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七 (10)
卷第七 (10)
1. 風證
桂枝栝蔞根湯
治傷風,汗下不解,鬱於經絡,隨氣湧泄,衄出清血。或清道閉,流入胃管,出清血,遇寒泣之,血必瘀黑者。
白話文:
治療傷風,出汗後仍不解,鬱積在經絡中,隨著氣往上衝,從鼻子流出清血。或者清陽之氣受阻,流入胃中,吐出清血,遇到寒冷而哭泣,血液一定會瘀滯變黑。
桂心,白芍藥,甘草,川芎,栝蔞根
白話文:
桂心:辛、甘,溫。具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白芍藥:酸、苦,涼。具有養血調經、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等症狀。
甘草:甘,平。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狀。
川芎:辛、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胸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栝蔞根:甘、微寒。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利尿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水腫等症狀。
上等分,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服,頭痛,加石膏。
胃風湯
白話文:
上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大錢的藥粉,加一盞半的水、三片生薑和一顆大棗,煮沸後服用。如果頭痛,可以加一些石膏。
胃風湯
組成:
- 白芍藥
- 白術
- 甘草
- 桂枝
- 茯苓
- 生薑
- 大棗
- 木香
功效:
- 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主治:
- 胃寒腹痛,嘔吐泄瀉,肢體倦怠。
用法:
- 水煎服,每日 1 劑。
禁忌:
- 陰虛火旺者慎用。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方見泄瀉類。)
白話文:
治療成人和小兒因風寒乘虛,侵襲進入腸胃,導致水穀不能消化吸收,出現腹瀉、泄瀉的症狀。以及腸胃濕毒導致的腹瀉,排泄物如豆汁一樣,或有瘀血排出,晝夜不停。(具體治療方法請參考泄瀉類方劑。)
2. 寒證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發熱,解利不行,血隨氣壅,世謂紅汗者。
白話文:
用於治療傷寒發熱,解利(大便)不暢,血液隨氣血壅塞,世間稱為「紅汗」的病症。
麻黃(去節),升麻(一兩一分),黃芩,芍藥,甘草,石膏(煅),茯苓(各一兩)
白話文:
麻黃(去節):1兩
升麻:1兩1分
黃芩:1兩
芍藥:1兩
甘草:1兩
石膏(煅):1兩
茯苓:1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熱服,微汗解。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三片生薑,煎至沸騰後服用,服用後微出汗即表示藥效發揮。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內蓄為瘀血。及鼻衄、吐血不盡,余血停留,致面黃大便黑。
白話文:
治療傷寒和溫熱病
應發汗但無法發汗,內部積蓄瘀血。以及鼻出血、吐血不淨,殘留血液逗留,導致面色發黃、大便發黑。
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
白話文:
-
犀角:1 兩
-
生地黃:8 兩
-
芍藥:3 兩
-
牡丹皮:2 兩
上銼散,水煎。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為無熱,不須加也。
小柴胡湯
治同上。(方見傷寒類。)
白話文:
將上藥材研磨後煎煮。症狀嚴重的患者,再加入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如果該患者脈搏跳動很慢、腹部不飽滿卻自稱已經飽了,這代表沒有發熱症狀,因此不需要加藥。
治療同上症狀。(藥方見傷寒類。)
3. 暑證
五苓散
白話文:
五苓散
組成: 茯苓、澤瀉、豬苓、桂枝、白朮
功效: 利水滲濕,清熱除煩
主治: 水腫,小便不利,口渴,發熱,心煩
用法用量: 每劑10-15克,水煎服
治伏暑飲熱,暑氣流入經絡,壅溢發衄。或胃氣虛,血滲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許。治衄則以茅花煎湯調下。屢用得效。
枇杷葉散
治同上。(方並見傷暑類。)
白話文:
治療暑熱引起的鼻子出血,暑氣進入經絡,鬱積而發為鼻出血。或者胃氣虛弱,血液滲入胃中,停留在胃中不散,吐出一二升的血液。治療鼻出血則用茅花煎湯調服。屢次服用,效果很好。
治療方法同上。(此處的藥方也見於傷暑類。)
4. 濕證
除濕湯
治冒雨著濕,鬱於經絡,血溢作衄。或脾不和,濕著經絡,流入胃,吐血。
白話文:
除濕湯:
治療冒雨著涼受濕,濕氣鬱結在經絡中,導致血從鼻子溢出(鼻衄);或脾胃不和,濕氣停留於經絡中,流入胃部,導致吐血。
茯苓,乾薑(各二兩),甘草(炙),白朮(各一兩)
白話文:
茯苓、乾薑(各 90 公克)甘草(炙)白朮(各 45 公克)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煎服。頭痛,加川芎二錢。最止浴室發衄。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以水煎煮後服用。頭痛時,再加川芎二錢。最能止浴室中發生的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