹部雷鳴,心下痞硬滿悶,乾嘔,心煩意亂不得安寧。醫生見心下痞硬,以為病情未盡,再次下之,結果痞證更加嚴重。這不是由於結熱,而是因為胃中虛弱,客邪上逆,導致痞硬,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屬太陽經)

三陰可汗:

陰證不宜發汗,發汗就會傷及經絡。但是,太陰脈浮,少陰病發熱,也需要微微出汗,但不可大量出汗。太陰脈浮者,宜用桂枝湯;少陰發熱脈沉者,宜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病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證者,宜用麻黃甘草附子湯,微微發汗。這些都是治療陰證的表藥。

瘥後昏沉:

傷寒痊癒後十幾天,或半個月二十天,仍然昏昏沉沉,神志不清,言語錯亂,又無寒熱,醫生有時診斷為鬼祟作怪,有時診斷為風疾,用各種方法治療都不見效。或朝夕潮熱面紅,或有寒熱如瘧疾發作。都是由於發汗不徹底,餘毒滯留於心包絡脈絡之間造成的。知母麻黃湯可以治療。

飲酒復劇:

傷寒病在三日內已汗解,因飲酒而病情加重,感到煩悶,乾嘔口乾,呻吟言語錯亂,不能平臥。黃連解毒湯可以治療。

循衣摸床:

傷寒病嘔吐或下痢後病情未解,不大便五六天以上,甚至十多天,下午就發熱,不惡寒,獨自說話像見到鬼一樣。病情嚴重者,發熱時不認識人,摸衣摸床,坐臥不安,微微氣喘,直視前方。病情輕者,只是發熱神志不清。大承氣湯主治,服用一劑,大便通暢後就停止服用。脈象弦緊則能活,脈象澀滯則死亡。

傷寒別名:

大便小便正常,稱為清便自調;大便秘結堅硬,稱為大便硬;小便不利,稱為小便少;下痢稀薄,食物不能消化,稱為下利清穀;大便通暢,稱為更衣;大便堅硬,小便通暢,稱為脾約;下痢不止,稱為飧泄;腸癰,指痔瘡;下痢稀薄而冷,稱為鴨溏;下痢稀薄而熱,稱為腸垢;時時腹瀉,稱為轉失氣,指腸中有積滯;大汗傷氣,大便溏瀉傷血;火邪逼迫導致神志錯亂,稱為驚狂;或寸口脈緊而反有汗,或發汗後汗出不止,稱為漏風;

陰證本來不應該出汗卻反而出汗,或脈象浮而遲緩,微弱而不能發汗,都稱為亡陽;嘔吐、發汗、下痢、溫針治療後病情未解,稱為壞病或何逆;痊癒後再次發熱,稱為遺熱;脈象相剋,邪氣盛而正氣衰,稱為負;兩手無脈,稱為雙伏;一手無脈,稱為單伏;左關脈稱為人迎;右關脈稱為氣口;足背動脈稱為衝陽;足跟後陷中動脈稱為太谿;婦女乳頭直下近腹處稱為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