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

1. 卷第一

2. 大方脈雜醫科

3. 集脈說

人之有生,血氣順則周流一身,脈息和而諸疾不作,氣血逆則運動滯澀,脈息亂而百病生。然脈之精微,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故西晉王叔和猶為切慮。凡診之際,須澄神靜慮,以呼吸息數,定病人之脈候。兩手各三部,分為寸、關、尺。左三部正髒心、肝、腎,小腸、膽與膀胱為腑;右三部正臟肺、脾、命,大腸、胃與三焦為腑。每部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又沉按消息之。

浮以診其腑,見六腑之盛衰;沉以診其臟,見五臟死生盈虛;中則診其胃氣。蓋胃為水穀之海,人以食為命,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每三部三三如九,乃為九候。復有七表、八里、九道脈,風、寒、暑、濕中傷之脈。七情、虛損、寒熱之脈,當析而論之。七表屬陽,浮、芤、滑、實、弦、緊、洪。

浮如指按蔥葉,芤則中空有兩頭,滑似流珠,實則健而有力,弦如琴絃,緊如弓弦,洪則舉指極大。八里屬陰,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微於指下如細絲,沉若爛綿尋之至骨,緩則來往不急不慢,澀如刀刮竹狀,遲者尋之隱隱,伏潛於骨重指乃得,濡湊指邊似怯,弱而去來無力。九道之脈,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

長、促屬陽,短、虛、結、代、牢、動、細為陰。長脈三關通度。促脈尋之極數。短脈按之不及。虛脈尋之不足,舉之有餘。結脈指下聚而卻還。代脈動中一止,停久乃還,有疾見之難治,若氣逆得之則無憂。牢脈固結不移之狀,三部若見,皆死候也。動脈再再尋之,不離其處。

細脈細細如絲,來往極微。凡此二十四脈,分別錙銖,總而括之,浮沉遲數也。至於傷寒,寒泣血,其脈緊。傷寒復見風,則浮而緩。兩感之脈,沉大者太陽、少陰,沉長者陽明、太陰,沉弦者少陽、厥陰。陽病見沉、澀、弱、弦、微者死,陰病見浮、大、數、動、滑者生。

陽毒之脈,極浮洪;陰毒之脈,

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陰陽二厥,脈皆沉,所以使人疑之。陰厥脈沉遲而弱,陽厥脈沉伏而滑。發熱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者自愈,雖發熱,不死。中寒之脈亦緊,但肝中加弦,心中加洪,脾中加沉,肺中加遲澀,腎中加沉滑。傷風則風散氣,其脈浮,復見寒則浮而緊。

中風之脈亦浮。五臟所中,脈與中寒類也,大抵遲浮則吉,實大弦數則難治。傷暑氣血消散,脈虛弱無力,中則陽弱陰虛,微遲似芤。傷濕之脈濡而弱,若沉而細微,中之明矣。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喜則脈散,怒則脈促,悲則脈結,恐、思則脈俱沉,憂則脈澀,驚則脈顫,皆生於氣也。

虛損者,脈來或浮大而無力,或沉細而微弱。實熱者,見於指下弦數殊甚,或細數異常。總而說之,春弦,夏鉤,秋毛,冬石。濡弱而長曰弦,來疾去遲曰鉤,輕虛以浮曰毛,沉澀而弱曰石,此四時之常脈也。其有太過不及,有覆有溢,有關有格。太過者,氣有餘。寸脈本浮,又加實大,是為陽太過也;尺脈本沉,又加實大,是為陰太過也。

白話文:

集脈說

人活著,氣血運行順暢,脈象平和,就不會生病;氣血逆亂,運行受阻,脈象紊亂,就會百病叢生。然而脈象的精微變化,心中雖然清楚明白,但手指下卻難以完全掌握,所以西晉的王叔和還為此十分擔憂。凡是診脈時,都需要心神澄靜,仔細觀察呼吸次數,確定病人的脈象。

雙手各有三個部位,分別為寸、關、尺。左手三部,寸關尺分別對應心、肝、腎(臟)和小腸、膽、膀胱(腑);右手三部,寸關尺分別對應肺、脾、命門(臟)和大腸、胃、三焦(腑)。每個部位都要浮按、中按、沉按來診察。

浮按診察的是腑,觀察六腑的盛衰;沉按診察的是臟,觀察五臟的死生、盈虛;中按則診察胃氣。因為胃是水穀的倉庫,人靠飲食生存,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每一手三個部位,三個部位合起來就是九個部位,這就是「九候」。

此外,還有七表脈、八里脈、九道脈,以及風、寒、暑、濕等外邪侵犯的脈象;還有七情、虛損、寒熱等因素導致的脈象,都需要分別論述。

七表脈屬陽,包括浮、芤、滑、實、弦、緊、洪七種脈象。浮脈像手指按壓蔥葉一樣;芤脈中間空虛,兩端飽滿;滑脈像流珠一樣;實脈有力而充盈;弦脈像琴弦一樣;緊脈像弓弦一樣;洪脈脈搏充盛有力,舉指可感覺到。

八里脈屬陰,包括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八種脈象。微脈像細絲一樣;沉脈深沉隱蔽,需用力才能觸摸到;緩脈脈來脈去不急不慢;澀脈像刀刮竹子一樣;遲脈隱隱約約,不易摸到;伏脈隱伏在骨下,需用力按壓才能觸摸到;濡脈脈搏弱而軟,貼近指邊;弱脈脈搏无力。

九道脈包括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九種脈象。長、促屬陽;短、虛、結、代、牢、動、細屬陰。長脈三關都能觸摸到;促脈脈搏急數;短脈按之不及;虛脈按之不足,舉之有餘;結脈摸到脈象聚在一起然後又退回;代脈搏動時停頓一下,過很久才恢復,有病症時出現難以治療,若氣逆而得之則無憂;牢脈脈搏堅硬固定,三部都出現則為死兆;動脈脈搏跳動不止;細脈脈搏細小如絲。

這二十四種脈象,都應該仔細區分,總體來說,就是浮沉、遲數的不同。至於傷寒,寒邪侵犯導致出血,脈象緊;傷寒伴有風邪,則脈象浮而緩;兩種邪氣同時侵犯,脈象沉大者屬太陽、少陰經;脈象沉長者屬陽明、太陰經;脈象沉弦者屬少陽、厥陰經。陽證見沉、澀、弱、弦、微者死,陰證見浮、大、數、動、滑者生。

陽毒的脈象極其浮洪;陰毒的脈象,貼近骨頭才能摸到,按下去就消失了。陰陽二厥,脈象都沉,所以容易讓人混淆。陰厥脈象沉遲而弱,陽厥脈象沉伏而滑。發熱腹瀉,脈象沉弦者為下焦有病;脈象大者為病症未止;脈象微弱者會自愈,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亡。中寒的脈象也緊,但肝部加弦,心部加洪,脾部加沉,肺部加遲澀,腎部加沉滑。傷風則風邪散佈,脈象浮;如果再見寒邪,則脈象浮而緊。

中風的脈象也浮。五臟受邪,脈象與中寒相似。總之,脈象遲緩而浮者吉利,脈象實大、弦數者難治。傷暑,氣血消散,脈象虛弱无力,中焦則陽氣虛弱陰氣虛盛,脈象微遲似芤。傷濕的脈象濡弱,如果沉而細微,則病情明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喜則脈散,怒則脈促,悲則脈結,恐、思則脈俱沉,憂則脈澀,驚則脈顫,這些都是由於氣機紊亂所致。

虛損的脈象,可能是浮大而無力,或沉細而微弱。實熱的脈象,在手指下感覺到弦數很明顯,或者細數異常。總而言之,春弦、夏鉤、秋毛、冬石。濡弱而長曰弦,來疾去遲曰鉤,輕虛以浮曰毛,沉澀而弱曰石,這是四季正常的脈象。如果出現過度或不足,就會有覆有溢,有關有格。過度者,氣有餘。寸脈本應浮,卻又加實大,這是陽氣過盛;尺脈本應沉,卻又加實大,這是陰氣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