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三 (5)
卷第三 (5)
1. 三稜煎丸
順氣寬中,消積滯,化痰飲。治中脘氣痞,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噫氣不通,嘔吐痰逆,飲食不下,大便不調,或泄或秘。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一兩),蘿蔔子(微炒,二兩),神麯(碎,炒,三分),京三稜(生,細銼,另搗羅為末,以酒三升,石器內熟熬成膏),麥糵(炒,二兩),硇砂(一兩,水飛,煎如鹽,研),青皮(去白),乾漆(炒。各二兩)
上件為末,以三稜膏勻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食後服。(加阿魏五錢重,名阿魏丸,又名起祖三稜丸,薑湯下。)
白話文:
此藥方具有疏通氣機、寬解胸腹、消除食物積滯、化解痰飲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胃脘部氣機阻滯、胸腹部堅硬脹滿、脅肋部緊繃疼痛、胸中痞悶堵塞、呼吸急促氣短、打嗝不順暢、嘔吐痰涎、食慾不振、大便不規律,時而腹瀉時而便秘等症狀。
藥材組成如下: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及尖端,用麩皮炒至微黃,一兩)、萊菔子(稍微炒過,二兩)、神麯(搗碎後炒過,三分)、京三稜(新鮮的切細後,另外搗碎磨成粉末,用三升酒在石器中熬煮成膏狀)、麥芽(炒過,二兩)、硇砂(用水研磨漂洗,煎煮至如鹽狀,再研磨成粉,一兩)、青皮(去除白色部分,二兩)、乾漆(炒過,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熬製好的三稜膏均勻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用溫熱的米湯在飯後送服。(若加入阿魏五錢,則稱為阿魏丸,也叫起祖三稜丸,用薑湯送服。)
2. 三和散
治五臟不調,三焦不和,心腹痞悶,脅肋䐜脹,風氣壅滯,肢節煩疼,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雖年高氣弱,並可服之。又治背痛脅痛,有妨飲食,及腳氣上攻,胸腹滿悶,大便不通。
羌活(去蘆,一兩),紫蘇(一兩),宣木瓜(切,焙,一兩),沉香(一兩),白朮(三分),檳榔木香(各三分),芎藭(三兩),甘草(炒,三分),陳皮(去白,三分),大腹皮(炙焦黃,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四磨湯亦可兼服。(方見秘澀類。)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三和散],主要治療五臟功能失調、三焦氣機不順,導致心胸腹部脹悶、兩脅肋部脹痛、風邪氣滯、四肢關節痠痛、頭面部虛浮腫脹、手腳輕微腫脹、腸胃乾燥排便困難等症狀。即使年紀大、體質虛弱的人也可以服用。此外,它也能治療背痛、脅痛、影響食慾、以及腳氣向上衝逆導致胸腹脹悶、大便不通等症狀。
藥材成分包含:羌活(去除蘆頭,一兩)、紫蘇(一兩)、宣木瓜(切片烘乾,一兩)、沉香(一兩)、白朮(三分)、檳榔和木香(各三分)、芎藭(三兩)、甘草(炒過,三分)、陳皮(去除白色內膜,三分)、大腹皮(烤至焦黃,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六分,去渣後溫服,不拘泥於服用時間。也可同時服用四磨湯。(配方在治療便秘的類別中可找到。)
3. 五香連翹湯
治壯盛人胸膈痞塞,氣不升降,百藥不效,服之奏功必矣。(方見瘡腫雜證類。)
白話文:
這個方子[五香連翹湯]是用來治療身體強壯的人,胸口、膈膜部位感覺堵塞不通,氣機無法順暢升降,吃了很多藥都沒效果的狀況。如果服用此方,必定能見效。(詳細的藥方內容,請參閱治療瘡腫等雜症的相關章節。)
4. 神仙九氣湯
治九氣:膈氣、風氣、寒氣、熱氣、憂氣、喜氣、驚氣、怒氣、山嵐瘴氣。積聚堅牢如杯,心腹刺痛,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則欲死。
川薑黃,甘草,香附子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入鹽少許,百沸湯點,空心服,立效。
白話文:
神仙九氣湯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九種氣所造成的病症,包括:橫膈膜氣滯、風邪之氣、寒邪之氣、熱邪之氣、憂愁之氣、喜悅過度之氣、驚嚇之氣、憤怒之氣,以及山嵐瘴氣。這些氣積聚在體內,堅硬如杯子,導致心腹部像被刺痛一樣,吃不下東西,疼痛時好時壞,發作時痛苦得好像要死掉一樣。
藥方組成:川薑黃、甘草、香附子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古代的度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3-5克),加入少許鹽,用剛煮沸的開水沖泡,在空腹時服用,效果很快就能顯現。
5. 賺氣散
治心胸痞悶,腹脅虛脹,飲食減少,氣不宣通。及傷寒兩脅刺痛攻心。
荊三稜,蓬莪朮(煨熟。各五兩),白朮(三兩),木香(半兩),枳殼(去白,麩炒,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食前溫服。用沙糖少許壓下。
白話文:
賺氣散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胸口和胃部悶脹不適,腹部和兩側脅肋虛弱腫脹,食慾降低,氣機不順暢等症狀。也適用於因外感風寒引起的兩脅刺痛,疼痛甚至會向上蔓延到心口的狀況。
藥方組成:
荊三稜、蓬莪朮(用煨熟的方式處理過,各取五兩),白朮(三兩),木香(半兩),枳殼(去除白色內膜後,用麩皮炒過,一兩)
製備方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杯,生薑三片,煎煮至剩餘六分時,在飯前溫服。可以加入少許砂糖幫助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