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婦人大全良方》~ 卷之六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1)

1. 橘皮湯

《古今錄驗》橘皮湯,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作聲,上氣不得下,頭痛方。

白話文:

《古今錄驗》中記載的橘皮湯,可以治療春冬季節的傷寒,秋夏季節的風寒咳嗽,喉嚨有痰鳴聲,呼吸不暢,頭痛等疾病。

陳皮紫菀麻黃(去根),杏仁(制),當歸,桂心,甘草黃芩(各等分)

白話文:

  •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 紫菀: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

  • 麻黃(去根):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 杏仁(制):具有止咳平喘、潤肺化痰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 桂心: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脈的功效。

  •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涼血止血的功效。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2. 婦人勞嗽方論第十三

經曰:人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凡咳嗽,五臟六腑皆有之,惟肺先受邪。蓋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咳為肺病。五臟則各以治時受邪,六腑則又為五臟所移。古人言,肺病難愈,而善卒死者。肺為嬌臟,怕寒而惡熱,故邪氣易傷而難治,以其湯散逕過、針灸不及故也。

白話文:

古書《難經》說:人被寒氣侵犯就會得病,輕微的表現為咳嗽,嚴重的會導致泄瀉、疼痛。所有的咳嗽,都跟五臟六腑有關,但還是以肺最先受到邪氣的侵犯。這是因為肺主氣,與皮膚表面的皮毛相結合。邪氣最初的侵犯,首先就會侵犯皮毛,所以咳嗽是肺部疾病的表現。五臟各以自已的時令受邪,六腑又會受到五臟的影響而生病。古人說,肺病難以治癒,但容易突然死亡。肺是嬌嫩的臟器,怕寒冷而厭惡炎熱,所以邪氣容易侵犯肺臟而難以治癒,這是因為肺部的湯液和氣血運行快速,針灸難以到達病竈。

十種咳嗽者,肺咳、心咳、脾咳、腎咳、肝咳、風咳、寒咳、支飲咳、膽咳、厥陰咳。華佗所謂五嗽者,冷嗽、氣嗽、燥嗽、飲嗽、邪嗽。孫真人亦有方治寒毒注嗽者,歷代方論著之甚詳。惟今之所謂勞嗽者,無所經見,意其華佗所謂邪嗽、真人所謂注嗽者是也。此病蓋酒色過度,勞極傷肺,損動經絡。

白話文:

咳嗽可以分為十種,分別是肺咳、心咳、脾咳、腎咳、肝咳、風咳、寒咳、支飲咳、膽咳、厥陰咳。華佗所說的五種咳嗽,分別是冷咳、氣咳、燥咳、飲咳、邪咳。孫真人也有針對寒毒造成咳嗽的方法,歷朝歷代的方論對此都有很詳細的記載。但是現在所說的勞嗽,在古籍中並未見過,我猜想它應該是華佗所說的邪咳,或是孫真人所說的注嗽。這種病多半是原因過度飲酒作樂、過度勞累,傷害肺部,損傷經絡所造成的。

其重者咯唾膿血;輕者,時發時差。又有因虛感邪惡之氣,且傳注得之。或先嘔血而後嗽、或先咳嗽,漸就沉羸。此則非特內損肺經,又挾邪惡傳疰之氣,所以特甚,病之毒害無過此也。真人治注嗽,通氣丸方用蜈蚣四節。又云:夢與鬼交通及飲食者,全用蜈蚣。《外臺》方四滿丸治五嗽,亦用蜈蚣。

白話文:

嚴重的咯血,輕微的時好時壞。還有一種是因虛弱,受到邪惡之氣,傳染而患上。有的先吐血然後咳嗽,也有的先咳嗽,漸漸地就衰弱了。這不僅損傷了肺經,而且挾邪惡傳染之氣,所以特別嚴重,這種病的毒害,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真人治療咳嗽,通氣丸的藥方中用蜈蚣四節。真人還說:夢中與鬼交通及飲食,都用蜈蚣。《外臺》方中的四滿丸治療五種咳嗽,也用蜈蚣。

遇世名公能推原其旨意,率用蛤蚧、天靈蓋、桃柳枝麝香、丹砂、雄黃安息香之類,以通神明之藥療之,高出古人之意矣。又肺中有蟲如蠶,令人喉癢而咳嗽,湯散逕過,針灸不及,以藥含化,蟲死即嗽止。(見張銳方)

白話文:

如果遇到有名望的大夫,能夠領會病人的病情,通常會使用蛤蚧、天靈蓋、桃柳枝、麝香、丹砂、雄黃、安息香這類藥物,以通暢神明之藥來治療疾病,這比古代醫生的見解更高明瞭。另外,肺中有蟲子,就像蠶一樣,使人喉嚨發癢而咳嗽,藥湯藥散都無法治癒,針灸也無效,可以用藥含在口中慢慢溶化,蟲子死了咳嗽就會停止。(見張銳方的醫書)

3. 四滿丸

深師療五嗽。一上氣嗽、二飲嗽、三燥嗽、四冷嗽、五邪嗽。

乾薑,桂心,躑躅花,芎藭,紫菀芫花根皮(各二分),蜈蚣(一枚,去頭、足,炙),細辛甘草(炙),鬼督郵,人參半夏(洗,各一分)

白話文:

乾薑、桂心、躑躅花、芎藭、紫菀、芫花根皮(各二錢),蜈蚣(一隻,去除頭、足,烤焦),細辛、甘草(烤焦),鬼督郵、人參、半夏(清洗,各一錢)

上十二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大豆許。每服五丸,米飲下,日三。未知加至七、八丸,服此藥無不瘥。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白話文:

把上述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做成如黃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粒,用米湯送服,每天三次。不知道可否增加到七、八粒,服用此藥的病人沒有不康復的。忌食羊肉、餳、生蔥、生菜、海藻、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