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二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1)

1. 卷第二十

2. 孫真人養生書(節文)

3. 養性序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雖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佑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聖人所以製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

故愚者拘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痾沒齒終無悔心。嵇康曰:養性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代異耶,將人失之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人之壽夭,在於撙節,若消息得所,則長生不死,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也。年六十而陰痿,氣力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仲長統曰:王侯之宮,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數百,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耳聽淫聲,目樂邪色,燕內不出,遊處不返,王公得之於上,豪家馳之於下。及至生產不時,子育太早,或童儒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簿惡,血脈不充。

既出胞臟,養護無法,又蒸之以綿纊,爍之以五味,胎傷孩病而脆,未及堅剛,復縱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國無良醫,醫無審術,奸佐其間,過謬常有,會不一疾,莫能自免,今少百歲之人者,豈非所習不純正也。

抱朴子曰:或問所謂傷之者,豈色欲之門乎?答曰:亦何獨斯哉。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當少壯,而知還陰丹以補髓,採七益於長俗(一作谷。)者,不服藥物,不失一二百歲也,但不得仙耳。

不得其術,古人方之於凌抔以盛湯,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恚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度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沈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盡則早亡,盡則非道也。

白話文:

在《養性序》這篇文章中,主要講述瞭如何通過自我修養來達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文章認為,養性就是讓良好的習慣成為人的本性,一旦形成,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善行,避免惡行。當一個人的本性純粹善良,內外疾病就不會輕易侵擾,災禍也會遠離。這是養性的基本原則。養性不僅僅是服用藥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行為中的實踐。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充足,即使不服用任何藥物,也能享有長壽;反之,即使服用珍貴的藥物,也未必能夠延長壽命。

文章引用老子的話,說明道德的力量可以保護人們免受危害,不需要刻意追求長壽。聖人製作藥物,主要是為了救助那些行為過失的人。然而,有些人只顧病痛,從不反省自己的行為,這是養性的五大難題之一。只有去除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和精神分散等障礙,才能真正達到養性的目的,使身體健康,精神愉悅,延長壽命。

文章還引用黃帝與岐伯的對話,指出古人之所以能夠活到百歲以上,是因為他們遵循自然規律,生活有節制,不隨意勞累,因此能夠保持身心的和諧,盡享天年。而現代人由於過度飲酒、放縱慾望,生活無節制,導致身體早衰。文章強調,養性之人在生活中應保持淡泊,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保暖,適時進食,避免過飽或過渴,保持適當的運動,避免過度的性生活等,這些都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文章最後提到,養性之道包括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持心情平和,適當地運動,祛病防邪,以及適時地進食和休息。同時,還要注意情緒的控制,如抑制怒氣以滋養陰氣,抑制喜悅以養護陽氣。此外,還可以通過服用草藥來補充身體的不足,最終通過服用金丹來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文章還提到了一些具體的養生方法,如早晨起牀前漱口吞嚥唾液,以保持身體健康和牙齒堅固。文章強調,養性之道對於保持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而養性之道的實踐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反省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