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九 (6)
卷第十九 (6)
1. 蠟礬丸
治癰疽、發背、瘰癧、漏瘡、惡瘡,衛護內膜,驅解諸毒,自然內消。
通明白礬(生用,二兩)
白話文:
通明白石礬(生用,二兩)
上為末,以黃蠟一兩二錢熔汁,就爐上入礬拌和,眾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熟水或冷酒下,常服之。漏瘡用油發灰和雞內金末,外塞。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一兩二錢的黃蠟熔化成汁,在爐子上加入明礬拌和,眾人一起搓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溫水或冷酒送服,經常服用。漏瘡用油發灰和雞內金末混合,外敷。
2. 粉乳托裡散
癰疽初發便服,或毒氣入里,衝心煩悶,吃嘔喘嗽,以至泄瀉,急用頻服托裡,返出毒氣。自內發起丹外又能消。已發未發,皆可服之,神效。
白話文:
癰疽剛開始發作時就服用,或者毒氣侵入體內,衝擊心臟引起煩悶,噁心嘔吐、氣喘咳嗽,甚至腹瀉,趕快服用能托住毒氣,將毒氣從體內排出。從體內發起作用,又能消散外部的毒氣。剛開始發作或還沒發作,都可以服用,效果非常神奇。
真綠豆粉心(二兩),明乳香(半兩,以蒻葉或蘆葉盛蓋,火熨,攤冷,研)
白話文:
-
二兩真綠豆粉芯
-
半兩明乳香(以柔軟的葉子或蘆葦葉盛裝,用火熨斗熨燙,冷卻後研磨)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熟水調下,或生甘草煎湯調,食後少時細呷,常要藥味在胸膈間,則毒氣不能攻心。或瘡已沉晦,用當歸一錢,辣桂二錢煎湯調下,仍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為佐。小兒豆瘡陷入,亦能救之。瘰癧攻心嘔悶,亦用。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溫水調和服用,或用生的甘草煎煮成湯液調服。服用後少待一會兒,慢慢地喝下,持續讓藥物的味道在胸膈之間停留,這樣毒氣就無法攻入心臟。或者瘡口已經黯淡不明顯,可以使用當歸一錢、辣桂二錢,煎湯調服。仍然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作為輔助藥物。小兒豆瘡凹陷,也能救治。瘰癧攻入心臟、嘔吐悶塞,也能使用。
3. 五味子湯
治腎水枯竭,運用不上,致令口中乾燥,舌上堅硬,或如雞內金。
白話文:
治腎水枯竭,水不能上濟,故口燥舌槁,或有如雞內金。
北五味子,綿黃耆(去蘆),條參(去蘆),麥門冬(去心。各兩半),粉草(半兩)
上銼散。每服半兩,水盞半煎,不以時溫服,日夜五七次。
白話文:
-
北五味子:兩半
-
綿黃耆(去除蘆頭):兩半
-
條參(去除蘆頭):兩半
-
麥門冬(去除中心):兩半
-
粉草:半兩
銼散(製成粉末狀的藥方):
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半碗煎煮後,不拘時辰服用。每日服用五至七次。
4. 神白膏
貼五發未破。
白話文:
貼敷五發未破
南星,大黃,草烏,白蘞(各半兩),蚌粉,大柏皮(各一兩),小赤豆(一合)
白話文:
南星、大黃、草烏、白蘞(各半兩),蚌粉、大柏皮(各一兩),小赤豆(一杯)
上為末,取芭蕉頭研取油,調角四畔。加乳香、沒藥尤妙。
白話文:
研磨芭蕉頭,混合乳香、沒藥,調成糊狀,塗在角部的四個邊緣。
5. 乳香膏
止痛。
木鱉子(去殼,細削),當歸(各一兩),柳枝(二八寸,寸銼之。同以清油四兩,慢火煎令黑色,次用後),乳香,沒藥(各半兩),白膠香(明淨者,四兩,同研細,入油煎化,用棉子濾之)
白話文:
-
木鱉子:去殼、切成細片。
-
當歸:一兩。(約 30 公克)
-
柳枝:28 寸長,切成一寸大小的段。
-
清油:四兩。(約 120 毫升)
-
乳香、沒藥:各半兩。(各約 15 公克)
-
白膠香:四兩,須淨白剔透。(約 120 公克)
步驟:
-
將木鱉子、當歸、柳枝一起加入清油中,以慢火煎煮至藥材呈黑色後撈起。
-
加入乳香、沒藥、白膠香,一同研磨成細末,然後加入油中煎煮融化。
-
將藥液過濾,去除雜質。
上再事治之,煉藥鐵銚令極淨,再傾煎藥油蠟在內,候溫,入黃丹一兩半,以兩柳枝攪極得所,再上火煎,不住手攪,候油沸起,住攪,注在水中成珠不散為度。秋冬欲軟,春夏欲堅,傾在水中出火毒,搜成劑收之。
白話文:
首先再將器具處理妥當,將煉藥的鐵鍋清洗乾淨,然後將煎好的藥油蠟倒入鍋中,等候藥油蠟溫度適宜後,加入一兩半的黃丹,用兩根柳樹枝不斷攪拌,攪拌均勻後,再用火煎煮,不停手地攪拌,等藥油沸騰起來後,停止攪拌,將藥油倒入水中,如果藥油在水中凝結成珠狀且不分散,就表示煉製成功了。在秋冬季節,藥油需要柔軟一些,在春夏季節,藥油需要堅硬一些。將煉製好的藥油倒入水中,以去除火毒,然後將藥油收集起來,保存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