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二 (11)
卷第二 (11)
1. 暑證
香薷散
白話文:
香薷散
組成:香薷一兩,防風七錢,羌活五錢。
製法:上三味,共研成細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脈浮緩者。
用法用量:每服五分,米湯調下。
禁忌:無。
治但熱不寒,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兼渴。(方見傷暑類。)一方加黃連,每料二兩,名黃連香薷散。治暑瘧獨熱,躁煩,大渴引飲,小便不利,或背寒面垢,每服加燈心二十莖,麥門冬去心二十粒,淡竹葉七皮,車前草二根,晚禾根一握,檳榔一個切片煎,不拘時候。
小柴胡湯
白話文:
治療只發熱不發寒的人,其陰氣孤獨,陽氣獨強,容易感到胸悶煩躁,手腳發熱,想吐,還伴隨著口渴。(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閱傷暑類中的相關內容。)還有一種治療方法是加入黃連,每劑二兩,取名為「黃連香薷散」。這種藥方治療暑瘧引起的獨熱、煩躁、口渴引飲、小便不利等症狀,或背寒面垢等症狀。每劑藥中加入燈心草二十莖、去核的麥門冬二十粒、淡竹葉七片、車前草二根、晚禾根一把、檳榔切片一個,煎服,服藥時間不限。
小柴胡湯
組成: 柴胡 四兩 黃芩 三兩 芍藥(炒) 六兩 甘草(炙) 二兩 大棗 十二枚(破) 生薑 三片(切) 半夏(洗) 七合(湯洗七次)
製法: 上八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功能主治: 疏肝解鬱,和解表裡。
主治證候: 惡寒、發熱,往來寒熱,口苦,嘔吐,脅痛,脈浮弦或浮緊。
禁忌: 陰虛津傷,大便溏洩者慎用。
治傷暑發瘧,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咳嗽煩渴,小便赤。每服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麥門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許煎。溫服,不拘時候。熱盛大腑不通,加大黃、枳殼各一錢,一服立效。(方見傷寒陽證類。)
白話文:
治療夏季發生的瘧疾,發熱多,畏寒少,或只有發熱而不畏寒,咳嗽、煩渴,小便發紅。每次服藥時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去核的麥門冬二十粒,少量的地骨皮,一起煎煮。溫熱服下,不必計較時間。體內熱盛,大腸不通,再加入大黃、枳殼各一錢,服用一次即可見效。(詳細方劑見傷寒陽證類。)
清脾湯
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腑不利。
白話文:
治癒瘧疾,脈象呈現緊而快,僅有發熱而無發寒,或發熱較重而發寒較輕,胸悶但能飲食,口苦舌乾,心煩口渴,小便呈現黃色或紅色,大便不通暢。
青皮(去白),厚朴(去粗皮,薑汁炒),白朮(去蘆),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洗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或加人參亦可。
白話文:
青皮(去除白色的部分),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薑汁炒),白朮(去除皮),草果仁,柴胡(去除蘆頭),茯苓(去除皮),半夏(用湯水清洗七次),黃芩,甘草(炙烤至焦黃。以上藥材各取等分),如果需要,也可以加入人參。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消暑丸
治傷暑發瘧,痰多,煩悶眩暈。每服五十丸,淡薑湯吞下,(方見中暑類。),與前藥相兼,多服取效。
白話文:
銼散
**用法:**每服四錢,用水半碗,薑片五片,煎至剩七分。不限時間,溫服。
消暑丸
**主治:**夏暑導致瘧疾、痰多、煩悶、頭暈。
**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薑湯送服。(配方請見中暑類。)可與前藥搭配服用,多服才能見效。
2. 濕證
朮附湯
治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濈濈自汗,喜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冒雨濕所致。
除濕湯
治同上。(二方見中濕傷濕類。除濕湯即滲濕湯。)
五苓散
治傷濕小便不利,發瘧。(方見傷暑類。)
白話文:
朮附湯
治療寒熱交加,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腹脹,出虛汗,喜歡嘔吐。這是因為出汗後又洗澡,濕氣停留在皮膚上,或者是淋雨受潮導致的。
除濕湯
治療上述症狀。(這兩個方劑都在中醫濕症分類中。除濕湯就是滲濕湯。)
五苓散
治療傷濕導致小便不通暢,發瘧疾。(方劑在傷暑類中。)
3. 食證
二陳湯
治傷食發瘧痰多。
白話文:
二陳湯
治療飲食積滯所引起的瘧疾,痰多。
陳皮,半夏(制。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陳皮、半夏(製過的,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過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五片,烏梅一個,煎服。寒多者,加草果。熱多,加前胡、青皮、檳榔、縮砂、白豆蔻之類,隨意增減。
小清脾湯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生薑五片,烏梅一個,煎煮後服用。如果寒症多,則加入草果。如果熱症多,則加入前胡、青皮、檳榔、縮砂、白豆蔻等藥材,可以根據情況增減。
小清脾湯
【組成】茵陳、澤瀉、防己、甘草、滑石、茯苓、蒼朮、熟地、黃芩、龍膽草
【主治】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用於脾胃濕熱、暑濕病。
【症狀】身熱,口渴,胸脅滿悶,食慾不振,腹瀉,小便黃赤,苔黃膩。
治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既已,內外皆熱,頭疼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半,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
或隔日一發,一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者。悉主之。
白話文:
治療胃瘧疾,發作時有規律,發作前感到伸懶腰,打哈欠,然後出現寒戰。牙齒和下巴打顫,身體內外都是寒冷的,腰背部疼痛。寒戰結束後,身體內外發熱,頭痛欲裂,口渴想喝冷飲。或者痰液積聚在胸中,感到煩悶想嘔吐。或者先發熱後發寒,或者先發寒後發熱,寒氣多熱氣少,或者寒氣少熱氣多。或者寒熱交替出現,或者只有發熱沒有發寒,或者只有發寒沒有發熱。
內容或幾天發作一次,或每天發作一次,或三五天發作一次。都由主治醫師掌握。
厚朴(制同前,四兩),烏梅(去核),半夏(湯去滑),青皮,良薑(各二兩),草果(去皮,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厚朴(按前述方法炮製,四兩),烏梅(去除核),半夏(用沸水去滑),青皮,良薑(各二兩),草果(去除外皮,一兩),甘草(炙烤過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未發前並三服。忌生冷油膩時果。此藥溫脾化痰,治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自可常服。
紅丸子
治食瘧食積,氣滯腹脹。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入兩碗水、三片薑和一顆紅棗,煎煮至只剩下七成,然後過濾藥渣。在症狀發作之前連續服用三劑。忌食生冷、油膩、時令水果。此藥可溫補脾胃、化解痰濕,用於治療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噯氣泛酸。可以長期服用。
治療因飲食不當或積食造成瘧疾發作,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腹脹難受。
京三稜(水浸軟,切片),蓬莪朮(煨),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五兩),胡椒,乾薑(炮。各三兩)
白話文:
京三稜(用清水浸泡變軟,切成薄片),蓬莪朮(用火煨製),青皮(去掉白色的內皮),陳皮(去掉白色的內皮,各 5 兩),胡椒,乾薑(用火炮製,各 3 兩)
上為末,米醋煮米粉糊丸,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或二陳湯下。(方見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米醋煮米粉糊成丸,大小如梧桐子,外面裹上一層礬紅。每次服用五十粒,用淡薑湯送服或者二陳湯送服。(方子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