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大全良方
南宋時期,醫學百家爭鳴,特別是對於涉及人倫繁衍的婦產科,更顯其學術與臨床的複雜性與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由陳自明所著的《婦人大全良方》,於嘉熙元年(1237)問世,以其集大成的廣博內容與精闢論述,迅速成為後世婦科醫學奉為圭臬的「婦科聖典」。陳自明出身世醫家庭,深諳醫理,尤其在婦產科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獨到的見解。他廣泛採集前人諸家之善方論,並融入珍貴的家傳驗方,去蕪存菁,精心編纂成此巨著,旨在為醫者提供一部綱領清晰、條目詳備、可供臨床實踐依據的醫書。
本書之所以能夠超越當時的《專治婦人方》與《產寶方》等書,正在於陳自明意識到前書存在「綱領散漫而無統,節目諄略而未備」的問題。醫者往往「盡於簡易,不能深求遍覽」,導致「才進一方不效,輒束手」,甚至「無方可據,揣摩臆度」。更有甚者,提及了臨床上面臨的藥物選擇困境——富貴者鄙視廉價藥、貧乏者無力購貴藥,以及醫者因貪利而以賤代貴,偏離正方的亂象。陳自明深知醫學之難,而「醫婦人尤難,醫產中數體則又險而難」。因此,他閉關靜室,翻閱涵泳家藏及遍訪所獲的醫書,力求「究極未合」,最終將所學、所聞、所驗融匯一體,形成這部系統化、實用性強的醫學著作。
《婦人大全良方》全書共有24卷(雖然提供的內容僅為部分卷次及篇章),內容涵蓋婦科疾病的方方面面,從最基礎且關鍵的「調經」,到妊娠、產育、胎產、乳疾,乃至各種婦科雜病,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婦科醫學體系。作者在序言中明確指出,全書始自「調經」,訖於「產後」,共分「八門」,「門數十餘體」,「總二百六十餘論」,每論之後皆附有相應藥方,且強調「藥不惟其貴賤,惟其效」,藥物的選用首重療效而非價格。這種結構編排使得醫者能夠隨索隨見,期望達到「隨試隨愈」的臨床效果,體現了作者為解決當時醫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所付出的努力。陳自明謙遜地表示,編寫此書「非敢求異昔人」,而是旨在「補其偏而會其全,聚於散而斂於約」,使分散的知識系統化,簡略的內容得以補充,以期「更無憾」於婦科臨床實踐。
在內容的深入探討上,《婦人大全良方》立足於中醫整體觀念,並對婦女的生理特點進行了深刻闡釋。在「調經門」的緒論中,引用《內經》「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的論述,奠定了以腎氣、任脈、衝脈為基礎的婦女生理學框架。書中強調,「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精血的盈虧與任衝二脈的通暢直接關乎月經與孕育。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高度重視「血」在婦女健康中的核心地位。如「產寶方」的序論所述,「大率治病,先論其所主。男子調其氣,女子調其血」,明確提出「婦人以血為基本」。這一理論在全書中貫穿始終,認為「氣血宣行,其神自清」,若「血室,不蓄則氣和」,反之,「血凝結,則水火相刑」,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書中從《褚澄遺書》引述的「精血篇」也進一步闡述了飲食五味如何化生精血,以及精血的盈虧與生命活動(如智慮、發育)乃至生育、衰老、遺傳之間的緊密關係。文中提及女子「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呼應了《內經》的論述,並從精血角度探討了不當的性行為、生育過多或過少對精血的損耗及由此引發的疾病。
《婦人大全良方》對於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分析也十分詳盡,特別是對月經不調的探討。書中指出,月經不調不僅僅是局部問題,而是全身陰陽氣血失調的反映。其病因複雜,包括外感(風寒、邪熱)、內傷(情志——驚、勞、怒,導致血氣錯亂、氣逆血逆;飲食不節導致脾胃虛弱、榮衛抑遏),以及臟腑功能失調(子藏冷熱)。這些因素可導致經血不通、瘀滯(血凝結)、枯竭(血涸不流)、崩漏、帶下、癥瘕等各種病變。作者在「月經緒論」中尤其強調經期慎於將理的重要性,將經期不慎比作「產後一般受病」,警告「犯時微若秋毫,感病重如山嶽」,可見其對經期護理的高度重視。
在診斷方面,雖然提供的節選中未見完整的診法描述,但從作者對病因的詳細分析以及後世影響來看,本書必然是繼承並發展了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方法,強調通過四診收集信息,為辨證施治提供依據。
治療原則上,本書遵循中醫的普遍規律,提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以及「辨證施治」的原則。對於婦科疾病,由於病因複雜,個體差異大,必須通過詳細的辨證,判斷其陰陽虛實、寒熱虛邪,才能確定恰當的治療方法和方藥。書中雖然僅開頭討論月水不調,但從其詳細的病因分析可推知,後續的「二百六十餘論」必然包含了針對不同病因病機的具體治療方藥。
此外,《婦人大全良方》還包含極為實用的藥物學內容,如「辨識修製藥物法度」一章,詳細闡述了常用藥物的炮製方法、品質辨別、乃至可能存在的偽品和潛在毒性(如指出野葛有大毒,能動胎氣)。這部分內容不僅體現了作者對藥物療效的嚴謹追求,也反映了當時對中藥炮製的重視,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藥學實踐經驗。這種對藥材質量和炮製細節的關注,是確保臨床療效的基礎,也顯示了陳自明作為醫者的高度責任感。
預防醫學的思想也在書中有所體現,提出了「未病先防」的理念。雖然在節選中未有詳細展開,但從其強調經期謹慎將理,以及對情志、勞力等因素導致疾病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經認識到改善生活習慣、避免不良因素對婦女健康的影響,從而在疾病發生之前進行預防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婦人大全良方》作為一部集南宋以前婦科醫學之大成的著作,其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面:它系統性地整理了婦科疾病的知識體系,從生理、病因病機到診斷治療,提供了全面的論述;它確立並強調了「女子以血為本」的核心理論,深刻影響了後世對婦女疾病的認識;它詳細闡述了月經與其他生理、病理狀態的關係,將調經置於婦科治療的首要地位;它提供了大量的臨床經驗方和實用藥物炮製知識,具有極高的臨床實踐價值;它也承載了辨證施治和未病先防等重要的中醫思想。陳自明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家傳驗方,為後世醫學留下了一部寶貴的文獻,使得《婦人大全良方》無愧於「婦科聖典」的美譽,對後世婦科學乃至整個中醫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它不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注婦女健康、追求生命和諧的智慧結晶。
《婦人良方》序
辨識修製藥物法度 (1)
辨識修製藥物法度 (2)
辨識修製藥物法度 (3)
辨識修製藥物法度 (4)
辨識修製藥物法度 (5)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9)
卷之一 (20)
卷之一 (21)
卷之一 (22)
卷之一 (23)
卷之一 (24)
卷之一 (25)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六 (1)
- 卷之六
- 婦人熱勞方論第一
- 黃耆散
- 秦艽散
- 婦人寒熱方論第三
- 地骨皮散
- 生地黃散
- 寡婦寒熱如瘧方論第四
- 生地黃丸
- 婦人血風攻脾不能食方論第七
- 草豆蔻散
- 神麯丸
- 椒紅丸
- 進食散
- 桃仁丸
- 又方似闢瘟丹
- 婦人傷寒傷風方論第九
- 燒裩散
- 青竹茹湯
- 當歸白朮湯
- 金不換散
- 旋覆花湯
- 當歸湯
- 妊娠誤服毒藥傷動胎氣方第十
- 麥門冬散
- 柴胡散
卷之六 (2)
- 婦人客熱方論第二
- 麥門冬散
- 柴胡散
- 婦人惡寒方論第五
- 婦人血風煩悶方論第六
- 川烏頭丸
- 赤芍藥散
- 婦人夢與鬼交方論第八
- 桂枝紅花湯
- 黃芩芍藥湯
- 當歸湯
- 瀉心三黃湯
- 婦人熱入血室方論第十
- 小柴胡湯
- 乾薑柴胡湯
- 海蛤散
- 婦人咳嗽方論第十一
- 橘皮湯
- 婦人勞嗽方論第十三
- 四滿丸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七 (1)
- 卷之七
- 婦人嘔吐方論第一
- 益智子散
- 丁香散
- 竹茹湯
- 婦人血膈方論第四
- 牡丹煎
- 婦人鼻衄方論第五
- 刺薊散
- 茅花湯
- 婦人吐血方論第六
- 雞蘇散
- 犀角地黃湯
- 青餅子
- 蔥白散
- 婦人腹中瘀血方論第十
- 婦人症痞方論第十一
- 穿山甲散
- 蓬莪朮丸
- 婦人食症方論第十二
- 硇砂丸
- 沒藥散
- 瑞金散
- 八仙散
- 不換金散
- 至聖湯
- 婦人血氣小腹疼痛方論第十六
- 威靈散
- 追氣丸
- 石灰散
- 婦人兩脅脹痛方論第十七
- 草豆蔻散方
- 菴䕡子散
- 檳榔散
- 木通散
- 沒藥丸
- 延胡索散
卷之七 (2)
- 槐花散
- 許仁則半夏丸
- 人參七味丸
- 婦人霍亂方論第二
- 柔脾湯
- 乾薑甘草湯
- 婦人痃癖諸氣方論第七
- 婦人疝瘕方論第八
- 乾漆散
- 硇砂丸
- 巴豆丸
- 《良方》黑神丸
- 礞石丸
- 婦人積年血症塊方論第十三
- 乾漆丸
- 沒藥丸
- 五靈脂丸
- 三稜煎
- 定命散
- 大效琥珀散
- 蠲痛散
- 沒藥散
- 菖蒲丸
- 延胡索散
- 當歸煎丸
- 神聖北亭丸
- 人參紫金圓
- 氣針丸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八 (1)
- 卷之八
- 婦人淋瀝小便不通方論第一
- 石葦散
- 桃膠散
- 金沙散
- 火府丹
- 婦人脬轉不得小便方論第二
- 滑石散
- 蒻葉散
- 石葦湯
- 婦人小便出血方論第五
- 婦人大便不通方論第六
- 牽牛子散
- 婦人協熱下利方論第九
- 玉粉丹
- 四味阿膠丸
- 婦人滯下方論第十
- 婦人陰中生瘡方第十九(又見二十三卷第十論)
- 黃芩湯洗方
- 雄黃散
- 《集驗》方
- 調中湯方
- 白頭翁湯
- 桑螵蛸散
卷之八 (2)
- 蔥白湯方
- 婦人小便數方論第三
- 鹿茸散
- 桑螵蛸散
- 婦人遺尿失禁方論第四
- 發灰散
- 生乾地黃散
- 通神散
- 牽牛丸
- 大麻仁丸
- 婦人風入腸間或秘或利方論第七
- 婦人滯下方論第十
- 女人傷丈夫頭痛方第二十
- 桑白皮湯
- 女人交接輒血出痛方第二十一
- 女人交接他物傷方第二十二
- 小戶嫁痛方第二十三
- 大和湯
- 海螵蛸散方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八 (6)
卷之八 (7)
卷之八 (8)
卷之八 (9)
卷之八 (10)
卷之八 (11)
卷之九 (1)
卷之九 (2)
卷之九 (3)
卷之九 (4)
卷之十 (1)
卷之十 (2)
卷之十 (3)
卷之十 (4)
卷之十 (5)
卷之十 (6)
卷之十 (7)
卷之十 (8)
卷之十 (9)
卷之十 (10)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2)
卷之十一 (3)
卷之十一 (4)
卷之十二 (1)
- 卷之十二
- 妊娠門
- 妊娠隨月數服藥及將息法第一
- 烏雄雞湯
- 補胎方
- 艾湯
- 蔥白湯
- 杏仁湯
- 人參橘皮湯
- 人參丁香散
- 《集驗》
- 柴胡方
- 胎動不安方論第四
- 竹茹酒
- 秦艽湯
- 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方第九
- 奪命丸
- 腹痛方
- 阿膠散
- 《古今錄驗》方
- 《千金》方
- 妊娠中惡方論第十三
- 妊娠腰腹及背痛方論第十四
- 紫酒
- 通氣散
- 大地黃丸
- 《小品》苧根湯
- 妊娠小腹痛方論第十五
- 妊娠心腹脹滿方論第十六
- 倉公下氣湯
- 訶梨勒散
- 黃連湯
- 麥門冬湯
- 芍藥湯
- 葵子湯
卷之十二 (2)
- 黃連湯
- 雄雞湯方
- 茯神湯
- 芍藥湯
- 葵子湯
- 半夏湯
- 豬腎湯
- 醒脾飲子
- 保生湯
- 《古今錄驗》
- 二香散
- 《近效》方
- 《集驗方》
- 蔥豉安胎方
- 鉤藤湯
- 護胎法
- 黃耆湯
- 《產寶方》
- 安胎鐵散
- 銀苧酒
- 治胎動方
- 縮砂湯
- 妊娠胎上逼心方論第八
- 紫蘇飲
- 妊娠心痛方論第十一
- 川芎當歸湯
- 白朮湯
- 《千金》方
- 妊娠心腹痛方論第十二
- 當歸芍藥散
卷之十二 (3)
卷之十二 (4)
卷之十二 (5)
卷之十三 (1)
- 卷之十三
- 妊娠數墮胎方論第一
- 《刪繁方》方
- 《廣濟》方
- 《經心錄》紫石英丸
- 卷柏丸
- 養胎人參丸
- 白朮丸
- 《救急》方
- 《小品》方
- 妊娠咳嗽方論第七
- 人參散
- 益母丸
- 妊娠煩躁口乾方論第十
- 升麻散
- 知母散
- 葛根散
- 麻黃散
- 竹葉湯
- 文仲方
- 產後小便不禁方論第七
卷之十三 (2)
- 妊娠胎不長養方論第二
- 妊娠胎動安不得卻須下方論第三
- 牛膝湯
- 桂心散
- 《小品方》方
- 文仲方
- 妊娠墮胎後血下不止方論第四
- 龍骨散
- 妊娠日月未足欲產方第五
- 《集驗》知母丸
- 槐子丸
- 斷產方論第六
- 款冬花散
- 桔梗散
- 馬兜鈴散
- 麻黃散
- 百合散
- 紫菀湯
- 人參黃耆散
卷之十三 (3)
卷之十四 (1)
- 卷之十四
- 妊娠中風方論第一
- 白朮酒
- 妊娠風痙方論第二
- 防風葛根湯
- 妊娠腹內有鬼胎方論第三
- 雄黃丸
- 阿膠湯
- 前胡湯
- 蘇木湯
- 黃龍湯
- 柴胡石膏湯
- 枳實散
- 梔子大青湯
- 當歸茯苓散
- 《良方》白朮散
- 妊娠時氣方論第五
- 葛根飲子
- 消熱飲子
- 前胡散
- 黃芩散
- 七寶散
- 妊娠霍亂方論第十
- 止渴飲
- 縮脾飲方
- 黑神散
卷之十四 (2)
卷之十四 (3)
卷之十五 (1)
- 卷之十五
- 妊娠泄瀉方論第一
- 厚朴丸
- 草果散
- 妊娠下痢赤白及黃水方論第二
- 《肘後方》方
- 療妊娠下痢赤白,絞刺疼痛。(出《三因方》)
- 妊娠大小便不通方論第三
- 甘遂散
- 妊娠小便不通方論第四
- 杏仁丸
- 苦參丸
- 葵子散
- 八味丸
- 妊娠子淋方論第五
- 艾葉酒
- 地黃酒
- 熟地黃湯
- 妊娠胎水腫滿方論第八(《產乳集》養子論附)
- 崔氏方
- 澤瀉散
- 防己湯
- 《千金》鯉魚湯
- 妊娠臟躁悲傷方論第十三
- 大棗湯
卷之十五 (2)
- 地榆散
- 赤石脂散
- 熟艾湯
- 黃連阿膠散
- 根黃方
- 厚朴散
- 豬苓散
- 地膚大黃湯
- 《經心錄》方
- 黃芩湯
- 妊娠遺尿方第六
- 白薇散
- 妊娠尿血方論第七
- 天仙藤散方
- 商陸赤小豆湯
- 腎著湯
- 五皮散
- 妊娠腹內鐘鳴方第九
- 龔顏德孕癰方第十
- 妊娠不語論第十一
- 妊娠傷食方論第十二
卷之十六 (1)
卷之十六 (2)
卷之十六 (3)
卷之十六 (4)
卷之十六 (5)
卷之十六 (6)
卷之十六 (7)
卷之十七 (1)
卷之十七 (2)
卷之十七 (3)
卷之十七 (4)
卷之十七 (5)
卷之十七 (6)
卷之十八 (1)
卷之十八 (2)
卷之十八 (3)
卷之十九 (1)
- 卷之十九
- 產後乍見鬼神方論第一
- 調經散方
- 柏子仁散
- 產後臟虛心神驚悸方論第二
- 《產乳》七寶散
- 產後中風恍惚方論第四
- 《經效》方
- 天麻丸
- 產後所下過多虛極生風方論第五
- 濟危上丹方
- 產後虛汗不止方論第六
- 止汗散
- 人參湯
- 產後冒悶汗出不識人方論第七
- 一物白蘚湯 獨活湯
- 羌活酒
- 產後中風方論第九
- 郭稽中產後中風方論
卷之十九 (2)
卷之十九 (3)
卷之二十 (1)
- 卷之二十
- 產後遍身疼痛方論第一
- 趁痛散方
- 產後腰痛方論第二
- 大豆酒方
- 文仲、葛氏方
- 獨聖湯
- 《養生必用》方
- 牡蠣散
- 產後惡露不下方論第四
- 備急丹
- 產後余血上搶心痛方論第五
- 大岩蜜湯方
- 《產寶》方
- 地黃散
- 卷荷散
- 蕓薹散
- 產後兒枕心腹刺痛方論第七
- 天仙藤散
- 桃仁芍藥湯
- 《千金》茱萸酒
- 《聖惠》方
- 《外臺》方
- 產後小腹疼痛方論第八
- 香桂散
- 紫金丸
- 產後寒疝方第九
- 產後積聚症塊方論第十一
- 京三稜散
- 桂心丸
- 凌霄花散
- 葛氏方
- 金黃散
- 產後虛煩方第十四
- 薤白湯
- 赤小豆散
- 蒲黃散
卷之二十 (2)
- 生地黃湯方
- 桃仁湯方
- 五香連翹湯方
- 產後惡露不絕方論第三
- 荷葉散
- 失笑散
- 《經心錄》蜀椒湯
- 產後惡露不盡腹痛方論第六
- 溫隱居澤蘭湯
- 蒲黃散
- 羊肉湯
- 《千金》當歸湯
- 《外臺》羊肉湯
- 《產寶》方
- 產後兩脅脹滿氣痛方論第十
- 產後血瘕方論第十二
- 蓬莪朮散
- 產後余血奔心煩悶方論第十三(虛煩當附於此)
- 竹根湯
- 人參當歸湯
- 甘竹茹湯
卷之二十一 (1)
- 卷之二十一
- 產後口乾痞悶方論第一
- 見現丸方
- 產後血渴方第二
- 《楊氏家藏方》黃芩散
- 栝蔞根湯
- 延胡散
- 產後乍寒乍熱方論第三
- 增損四物湯方
- 大調經散
- 知母湯
- 郭稽中產後方論附
- 草果飲子
- 生熟飲子
- 胡氏方人參鱉甲散
- 補益方
- 熟乾地黃湯
- 婦人方當歸散
- 當歸羊肉湯
- 地黃羊脂煎方
- 產後風虛勞冷方論第六
- 枸杞子丸
- 補益白薇丸
- 《延年》澤蘭丸
- 《延年》增損澤蘭丸
- 產後腹脹滿悶嘔吐不定方論第七
- 開胃散
- 產後霍亂方論第九
- 附子散
卷之二十一 (2)
卷之二十二 (1)
- 卷之二十二
- 產後傷寒方論第一
- 《千金》蜀漆湯
- 產後頭痛方論第二
- 芎附散
- 一奇散
- 產後咳嗽方論第三
- 二母散
- 產後喉中氣急喘促方論第四
- 產後口鼻黑氣起及鼻衄方論第五
- 產後咳噫方論第六
- 石蓮散
- 羌活散
- 產後血崩方論第七
- 產後月水不通方論第九(無方)
- 產後腹痛及瀉利方論第十一
- 張氏方的奇散
- 產後赤白痢疾及虛羸氣痢方論第十二
- 黃連丸
- 《必效》方
- 膠蠟湯
- 桂枝湯
- 桂圓方
- 許仁則秘方
- 續命湯
卷之二十二 (2)
卷之二十二 (3)
卷之二十三 (1)
- 卷之二十三
- 產後痢疾作渴方論第一
- 產後大便秘澀方論第二
- 麻仁丸方
- 麥糵散方
- 阿膠枳殼丸
- 桃花散
- 產後遺糞方第四
- 產後諸淋方論第五
- 張允愚方
- 產後小便數方論第六
- 《千金翼》方
- 固脬散
- 產後陰脫玉門不閉方論第九
- 硫黃散
- 陳氏玉龍湯
- 熨法
- 桃仁膏
- 樗枝散
- 皂角散
- 婦人陰蝕五疳方論第十
- 《千金方》方
- 洗溻湯方
- 甘濕散
- 狼牙湯
- 產後乳汁或行或不行方論第十一
- 《靈苑方》方
- 湧泉散
- 漏蘆湯
- 產後乳汁自出方論第十二
- 皂角散方
- 產後妒乳方論第十四
- 赤龍皮湯方
- 干膿散
- 丹參膏
- 神效栝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