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1)

1. 總說

人之一身,血氣周流則平。若冷熱不調,喜怒不常,飲食不節,稍有壅聚,則隨所發現。癰癤屬表易治,疽、癌、瘭、痼、發屬臟腑,發於腦、背、頤上,最為難治。徑一寸二寸為癤,三寸五寸腫圓赤為癰,八寸為疽、癌、痼、瘭,名各不同,其色亦異,有圖見之,凡初覺臖聚結熱,疼痛腫赤,痕瘢闊硬,或見或不見,治之如拯溺救焚,不可緩也。若按而後痛者,其膿深,小按即痛者,其膿淺。

白話文:

人的身體,血氣流通則健康。如果冷熱不調,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稍有阻塞積聚,就會隨之出現症狀。癰癤屬於表層,比較容易治療。疽、癌、瘭、痼、發等則屬於臟腑的病症,發於腦、背、頤上,最難治療。膿瘡直徑一寸二寸的是癤,三寸五寸腫圓赤紅的是癰,八寸的是疽、癌、痼、瘭,名稱不同,顏色也不同,有圖可以參考。凡是剛開始感覺到腫塊聚集發熱,疼痛腫脹發紅,痕跡疤痕寬大堅硬,有時可見有時不可見,治療起來就像搶救溺水者和火災一樣,不能延緩。如果按壓後才疼痛,說明膿液深;輕輕按壓就疼痛,說明膿液淺。

按之軟而復者有膿,按之強而不復者無膿。焮赤腫高者為實,軟慢冷腫者為虛,初作宜宣熱拔毒,外以洗滌、角敷,以斂其痕瘢,是大要法也。已潰則排膿止痛,朝夕亦洗滌,以舒其毒氣,膿盡則生肌敷痂。次第施治,不可愴惶失序,亦不可拘一,酌量輕重形證逆順,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泄之。導以針石,灼以艾炷,破毒攻堅,以平為期。

白話文:

按壓時感覺柔軟而反彈的是有膿,按壓時感覺硬而不反彈的是沒有膿。火傷後出現紅腫凸起的現象是實證,腫脹柔軟而緩慢是虛證。初期應該宣洩熱氣、拔除毒素,用洗滌、角敷的方法治療,以收斂疤痕,這是治療的大原則。潰爛後則要排膿止痛,早晚也要清洗,以舒緩毒氣,膿液排盡後生肌結痂。治療應該按部就班,不能慌亂失序,也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應根據病情的輕重、形證的順逆進行治療,寒證要溫暖,熱證要清涼,虛證要補益,實證要瀉下。用針灸、導藥以引導治療,用艾灸來灼燒,以攻破毒氣和堅硬的病竈,最終達到平復的目標。

其有五善證者:飲食如常,一善;實熱而小便澀,二善;肌肉好惡分明,三善;用藥如所料,四善;外無雜證,五善。七惡證者:渴而喘,大小便滑,一惡;內未潰,肉黑而陷,二惡;已潰,青腐筋骨黑,三惡;發背透膜,四惡;未潰,肉先潰,面青,五惡;發痰,六惡;發吐,七惡。所謂五善見三必瘥,七惡見四必危。

白話文:

有五個善證的人,飲食正常是第一個好徵兆;實熱而小便不通暢是第二個好徵兆;肌肉的形狀和質感良好,分明是第三個好徵兆;用藥和預料的一樣是第四個好徵兆;沒有其他外在的症狀是第五個好徵兆。

有七個惡證的人,口渴且喘息,大小便都很通暢是第一個惡徵兆;內部沒有潰爛,肉色發黑且下陷是第二個惡徵兆;已經潰爛,腐肉發青,筋骨發黑是第三個惡徵兆;背部發背,透出胸膜是第四個惡徵兆;沒有潰瘍,肉先潰爛,臉色發青是第五個惡徵兆;痰液增多是第六個惡徵兆;嘔吐是第七個惡徵兆。

所謂五善證中,見到三個的人一定會康復,七惡證中,見到四個的人一定會危及生命。

外證形候不治者亦五:缺盆平滿,背脊平滿,掌心平滿,腳心平滿,臍頭凸出。逆證者有五:大渴痛不止,一逆;聲細色脫,二逆;服藥嘔吐,三逆;睛細白大,四逆;肩胛全身轉不得,五逆。

白話文:

  1. 外證形候不治者也有五種:缺盆平滿、背脊平滿、掌心平滿、腳心平滿、臍頭凸出。

  2. 逆證有五種:

(1) 大口喝水,疼痛不止,是第一逆。

(2) 聲音細小、面色灰敗,是第二逆。

(3) 服藥後嘔吐,是第三逆。

(4) 眼睛細小,白眼漲大,是第四逆。

(5) 肩胛骨、全身都轉動不了,是第五逆。

難治者亦有六證:兩臉紅似坯染,心病深;得之久,全不腫起,亦不覺痛,乃臟腑受病深;病處硬如牛領之皮,又如石榴之狀,用藥三五日不軟者,病深;病人無時喜笑,乃神氣脫,病深;口小內闊,常出青白膿汁,不疼痛,內壞,病深;病處貼膏藥後,出鮮血黑血間雜血,病深。

白話文:

難以治癒的病症也有六個證狀:

  1. 臉部兩側紅潤如被顏料染過,這是心臟疾病嚴重。

  2. 感染很久了,腫脹完全沒有消退,也沒有疼痛感,這是臟腑受到的病症很嚴重。

  3. 病變部位堅硬如牛頸部的皮革,又像石榴的形狀,用藥三五天都不會軟化,這是病症很深。

  4. 病人沒有時間高興或微笑,這是精神不振,病症很深。

  5. 嘴巴小而裡面寬闊,經常流出青白色膿液,沒有疼痛感,這是內部壞死,病症很深。

  6. 病變部位貼上膏藥後,抽出新鮮的血、黑血和混合的血液,病症很深。

又云:初發疽時,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肉亦熱,腫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後肉色紅紫,此為外發,雖大若盆碗,如用藥有理,則全活必矣。初發疽時,不拘大小,身體無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之間,漸漸開大,不腫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壞爛,破後肉紫色黑,此為內發,未作之先,臟腑已潰爛,則不治矣。復有心腎肺癰、腸癰、附骨疽證。

白話文:

也說:剛開始長疽時,只有一粒芝麻大小,身體就會發熱,長疽的地方肉也熱,腫大而高,大多疼痛,破後肉色紅紫,這是外發的膿瘡,即使大如臉盆或碗,如果用藥得當,一定能保全生命。剛開始長疽時,不管大小,身體沒有發熱,只覺得疲倦,長疽的地方也不發熱,幾天之內,逐漸長大,不腫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腐爛,破後肉色紫黑,這是內發的膿瘡,還沒發作之前,臟腑已經腐爛,就沒有治癒的希望了。另外還有心腎肺癰、腸癰、附骨疽等證候。

心癰者,乃心經有熱,或好飲酒,或嗜熱物,積聚成熱,久而不散,熏發於皮膚之外,氣血不流,凝滯而生,雖曰原道頗險,而實可治。宜用托裡活血之劑,攻出外來,腫高不陷,可保無虞。若陷入里,亦不可恃。如不飲食,急須扶脾;能食,瘡已破穿見肉膜,亦未為害,但要洗滌淨潔,以生肉藥摻四畔,自然而愈。腎癰乃與內腎相對,皆由腎氣衰敗而成。

白話文:

  1. 心癰:是指心經有熱,可能是因為經常喝酒,或喜歡吃熱的食物,累積成熱,長久不散,熱氣燻發到皮膚外面,氣血不流動,凝滯而形成腫塊。雖然這看起來很危險,但其實是可以治療的。應使用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藥物,讓腫塊消散。如果腫塊高高隆起,不消退,可以保證沒有危險。但如果腫塊陷入體內,那就不可輕視了。

  2. 如果病人不進食,要趕快扶助脾胃;如果能進食,瘡口已經破裂,露出肉膜,也不算嚴重,只要清洗乾淨,用生肉藥敷在瘡口周圍,自然就會癒合。

  3. 腎癰:是指與內腎相對應的部位,都是由於腎氣衰敗而形成。

突起皮赤者易安,陷入皮黑者難瘥。如精神清爽,顏色紅潤,飲食不減,多起少臥,此為善美也。顏色黑黃,飲食全減,斯為可憂,惟須詳審速療。肺癰乃將理失宜,勞傷氣血,風寒之氣乘間而入,內舍於肺,及挾邪熱,其氣結聚,或作寒熱,脈數而實是也。腸癰乃榮衛相干,氣為敗濁,小腹如腫,大小便或澀,或復汗出,或復寒熱是也。

白話文:

  • 皮膚突然變紅且隆起的容易治癒,而凹陷且皮膚變黑的難以治癒。

  • 如果患者精神清爽,面色紅潤,飲食沒有減少,多起來活動少臥牀,這是好的徵兆。

  • 如果患者面色黑黃,飲食明顯減少,這種情況令人憂慮,必須詳細檢查並迅速治療。

  • 肺癰是由於臟腑機能失調,勞累損傷氣血,風寒之氣趁虛而入,內舍於肺,並挾帶邪熱,使氣體結聚成塊,或出現寒熱,脈搏數而實。

  • 腸癰是由於榮衛之氣互相干擾,氣血敗濁,小腹腫脹,大便或小便不通暢,或同時出汗,或同時出現寒熱。

若腹皮急,按之濡,身無熱,乃陰冷所成;小腹堅痞,按之痛,身有熱,乃結熱所成。脈數,膿已成,不可下;脈遲緊,膿未成,或下瘀血而愈。附骨疽痛深,按之無益,著骨而生,膿水腐潰,碎骨出盡方愈。治之宣熱去毒,又當溫腎,未可專用涼劑。更在針烙其病,務詳淺深,刺拔其根則易愈。

白話文:

如果腹部皮膚緊繃,按壓後有濕潤感,但身上沒有發熱,這是由陰冷引起的;如果小腹堅硬,按壓後疼痛,身上有發熱症狀,這是由結熱引起的。脈搏跳動快,說明膿液已經形成,不能用瀉下法治療;脈搏跳動慢而緊,說明膿液還沒有形成,可以用瀉下瘀血的方法來治癒。附骨疽的疼痛很深,按壓後沒有好處,它生長在骨頭上,膿水腐爛潰爛,碎裂的骨頭全部排出後才能治癒。治療時要宣發熱氣,祛除毒素,同時也要溫補腎臟,不能單純使用涼性藥物。還要在病處進行針灸或烙治,務必要掌握好深淺程度,刺出並拔除其根源,這樣才能容易治癒。

不爾,則順脈流走,遍體洪腫,卒致不救,惜哉!至於所患之時,猶或多於外證,未潰已前發渴,乃臟腑焦燥;痢下乃引飲無度;已潰而渴,則膿血去多,津液中干;或復腸胃暴虛,遂成下痢;體虛受寒,則嗽聲不息;氣逆挾熱,則痰盛於胸;熱毒不泄,為二便秘澀;毒氣迫心,為嘔噦驚悸;陰陽交爭,血氣不和,寒熱並作;臟腑傷敗,便血迸出;毒氣攻外,煩躁異常,惟須大方科藥同治可也。

白話文:

如果不這樣做,那麼病情將會順著脈絡流動,全身腫脹,最終導致死亡,實在可惜!至於所患的疾病,大多發作於外證,潰爛之前感到口渴,這是臟腑燥熱所致;痢疾也是由於飲水無度引起的;潰爛後感到口渴,是因為膿血流失過多,津液虧損所致;或者還有腸胃突然虛弱,導致腹瀉;體虛受寒,就會咳嗽不止;氣息逆亂夾雜著熱氣,就會痰液積聚在胸中;熱毒沒有得到及時排出,就會導致大便乾澀;毒氣侵犯心臟,就會嘔吐、驚悸;陰陽交爭,血氣不和,就會寒熱同時出現;臟腑受損,就會大便出血;毒氣攻向體外,就會煩躁不安,非常異常。這些情況都需要用大方科的藥物才能治好。

至於諸瘡,猶當舉其大略:丁瘡,含蓄毒氣,瘡頭黑硬如釘,四畔帶赤如火,瘢痕突起,痛癢異常,隨變焦黑,未幾腫大而光,轉為濕爛,深孔透肌,如大穿針之狀;外證心驚,頭疼,拘急,惡寒,四肢痛強,或寒熱交作,頰舌間赤黑,點點如珠;若毒入腹心,則煩悶嘔逆,恍惚癡眠,其斃可立而待。治之當清心行血,破毒拔疔,則或愈矣。

白話文:

至於各種瘡瘍,就應當概述一下:丁瘡,含有毒氣,瘡口黑硬如釘子,四周帶赤紅如火,疤痕突起,疼痛瘙癢異常,隨後變成焦黑,不久就腫大而光澤,轉為潮濕腐爛,深孔穿透肌肉,像大穿針的樣子;外證是心悸,頭痛,拘急,怕冷,四肢疼痛,或寒熱交替,面頰舌頭之間赤黑,點點如珠;如果毒素進入腹心,則煩悶嘔吐,恍惚癡睡,很快就會死亡。治療應清心行血,破毒拔疔,那麼可能就會治癒。

瘰癧生於項腋之間,凡人少小以來,動即蓄怒,或憂思驚恐,抑鬱不伸,遂致結核,日積月累,風熱毒氣聚焉,於是腫濕開瘡,起伏無已,甚則牽連腋下,延蔓心胸;外證寒熱往來,或痛或不痛。治之須用斑蝥地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塊血,或如爛肉,皆其驗也。

白話文:

脖子和腋下長了淋巴結,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幼童身上。當他們發怒、憂慮、恐懼或情緒鬱悶時,這些淋巴結就會逐漸腫大,日積月累,風熱毒氣聚集在淋巴結上,於是腫脹化膿、潰爛,反覆發作、難以癒合,嚴重時還會蔓延到腋下、胸部;患者還會出現寒熱交替、疼痛或不痛等症狀。治療時,需要使用斑蝥、地膽等藥物,使淋巴結中的毒素隨小便排出體外,這些毒素可能呈粉狀、塊狀或膿狀,都是藥物起效的徵兆。

治療不早,則無及矣。漏瘡之由,多發於項腋僻肛門之間,治之失時,即生寒熱。凡癰疽諸發,隨所在處,苟有宿膿、敗肉、朽骨停蓄其間,皆為之漏。治法,溫散風冷,收水生肌,用窒寒之藥,必得痊平,惟須戒房事耳。癮疹為病,風熱在表,天時炎暄,而燥氣乘之,則為赤疹;天時寒涼,冷氣折之,則為白疹。治之須疏風行氣,氣行則消矣。

白話文:

如果治療不及時,那就無能為力了。瘡漏的形成,多發生在頸項、腋下、僻處和肛門之間,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產生寒熱。凡是癰疽諸發,不論發生在何處,只要有宿膿、敗肉、朽骨停留在其中,都會形成瘡漏。治療的方法是:溫散風寒,收斂水分,生長肌肉,用溫熱的藥物,必定能夠痊癒,只是要注意戒除房事。癮疹是一種疾病,是風熱在體表,天氣炎熱,而燥氣乘虛而入,則形成赤疹;天氣寒冷,寒氣侵襲,則形成白疹。治療時要疏散風氣,風氣疏散了,癮疹就會消退。

其有疥癬等瘡,各自不同,浸淫不已,皆由脾肺風熱,或心腎久虛所致。熱則平血解毒,冷則清心溫腎,又何患其不瘳矣。

白話文:

患有疥癬等皮膚病的人,各自症狀不同,反覆發作、綿延難癒,都是由於脾肺的風熱,或心腎長期虛弱所引起的。如果燥熱,就用平血解毒的藥物;如果是虛寒,就用清心溫腎的藥物,這樣怎麼會不痊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