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9)
卷第一 (9)
1. 和解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紫蘇葉,半夏(湯洗七次),乾薑(去皮),前胡(去蘆,各七錢半),枳殼(去穰,麵炒),陳皮(去白),桔梗(去蘆),粉草(炙。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斤,紅棗二枚同煎,熱服不拘時候。發熱頭疼,每服加川芎半錢,蔥白二根。咳嗽,加五味子七粒,桑白皮七寸。煩躁,麥門冬二十粒去心。痰嘔,口燥咽乾,烏梅一個。男子、婦人虛勞發熱,加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氣盛或氣虛人,痰氣上壅,咽喉不利,哮呷有聲,氣息短急,上盛下虛,加木瓜半錢,北五味子五粒,干桑白皮七寸。尋常感冒風寒,鼻塞流清涕,頭目昏重,加川芎、白芷各一錢,蔥白二莖。
疝氣初發,必先增寒壯熱。甚者嘔逆噁心,每用此藥,加木香半錢,寒熱必退。腹痛,加楊芍藥一錢。
沖和散
治寒溫不節,將理失宜,乍暖脫衣,甚熱飲冷,坐臥當風,居處暴露,風雨行路,沖冒霜冷,凌晨早起,呼吸冷氣,久晴暴暖,忽變陰寒,久雨積寒,致生陰濕。如此之候,皆為邪厲侵傷肌膚,入於腠理,使人身體沉重,肢節痠疼,項背拘急,頭目不清,鼻塞聲重,伸欠淚出,氣壅上盛,咽渴不利,胸膈凝滯,飲食不入。凡此之證,若不便行解利,伏留經絡,傳變不已。
蒼朮(六兩),荊芥穗(二兩),甘草(一兩一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並滓再煎。才覺傷寒,及覺勞倦,亦須服之,不問虛實老幼,悉皆治之。
小柴胡湯
為用最多,而諸家屢稱述之。蓋以柴胡、半夏,能利能汗。凡半表半裡之間,以之和解,皆可用也。抑不知小柴胡非特為表裡和解設,其於解血熱,消惡血,誠有功焉。蓋傷寒發熱,一二日間解散,不去其熱,必至於傷血,不問男女皆然。此藥內有黃芩、柴胡,最行血熱,所以屢獲奇功。
但藥性差寒,用之貴能加減,今推明活法。凡表發熱,里又有燥渴糞硬熱證者,是為內外俱熱,小柴胡加大黃。里無熱證,但發熱在表者,小柴胡加桂枝主解表,可以溫血,所謂陰盛惡寒,甘辛發散者此也。大黃主攻裡,可以盪滌血熱,所謂陽盛內熱,酸苦湧泄者此也。是又別其解表以溫、攻裡以寒之義。
若遇少陽本證,及無表裡證,或表裡不分之證,但依本方用之,並不須加減,此為正訣。虛者少與,尤在酌量。治療傷寒,輒用當歸,其意蓋為調血,即不思一滯中脘,二佐痰飲,三泥胃氣,而血熱又非當歸之所能除,惑之甚矣。否則熱入血室,張氏特以小柴胡主之何哉。
雖然,均是和解耳,《局方》以和解散平穩之劑為和解,張氏以小柴胡差寒之劑為和解,意安在哉。蓋《局方》和解散,為尋常感冒和平解散設也。若夫熱在半表半裡,既不可汗,又不可下,非小柴胡一劑,孰能內和而外解之乎。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以此和解。然而學者僅以小柴胡收效,不遵格法,輕用大柴胡,立意一差,禍不旋踵。
白話文:
和解
此方以人參、白茯苓、紫蘇葉、半夏、乾薑、前胡、枳殼、陳皮、桔梗、粉草等藥材組成,用以治療各種寒熱不調的症狀。每劑用藥四錢,加水煎服,可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發熱頭痛者加川芎、蔥白;咳嗽者加五味子、桑白皮;煩躁者加麥門冬;痰嘔、口乾舌燥者加烏梅;男子、婦人虛勞發熱者加麥門冬;氣盛或氣虛、痰氣上壅者加木瓜、北五味子、桑白皮;普通感冒者加川芎、白芷、蔥白;疝氣初發者加木香;腹痛者加白芍藥。
沖和散
此方用蒼朮、荊芥穗、甘草組成,主治因寒溫失調、衣著不當、環境變化等因素引起的感冒症狀,如身體沉重、肢體酸痛、頭昏腦脹、鼻塞流涕等。每劑用藥三錢,水煎服,可根據病情反覆煎服。無論虛實老幼,皆可服用。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是常用的和解劑,因其能同時發汗利尿,適用於表裡夾證。其功效不僅僅是表裡和解,更能清熱解毒,尤其在治療傷寒初期發熱,能有效防止熱邪傷血。藥方中黃芩、柴胡能有效清解血熱。
但小柴胡湯性寒,使用時需注意加減。表熱裡燥渴、大便秘結者,需加大黃;單純表熱者,加桂枝溫陽散寒;少陽證、無表裡證或表裡不明顯者,可直接服用本方,無需加減。體虛者應酌情減量。 使用小柴胡湯時切勿濫用當歸,因為當歸不能有效治療血熱。
《局方》中的和解劑是平和穩定的藥方,而張氏所用的小柴胡湯則性寒,兩者側重點不同。《局方》和解劑適用於普通感冒,而小柴胡湯則適用於表裡夾證,既不能發汗,也不能瀉下的情況,能同時內外調和。淋症、鼻出血患者,不宜發汗,也可使用小柴胡湯。 但需謹記,不可輕易使用大柴胡湯,以免造成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