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1)

1. 卷第十三

2. 風科

3. 論雜風狀

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治之。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肉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可知,則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強不能言。病在臟腑,先入陰,後入陽。治之,先補於陰,後瀉於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風痹、濕痹、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證候,形如風狀,得脈別也。脈微澀,其症身體不仁。

白話文:

中風大致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是半身不遂,第二種是四肢無力,第三種是突然昏迷,第四種是肢體麻木。凡是突然發生的疾病,大多屬於中風,剛開始症狀輕微,人們往往不會察覺,應該盡快治療。

所謂的半身不遂,指的是半邊身體不能活動,肌肉偏一邊無力且疼痛,說話雖然有點不清楚,但意識還是清醒的,病的位置在肌肉之間。要讓他好好休息,蓋被子取汗,補不足的地方,減去過多的地方,這樣就能恢復。

所謂的四肢無力,指的是身體沒有疼痛,四肢無法控制,意識雖然有點混亂但不嚴重,說話還能聽得懂,這時還能治療。如果嚴重到無法說話,就無法治療了。

所謂的突然昏迷,指的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嚨像被東西塞住一樣,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病的位置在內臟,先侵犯陰分,再侵犯陽分。治療時,要先補陰分,再瀉陽分。讓他發汗,如果身體變得柔軟,就能活;如果發不出汗,身體僵硬,七天內就會死亡。

所謂的肢體麻木,又分為風痹、濕痹、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每一種都有各自的症狀,外表看起來像中風,要根據脈象來區分。脈象細微而澀滯,症狀是身體麻木不仁。

4. 中風惡證

口開者,心氣閉絕也。遺尿者,腎氣閉絕也。手散者,脾氣閉絕。眼合者,肝氣閉絕也。鼻鼾者,肺氣閉絕。備此五症,尤不可治,五症中才見一症,獨當審餘症以救療。蓋以初中則眼合者多,痰上則鼻鼾者亦多,惟遺尿、口開俱見為惡。心為五臟主君,腎為一身根本,誠不可閉絕也。

白話文:

嘴巴張開,表示心氣已經閉塞斷絕了。大小便失禁,表示腎氣已經閉塞斷絕了。手掌攤開無力,表示脾氣已經閉塞斷絕了。眼睛閉合,表示肝氣已經閉塞斷絕了。打呼嚕,表示肺氣已經閉塞斷絕了。如果這五種症狀都出現,就特別難以治療,如果五種症狀中只出現一種,就應該仔細觀察其他症狀來進行治療。通常中風初期,眼睛閉合的情況比較多見,痰液上湧時,打呼嚕的情況也比較多見,只有大小便失禁、嘴巴張開同時出現時,才算是病情嚴重。心臟是五臟之主,腎臟是一身根本,實在不應該閉塞斷絕。

5. 中風要說

凡中風,脈無不大者,非熱也,是風脈也。中風有冷熱,陽病則熱,陰病則冷,冷則用溫風藥,熱則用涼風藥,不可一概用也。凡中風皆不可吐出涎,人骨節中皆有涎,所以轉動滑利,中風則涎上潮,咽喉中滾響,以藥壓下涎,再歸骨節可也。不可吐出涎,時間快意非久,枯了手足,不可不戒。

小兒驚風,亦不可吐出涎,其患與大人同。方其發搐搦之時,不可捉住手足,捉住則涎不歸,手足當不隨,但寬抱之可也。

中風須大作湯劑,方有成效。若風歸手足,名曰小中,不宜用正風藥深治,但用平和湯劑,雖不能為全人,亦可留連歲月。戒之戒之。

白話文:

所有中風的病症,脈象通常都會很大,這並不是因為身體有熱,而是風邪引起的脈象。中風有寒熱之分,屬於陽證的會發熱,屬於陰證的會發冷。發冷就用溫性的祛風藥,發熱就用涼性的祛風藥,不可以不分情況都用同一種藥。

所有中風的病症都不能把口水吐出來,因為人的骨節中都有口水,這些口水能夠使關節轉動順暢。中風時,口水會向上湧,在咽喉中發出滾動的聲音,可以用藥把口水壓下去,使它回到骨節中。絕對不可以把口水吐出來,如果一時覺得舒服,時間久了手腳就會枯萎,一定要注意。

小兒驚風也不能把口水吐出來,它的病症和大人一樣。在發作抽搐的時候,不可以抓住他的手腳,抓住的話口水就回不去了,手腳就會不聽使喚,應該只是寬鬆的抱著他就可以了。

治療中風必須要用大量的湯藥,才能見效。如果風邪只侵犯到手腳,就叫做小中風,不適合用藥性強的祛風藥來深入治療,只要用藥性平和的湯藥就可以了,雖然不能完全恢復健康,但也可以延續生命。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