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8)

1. 傷寒遺事

戰汗四證:

白話文:

戰汗四證:

1. 陽虛自汗: 身體虛弱,陽氣不足,無法固攝津液,導致自發性出汗,汗液清稀,易出而不止。

2. 陰虛盜汗: 身體陰液不足,內熱偏盛,無法濡養肌膚,導致夜間盜汗,汗液黏膩,盜汗後身體發熱。

3. 氣虛自汗: 身體氣虛,固攝無力,導致自發性出汗,汗液清稀,動則汗出,活動後更明顯。

4. 氣陰兩虛盜汗: 身體氣陰兩虛,氣虛無法固攝津液,陰虛內熱偏盛,夜間盜汗,汗液黏膩,盜汗後身體不發熱。

厥陰逆至第七日,脈得微緩微浮,為有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克,邪無所容,否極泰來,營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黑奴丸證,服藥一丸,但與冷水盡足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

白話文:

厥陰之逆,到了第七天,脈象微緩微浮,這是脾胃之脈的緣故。因此知道脾氣完全,不再受到侵犯,邪氣無處容身,否極泰來,營衛之氣將要恢復,水升火降,然後寒熱作而大汗解。

黑奴丸證候:服用此丸一丸,但以冷水全部喝完,須臾當感到寒冷,寒冷到最後出汗便痊癒了。

小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得湯必蒸蒸而振,發汗出而解。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有小柴胡湯證,卻使用了其他藥物導致腹瀉,但是小柴胡湯的證狀依然存在,那麼就應該再次服用小柴胡湯。即使已經腹瀉,也不存在與小柴胡湯相抵觸的情況。服用小柴胡湯後,病人必定會出現發汗的症狀,然後疾病就會痊癒。

調胃承氣湯證云: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先必振慄,汗出而解。

急下兩證:

少陰主腎,系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腎汁干,咽路焦。故口燥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證

太陽病未癒,脈象陰陽俱止,之前必定發抖,出汗後才解除。

急需瀉下的兩個證狀:

少陰主腎,連接舌根。傷寒熱氣侵入臟腑,流入少陰經絡,腎液乾枯,咽喉灼熱,故口乾舌燥。

咽乾而渴,宜急下之。非若陽明證宜下而可緩也。雖然陽明宜緩,而有一證,發熱汗多者,亦急下之。蓋陽明屬胃,汗多則胃汁干,亦須急下也。少陰證,口燥咽乾,謂之腎汁干,宜急下之。陽明證,發熱汗多,謂之胃汁干,亦急下之。

傷寒傷風誤下成痞:

傷寒傷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咽喉乾渴的症狀,應該立刻服用瀉下藥。這與陽明證應該緩緩地服用瀉下藥不同。儘管陽明證應該緩緩地服用瀉下藥,但有一種症狀是發熱且汗多,這種情況也應該立刻服用瀉下藥。這是因為陽明屬胃,汗多會導致胃液變乾,所以也需要立刻服用瀉下藥。少陰證出現口乾咽乾的症狀,這是由於腎液變乾所導致的,這種情況也應該立刻服用瀉下藥。陽明證出現發熱汗多的症狀,這是由於胃液變乾所導致的,也應該立刻服用瀉下藥。

傷寒傷風時,醫生卻使用了瀉藥,導致患者腹瀉數十次,食物都無法消化,腹中雷鳴,心下疼痛。

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屬太陽。)

三陰可汗:

白話文:

腹脹很硬而且滿滿的,乾嘔,心煩不能安定。醫生看到心下腹脹,認為病還沒好,於是又讓病人服用瀉下藥,結果腹脹更加嚴重了。這不是熱結造成的,只是因為胃中虛弱,客氣上逆,所以導致腹脹變硬,甘草瀉心湯是主要的治療藥方。(屬於太陽經的病症。)

陰病不當發汗,發汗即動經。然太陰脈浮,少陰病發熱,亦須微微出汗,但不可正汗耳。太陰脈浮者,宜桂枝湯。少陰發熱脈沉,宜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證者,宜麻黃甘草附子湯,微發汗。皆陰證表藥也。

瘥後昏沉:

白話文:

陰證不適用發汗法,若使用發汗法,會動到經脈。但如果太陰脈浮現,少陰病發熱,也需要微微出汗,但不能用正發汗法。太陰脈浮現的人,應該服用桂枝湯。少陰發熱,脈象沉潛,應該服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病發病後的二、三天,常可見少陰證,不見陽證者,應該服用麻黃甘草附子湯,微發汗。這些都是陰證的表症用藥。

病癒後精神昏沉

傷寒瘥後十數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語錯謬,又無寒熱,醫或作鬼祟,或作風疾,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皆緣發汗不盡,餘毒在心胞絡間所致也。知母麻黃湯主之。

飲酒復劇:

白話文:

傷寒病瘥愈後十幾天或半個月二十天,始終昏昏沉沉,常神智不清,說話錯亂,又沒有寒熱症狀,醫生或認為是鬼祟作祟,或認為是風疾,用各種方法治療卻不見好轉。或早晚出現潮熱、臉頰發紅,或有寒熱症狀像瘧疾一樣。這些都是由於發汗不徹底,餘毒滯留在心包絡之間所引起的,服用知母麻黃湯可以治療。

傷寒時疾,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黃連解毒湯主之。

循衣摸床:

白話文:

感染傷寒病,在患病三天後已出汗而痊癒,因為喝酒導致病情加重,診斷病人煩悶、嘔吐、口乾、呻吟、說話不流暢、不能入睡。黃連解毒湯是最好的處方。

循衣摸牀

循著衣物爬到牀邊上。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餘日,日晡即發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若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者,一服,利則止後服。脈弦則生,脈澀者死。

傷寒別名: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之後,有嘔吐或下痢的症狀,但經過治療後症狀沒有完全好轉,而且已經五六天沒有大便了,十幾天後,每天傍晚就會發熱,但是不會怕冷,而且會自言自語,好像看到了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的人,發作時神志不清,會沿著衣服摸索著牀,坐立不安,呼吸微喘直視。如果病情較輕的人,只是會發熱胡言亂語。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服用一次,大便通暢後症狀就會停止,繼續服用幾次就可以痊癒。如果脈搏是弦脈,就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脈搏是澀脈,則表示病情會惡化。

傷寒別名:

  • **葛越之疾:**因葛草生於濕地,傷寒症狀似葛繞體。
  • **中風:**指因風邪侵入而發病。
  • **發熱:**指體溫高於常態。
  • **癘瘧:**一種傳染病,有發熱、寒戰等症狀。
  • **疫癘:**一種因瘟疫或傳染病而發生的疾病。
  • **寒溫:**指傷寒病程中的寒證和熱證。
  • **三陰三陽:**指傷寒病分為三陰三陽六經,分別指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
  • **傷寒霍亂:**一種以劇烈腹痛、腹瀉、脫水為主的疾病。

清便自調、自可,謂大小便如常也。大便秘而堅則曰硬。小便不利,小便少。下利清穀,皆謂水穀不分。得大便曰更衣。大便堅,小便利,曰脾約。下利曰飧泄。腸僻謂痔也。寒而利曰鴨溏,熱而利曰腸垢。轉失氣謂氣轉而鄉,時時失下,即後分泄氣,蓋腸中有積。大汗傷氣,大下傷血,或火邪逼迫驚狂,或尺寸脈緊而反有汗,或發汗後汗不止,曰漏風。

白話文:

  1. 清便自調、自可:指大小便通暢正常。

  2. 大便祕而堅則曰硬:大便乾燥堅硬。

  3. 小便不利,小便少:小便排泄不暢,小便量少。

  4. 下利清穀:大便稀溏,水穀不分。

  5. 得大便曰更衣:能排便就是更衣。

  6. 大便堅,小便利,曰脾約:大便堅硬,小便通暢,是脾氣約束所致。

  7. 下利曰飧泄:大便稀溏,腹瀉。

  8. 腸僻謂痔也:腸僻指痔瘡。

  9. 寒而利曰鴨溏:因寒而導致的大便稀溏,像鴨子糞便一樣。

  10. 熱而利曰腸垢:因熱而導致的大便稀溏,夾雜膿血。

  11. 轉失氣謂氣轉而鄉,時時失下:轉失氣是指腸胃中積聚的氣體轉動,時不時地向下排出。

  12. 即後分泄氣,蓋腸中有積:腸中有積滯,因此會時不時地排出氣體。

  13. 大汗傷氣,大下傷血:大汗會損傷氣,大便稀溏會損傷血。

  14. 或火邪逼迫驚狂:火邪侵犯,導致驚狂。

  15. 或尺寸脈緊而反有汗:寸口脈和尺脈緊促,卻反常地出汗。

  16. 或發汗後汗不止,曰漏風:發汗後汗水不止,稱為漏風。

或陰病本無汗而反有汗,或其脈浮遲微弱不能作汗,皆曰亡陽。吐、汗、下、溫針以後,其病不解,曰壞病,曰何逆。瘥後更發熱曰遺熱。脈相剋賊曰負。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左關脈曰人迎,右關脈曰氣口,足趺上動脈曰衝陽,足後跟上陷中動脈曰太谿。婦人乳頭直下近腹處曰期門。

白話文:

  1. 如果是陰性的疾病原本就不會汗出,卻反而出汗;或者是脈象浮遲虛弱,無法引發汗出,都稱為陽氣虧虛。

  2. 經過嘔吐、出汗、瀉下、溫針等治療後,疾病仍然沒有好轉,稱為壞病,也叫何逆。

  3. 疾病痊癒後又發熱,稱為遺熱。

  4. 脈象互相剋制損害,稱為負。

  5. 兩手都沒有脈象,稱為雙伏;一手沒有脈象,稱為單伏。

  6. 左關脈旁的動脈,稱為人迎。右關脈旁的動脈,稱為氣口。足趺上能夠摸到的動脈,稱為衝陽。足後跟上方凹陷處能夠摸到的動脈,稱為太谿。

  7. 婦人的乳頭直線向下,靠近腹部的地方,稱為期門。

臍下一寸半曰氣海,二寸曰丹田,三寸曰關元。玄府即汗空也。臍間動氣曰奔豚。筋惕肉動曰瞤。中暑曰中暍。妄發濕溫汗曰重暍。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曰水逆。心下停水怔忪,身無大熱,頭額微汗,曰水結胸。乾嘔曰啘,咳逆曰噦。目中不了了,謂不明瞭也。睛不和,謂不和平如常也。

三月至夏方發病曰晚發。

傷寒戒忌:

白話文:

肚臍下一寸半是氣海,二寸是丹田,三寸是關元。玄府就是汗空。肚臍間動氣叫做奔豚。筋骨肌肉抽動叫做瞤。中暑叫做中暍。亂發濕溫汗叫做重暍。口渴想喝水,喝了水就吐出來,叫做水逆。心下停留水分,精神恍惚,身體沒有高熱,頭額微微出汗,叫做水結胸。乾嘔叫做啘,咳嗽逆氣叫做噦。目中看不清楚,意思是看不清楚。眼睛不正常,意思是眼睛不像平常那樣平穩。

三月至夏方發病,謂之晚發。

傷寒新瘥後,但少吃糜粥,常令稍飢,不得飽食,反此則復。不得早起,不得梳頭洗面,不得多言,不得勞心費力,反此則復。瘥後百日內,氣體未得平復,犯房室者死。忌食羊雞狗肉肥魚油膩諸骨汁,及咸藏鮓脯油餅面,病再發。

臨治警省:

白話文:

傷寒病者剛痊癒後,只能吃少量稀飯。讓自己經常處於略飢的狀態,不能過飽地吃。如果相反地,就會復發。不可早起,不得梳頭洗臉,不得多說話,不能勞心費力。如果違反,就會復發。痊癒後一百天內,身體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若有性行為,可能會導致死亡。忌食羊肉、雞肉、狗肉、肥魚、油膩食物、各種骨頭的湯汁,以及鹹菜、醃漬品、肉乾、油餅和麵食。如果吃了這些食物,疾病可能會復發。

臨證警省

凡臨證時,切不可輕易發言更不可妄下斷語。宜三思而後行,正氣自正,邪氣自除。若見證不順治,更宜潛心靜慮,內省己過,勿因小過而妄作他念,切記切記!

傷寒證候,傾刻傳變。傷寒治法,繩尺謹嚴,非可以輕心視之也。其間種類不一,條例浩繁,是固難矣。至於陰極發躁,熱極發厥;陰證如陽,陽證如陰;腳氣似乎傷寒;中暑似乎熱病;與夫蓄血一證,上熱下冷,乍哄乍寒,至四肢發厥,昏迷悶絕。凡此等類,尤當審思而明辨之。

若疑似未別,體認未明,姑且詢探,切不可妄投決病之劑。方匕雖微,死生系也。謹之哉。

傷寒篤證:

白話文:

傷寒的症狀,會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傷寒的治療方法,必須嚴格遵循,不能輕視。傷寒的種類繁多,條例也很複雜,這確實很難。至於陰證到了極點,會出現躁動;熱證到了極點,會出現厥證;陰證的症狀像陽證,陽證的症狀像陰證;腳氣病的症狀似乎是傷寒;中暑的症狀似乎是熱病;還有蓄血一證,上半身發熱,下半身發冷,忽冷忽熱,四肢厥冷,昏迷不醒。凡是這類情況,都應該仔細思考,並加以區別。

判斷傷寒證狀嚴重與否:

若對於判斷嚴重性有任何疑慮,務必謹慎詢問探討,切不可隨便開立藥方。因為藥方雖然微小,但關係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務必謹慎為之。

搖頭直視,形如煙燻,心絕。唇吻反青,四肢多汗,肝絕。反目直視,狂言遺尿,腎絕。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肺絕。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脾絕。汗出如油,喘促無已,水漿不下,形體不仁,命絕。大發濕家汁則成痙,熱而痙,不治。發濕溫汗,身青面變,耳聾不語,曰重暍,不治。

白話文:

搖頭直視,神志不清,精神萎靡,形如煙燻,是心臟衰竭。嘴脣和麪頰發青,四肢多汗,是肝臟衰竭。反目直視,狂言亂語,遺尿失禁,是腎臟衰竭。汗出如雨,氣喘不止,是肺臟衰竭。嘴脣顏色發黑,皮膚發黃,是脾臟衰竭。汗出如油,氣喘不止,水漿下不去,肢體麻木不仁,生命垂危。大發濕家汁則成痙,熱而痙,不治。發濕溫汗,身青面變,耳聾不語,稱為重暍,不治。

發風溫汗,必譫語,並不治。發風濕、中濕汗,並逆,發動氣汗,不治。發少陰汗,九竅出血,曰下厥上竭,不治。發少陽汗則譫語,發汗只在頭面,不至遍身,鼻衄不止者,逆。發汗不至足者,逆。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並不治。當汗無汗,服麻黃數劑,七日汗不出者,不治。

白話文:

  1. 發風溫熱汗出,一定會說胡話,不治。

  2. 發風濕、中濕後大量出汗,而且逆亂,發動氣汗,不治。

  3. 少陰症出汗,九竅出血,稱為下厥上竭,不治。

  4. 發少陽症出汗則會說胡話,出汗只在頭面,不至遍及全身,鼻出血不止者,為逆症。

  5. 發汗不至足部者,為逆症。

  6. 諸逆症出汗劇烈者,言語錯亂,頭目眩暈,不治。

  7. 應該出汗而沒有出汗,服用麻黃湯數劑,七天不出汗者,不治。

汗出如珠不流,不治。汗出如油,口噤肉戰,呻吟喘促,不治。汗後嘔吐,水藥不入口者,逆。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不治。汗後不為汗衰,復大熱脈躁疾,狂言不食,曰陰陽交,不治。忽冒昧無脈,服藥後汗解則生。若無汗,脈不至者,不治。少陰,厥逆無脈,服藥通脈,其脈漸續則生,暴出則不治。

白話文:

  1. 汗水像珍珠一樣冒出但不流動,無法治癒。

  2. 汗水像油一樣冒出,口緊閉,肌肉抽搐,呻吟喘息,無法治癒。

  3. 出汗後嘔吐,水藥無法入口,屬於逆症。

  4. 熱病脈搏躁盛而不出汗,無法治癒。

  5. 出汗後不減輕,反而出現高熱,脈搏躁動快速,胡言亂語且不進食,稱為陰陽交,無法治癒。

  6. 突然出現昏迷,沒有脈搏,服用藥物後出汗解脫則能活命。若不出汗,脈搏不至,無法治癒。

  7. 少陰,厥逆無脈,服用藥物通脈,脈搏逐漸恢復則能活命,突然出現則無法治癒。

下利厥逆無脈,灸之脈不回,身不溫,微喘,不治。少陰,四逆下利,惡寒而拳,發躁無脈,不治。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實者,逆。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脈長大而弦,曰負,不治。陽病見陰脈,不治。發斑屬陽,見陰脈,不治。代脈不治。吐血、衄血,脈反浮大而牢,不治。

白話文:

  1. 下痢,逆嘔,脈搏摸不到,針灸後脈搏仍然沒有恢復,身體沒有溫暖感,呼吸微弱,無藥可治。

  2. 傷寒,四肢逆冷,下痢,怕冷而身體縮成一團,狂躁不安,脈搏摸不到,無藥可治。

  3. 下痢每天十次以上,脈搏卻很洪盛,這是小腸逆氣引起的。

  4. 少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發病,下痢,脈搏又長又大而且緊繃,稱為負證,無藥可治。

  5. 陽症卻出現陰脈,無藥可治。

  6. 發斑疹屬於陽症,卻出現陰脈來,無藥可治。

  7. 脈象忽快忽慢,不規律,無藥可治。

  8. 吐血、流鼻血,脈搏卻浮大而且牢實,無藥可治。

陰易、陽易,脈離經,外腎腫,腹中絞痛,手足拳變,不治。咳逆上氣,脈散者,不治。譫語脈反沉微,四肢厥冷,不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不治。七八日以上發大熱,難治。舌本爛,熱不止者,逆。下利發熱,或汗不止,厥不止,並不治。下利發熱,厥逆,躁不得眠,不治。

白話文:

  1. 脈搏微弱、緩慢,脈絡離經,外腎腫脹,腹中絞痛,手足拳曲變形,無法治癒。

  2. 咳嗽、呼吸急促,脈搏散亂,無法治癒。

  3. 胡言亂語,脈搏反覆沉緩微弱,四肢冰冷,無法治癒。

  4. 陰陽脈搏同時虛弱,發熱不止,無法治癒。

  5. 發高燒超過七、八天,難以治癒。

  6. 舌根腐爛,發熱不止,逆轉。

  7. 腹瀉、發熱,或出汗不止,厥逆不止,都無法治癒。

  8. 腹瀉、發熱,厥逆,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無法治癒。

譫語直視,或喘滿,或下利,並不治。譫語屬陽,見陰證者,逆。傷寒,脈乍疏乍數,不治。發斑,先赤後黯,面色黧晦,不治。發斑,大便自利,不治。發黃而變黑,不治。口乾舌黑,不治。口張目陷,不治。張口出氣,乾嘔,骨骸熱痛者,逆。咳逆不止者,不治。心下疰悶,上氣喘粗者,逆。

白話文:

  1. 胡言亂語並直視,或喘氣急促、腹脹,或腹瀉,都不予治療。胡言亂語屬於陽證,而出現陰證者,則為逆證。

  2. 傷寒,脈搏時而疏緩時而急數,不予治療。

  3. 發出斑疹,先紅後黑,面色黑黃晦暗,不予治療。

  4. 發出斑疹,大便自動通利,不予治療。

  5. 發黃而變黑,不予治療。

  6. 口乾舌黑,不予治療。

  7. 口張開眼陷,不予治療。

  8. 張開嘴呼氣,乾嘔,骨骼熱痛的,是逆證。

  9. 咳嗽不止的,不予治療。

  10. 心下憋悶,呼吸短促粗重的,是逆證。

霍亂,喘脹煩躁,不治。誤下濕家,額汗喘促,或小便不利,大便自利,不治。頭汗,內外關格,小便不利,此為陽脫,不治。腹滿咳逆,不得小便,不治。腹大滿而下泄,不治;若脈洪緊而滑,尤可慮。臟結如結胸,舌白苔,陰筋引臍腹痛,時時下利,不治。結胸證具,加煩躁,不治。

白話文:

  1. 霍亂,患有氣喘、胸悶、浮腫、煩躁,不治。

  2. 誤服濕家藥,額頭出汗、呼吸急促,或小便不利,大便自利,不治。

  3. 頭部出汗,內外關閉不通,小便不利,這是陽氣脫離,不治。

  4. 腹滿、咳嗽、呃逆,不能小便,不治。

  5. 腹部脹滿而下瀉,不治;如果脈搏洪盛、緊繃而滑動,尤其令人擔憂。

  6. 臟腑結塊如胸悶,舌苔白色,陰筋牽拉臍腹疼痛,時常下痢,不治。

  7. 結胸的症狀齊全,再加上煩躁不安,不治。

臟厥七八日,發厥膚冷,煩躁下利,無時暫安,不治。少陰吐利,厥逆煩躁,不治。厥而下利,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四肢厥逆,臍下絞痛石硬,眼定者,逆。厥陰唇青,舌卷黑,而耳聾囊縮,不治。頭連腦痛甚,手足俱寒,不治。陰毒、陽毒,過六七日,不治。兩感,難治。

狐惑,咽乾聲啞,唇瘡,不治。赤斑,五救其一。黑斑,十救其一。尋衣摸空者,逆。

白話文:

臟厥七八天,發作厥證,皮膚冰冷,煩躁不安,腹瀉不止,沒有時候可以暫時安寧,難以治療。少陰吐瀉,厥逆煩躁,難以治療。厥證並腹瀉,反而能吃東西的,稱為除中,難以治療。四肢厥逆,臍下絞痛堅硬如石,眼睛凝視固定的,是逆證。厥陰症狀,嘴脣青紫,舌頭捲曲發黑,耳朵聾了,陰囊縮小,難以治療。頭部和腦部疼痛劇烈,手腳都冰冷的,難以治療。陰毒、陽毒,超過六七天,難以治療。兩種毒邪同時感受,難以治療。

狐惑(疑似幻覺):咽喉乾澀、聲音沙啞、嘴脣生瘡,無法治療。

身上出現紅斑:每五次可治癒一次。

身上出現黑斑:每十次可治癒一次。

四處尋找衣服卻找不到:主邪氣進入體內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