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四 (1)
卷第四 (1)
1. 食傷
紅丸子
治脾胃虛冷,飲食不節,宿食留飲,聚癖腸胃。或因氣不調,沖冒寒濕,忽作霍亂,吐利,並心腹㽲痛,腸胃纏刺,疲倦不勝。(方見痎瘧類。)
理中湯
加青皮、陳皮,治胃脘有寒亦效。(方見前。)
白話文:
紅丸子
主要治療脾胃虛寒、飲食不當、消化不良導致食物積滯、停留在腸胃中形成痞塊。也可用於治療因氣機不暢、感受寒濕之邪,突然發生的霍亂,症狀為上吐下瀉,以及心腹絞痛、腸胃像針刺般疼痛、疲倦無力等情況。(具體藥方請參考痎瘧相關章節。)
理中湯
如果加用青皮、陳皮,治療胃部寒冷也有效果。(具體藥方請參考前文。)
2. 轉筋
木瓜湯
治霍亂,吐下不已,舉體轉筋,入腹則悶絕。
木瓜(一兩),吳茱萸(半兩,湯洗),茴香(二錢半),甘草(炙,一錢)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紫蘇十葉,食鹽一撮,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仍研生蒜貼心下、腳心上。
白話文:
木瓜湯
治療霍亂,上吐下瀉不止,全身抽筋,如果抽筋到腹部就會昏迷不醒。
藥材組成:木瓜(一兩)、吳茱萸(半兩,用熱水洗過)、茴香(二錢半)、甘草(炙烤過,一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四大錢,加水一碗半,生薑三片,紫蘇葉十片,食鹽一小撮,一起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在飯前服用。同時,將生蒜搗碎,敷在心口下方和腳心上。
3. 煩渴
茯苓澤瀉湯
治霍亂吐利後,煩渴欲飲水。
赤茯苓(去皮,四兩),澤瀉(二兩),甘草(炙,一兩),桂心(一兩),白朮(去蘆,一兩半)
上銼散。每日服四大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又方有小麥五兩。
麥門冬湯
治霍亂已愈,煩熱不解,多喝飲水,小便不利。
麥門冬(去心),橘皮(去白),半夏(湯泡七次),白茯苓(去皮),白朮(去蘆,炒。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小麥(半合)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烏梅一個,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水浸丹
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
黃丹(一兩二錢半,炒),巴豆(二十五個,去皮心)
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又用姜附湯,清煎,沉冷服之,大效。熱因寒用之法也。(見中寒類。)
白話文:
茯苓澤瀉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霍亂吐瀉之後,出現口渴想喝水的症狀。
藥材包含:紅茯苓(去皮,120克),澤瀉(60克),炙甘草(30克),桂心(30克),白朮(去蘆,4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天服用12克,用水一杯,加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下七分,去除藥渣,在飯前溫服。另外,有個配方還加了小麥150克。
麥門冬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霍亂病癒後,仍然感到煩熱難消,喝很多水,小便不順暢的症狀。
藥材包含:麥門冬(去心),橘皮(去白),半夏(用熱水泡七次),白茯苓(去皮),白朮(去蘆,炒過。以上各30克),人參,炙甘草(以上各15克),小麥(約1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12克,用水一杯半,加生薑五片,烏梅一個,煎煮至剩下八分,去除藥渣。溫服,不拘泥時間。
水浸丹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暑熱潛伏體內,又受寒,導致寒熱不調,引起霍亂吐瀉,口乾煩渴的症狀。
藥材包含:黃丹(37.5克,炒過),巴豆(25個,去皮心)。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均勻,用黃蠟融化成汁,將藥粉混合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用水浸泡一下,再用剛汲取的新水吞服,不拘泥時間。也可以另外用生薑和附子煮湯,放涼後服用,效果很好。這是用來治療熱症但其實是寒症的一種方法(參考中寒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