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二十 (2)
卷第二十 (2)
1. 養性序
是以養性之士,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到疲,臥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不欲甚勞,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車馬,不欲極目遠望。
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志遠願,不得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欲露臥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咸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味克五臟,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亦不即覺也,謂久則損壽耳。
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閉邪有吐納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佚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然後先服草木以救虧缺,後服金丹以定無窮,養性之理盡於此矣。
皇甫隆令曰:常聞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人當朝朝服食玉泉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七遍,如此者名曰練精。
嵇康曰:穰歲多病,饑年少疾。信哉不虛。是以關中土地,俗好儉嗇,廚膳餚饈,不過菹醬而已,其人少病而壽。江南嶺表,其處饒足,海陸鮭餚,無所不備,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遊宦至彼,遇其豐贍以為福佑所臻,是以尊卑長幼恣口食啖,夜長醉飽,四體熱悶,赤露眠臥,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或患腳氣、脹滿、霍亂,或寒熱、瘧痢、惡核、疔腫,或癰疽、痔漏,或偏風、猥退,不知醫療,以至於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習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靜言思之,可為太息也。學者先須識此,以自誡慎。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別,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受其民所以安其國,惜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全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夫人難養而易危也,氣難清而易濁也。故能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
然後真一存焉,三一守焉,百病卻焉,年壽延焉。
白話文:
養性序
養生之人,吐唾不遠,行走不疾步,不長時間聆聽,不長時間注視,久坐必起身活動,站立不至疲憊,睡眠不至過度。天氣轉涼及時加衣,天氣轉熱及時解衣。不等到極度飢餓才進食,進食不過飽。不等到極度口渴才飲水,飲水不過量。飽食過度則導致積聚,飲水過度則導致痰癖。不宜過度勞累,也不宜過度安逸。不宜大量出汗,不宜過多唾液,不宜奔波於車馬之間,不宜極目遠眺。
不宜多吃生冷食物,不宜飲酒當風,不宜頻繁沐浴,不宜心懷廣大志向和遙遠願望,不宜設計奇巧物件。冬天不宜過度溫暖,夏天不宜過度涼爽。不宜露宿於星空下,不宜睡覺時使用扇子。大寒、大熱、大風、大霧,都應避免。五味不宜過度偏嗜,因為酸味過多傷脾,苦味過多傷肺,辛味過多傷肝,鹹味過多傷心,甘味過多傷腎,這是五味克制五臟,五行自然之理。凡是說會造成傷害的,並非立刻就會感覺到,而是指長期如此會損害壽命。
因此,善於養生的人,睡眠起居遵循四季早晚的規律,生活起居有平和常規的制度,調養筋骨有俯仰的方法,祛除疾病和閉塞之邪有吐納的技巧,使氣血運行有補瀉的方法,調節勞逸有取捨的原則。克制怒氣以保全陰氣,抑制過度喜悅以養護陽氣。然後再服用草藥來彌補虧損,之後服用金丹來使身心安定,養生的道理就在於此。
皇甫隆令說:我經常聽說道人蒯京,已經一百七十八歲了,身體卻非常健壯,他說人應該每天早晨服用玉泉(唾液)來滋潤牙齒,這樣可以使人身體強健,容光煥發,去除三蟲(蛔蟲、蟯蟲、鈎蟲)並使牙齒堅固。玉泉,就是口中的唾液。早晨起床前,早起漱口,含滿口唾液然後吞下,磨牙三十五次,這樣叫做練精。
嵇康說:豐收年疾病多,饑荒年疾病少。確實如此,一點不假。所以關中地區,風俗喜好節儉,飲食餚饌,不過是醃菜醬料而已,當地人少病而壽命長。江南嶺表地區,物產豐富,海陸珍餚,應有盡有,當地人多病而早夭。北方士子,出遊宦遊到南方,遇到那裡的豐盛食物就認為是上天的恩澤,所以貴賤老少都盡情飲食,夜間飲酒過度飽食,四肢燥熱煩悶,赤身裸體睡覺,宿食不消化,不到一個月,大小毛病都出來了。
有的患上腳氣、腹脹、霍亂,有的患上寒熱、瘧疾、痢疾、惡性腫瘤、疔瘡,有的患上癰疽、痔漏,有的患上偏癱、肢體萎縮,不知如何治療,以至於死亡,像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只說是不適應水土,都不知道生病的原因,靜靜地想一想,真令人感嘆!學習者首先應該明白這一點,以此來警戒自己。
抱朴子說:一個人身體,如同一個國家。胸腹的位置,如同宮殿;四肢,如同國家的邊境;骨節,如同百官。精神如同君主,血液如同臣民,氣如同百姓,懂得治理身體就能治理國家。用來安撫百姓來安定國家,珍惜元氣來保全自身。百姓散亂則國家滅亡,元氣耗竭則身體死亡。死者不可再生,滅亡者不可挽回,因此,聖人預防尚未發生的禍患,治療尚未發病的疾病,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預防,不等到事情發生之後再去追悔莫及。人的身體很難保養卻容易受到傷害,元氣很容易變得清澈卻容易變得渾濁。所以能夠明察威信和恩德來保全國家,割捨嗜好和慾望來鞏固元氣。
然後真氣才能存在,三寶才能守住,百病才能消除,壽命才能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