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婦人大全良方》~ 卷之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1)

1. 艾葉酒

生艾葉(一斤,研,冬用莖,乾者亦得)

上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白話文:

將新鮮艾葉(一斤,搗碎,冬天用艾草莖,乾燥的艾葉也可以)

以上用酒五升,煮到剩下二升,分三次服用。

2. 地黃酒

生地黃(一升,切)

上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亦療落身後血。

續斷湯,治妊娠下血及尿血。

當歸,生地黃(各一兩),續斷(半兩),赤芍藥(一分)

上為末,空心,蔥白煎湯調下二錢。

白話文:

地黃酒

將生地黃一升(切碎),加入四升酒中煮,煮到剩下二升,分三次溫熱服用。也可以治療產後惡露不止。

續斷湯

治療懷孕期間出血和血尿。

使用當歸、生地黃各一兩,續斷半兩,赤芍藥一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在空腹時,用蔥白煮的湯調和二錢藥粉服用。

3. 熟地黃湯

療妊娠尿血。

阿膠,熟地黃

上各等分為細末,空心,粥飲調二錢。

白話文:

治療懷孕期間尿血的狀況。

將阿膠和熟地黃各取等分,磨成細末,在空腹時,用稀粥調和二錢服用。

4. 妊娠胎水腫滿方論第八(《產乳集》養子論附)

《產寶》論曰:夫妊娠腫滿,由臟氣本弱,因產重虛,土不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脹,手足、面目皆浮腫,小便秘澀。陳無擇云: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呼為皺腳。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

論曰:凡妊娠之人,無使氣極。若心靜氣和,則胎氣安穩;若中風寒邪氣及有所觸犯,則隨邪而生病也。凡妊娠,經血壅閉以養胎。若忽然虛腫,乃胎中挾水,水血相搏。脾胃惡濕,主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氣流溢,故令身腫滿也。然其由有自,或因泄瀉下痢,臟腑虛滑,耗損脾胃;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能使頭面或手足浮腫也。然水漬於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及其臨產日腳微腫,乃胞髒水少血多,水出於外,故現微腫,則易生也。宿有寒氣,因寒冷所觸,故能令腹脹腫滿也。

《產乳集》養子論

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後,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行步艱辛,以至喘悶,飲食不美,似水氣狀。至於腳指間有黃水出者,謂之子氣,直至分娩方消。此由婦人素有風氣,或衝任經有血風,未可妄投湯藥。亦恐大段甚者,慮將產之際費力,有不測之憂,故不可不治於未產之前也。

古方論中少有言者。按《名醫錄》云:宋少主元徽與徐文伯微行學針法,文伯見一娠婦足腫不能行。少主脈之,此女形也。文伯診之曰:此男胎也,在左則胎黑色。少主怒欲破之,文伯惻然曰:臣請針之。胎遂墮,男形而色黑。此妊娠足腫之說見於古者。今《巢氏病源》中,但有子煩之論,《千金》並《產寶》亦略言之。

劉禹錫《續傳廣信方》以謂妊婦有水氣而成胎,《太平聖惠》亦言之,皆非也。元豐中,淮南陳景初,名醫也,獨有方論治此病。方名初謂之香附散,李伯時易名曰天仙藤散也。

白話文:

懷孕期間出現水腫的論述(《產乳集》養子論附錄)

《產寶》中提到:懷孕時出現腫脹,是因為孕婦本身臟腑功能虛弱,加上生產時更加虛弱,導致脾胃功能無法正常運化水濕,血液散入四肢,造成腹部脹大,手腳、臉面都浮腫,小便不暢。陳無擇說:婦女如果本身有風寒、寒冷濕氣,懷孕時容易腳腫,俗稱「皺腳」。也有全身腫脹,胸腹脹滿,稱為「胎水」。

一般來說,懷孕的人,要避免情緒波動過大。如果心平氣和,胎氣就會安穩;如果受到風寒邪氣侵襲或者受到其他刺激,就會隨著邪氣而生病。懷孕時,經血會停下來以滋養胎兒。如果突然出現虛腫,那是因為胎兒體內有積水,水與血相互搏鬥。脾胃不喜歡濕氣,主宰全身肌肉。濕氣侵襲,氣血虛弱,肌肉就會虛弱;水液積聚氾濫,就會造成全身腫脹。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原因,可能是因為腹瀉不止,導致臟腑虛滑,損耗脾胃;也可能是因為患上寒熱瘧疾,口渴喝水過多,濕氣積聚在脾胃,這些都可能導致頭面或者手腳浮腫。但是,如果水氣浸泡在子宮,胎兒還沒有成形,胎兒很容易受損。

到了臨產的時候,如果腳部微微腫脹,那是因為子宮內水分少血液多,水分向外流出,所以出現輕微腫脹,這時就容易生產。如果本身有寒氣,又受到寒冷侵襲,也可能導致腹部脹滿。

《產乳集》養子論

懷孕三個月後,胎兒成形,孕婦的兩腳從腳面開始逐漸腫脹,一直到腿和膝蓋,行走困難,甚至氣喘,食慾不佳,看起來像水腫的樣子。腳趾間如果有黃色液體流出,稱為「子氣」,要到分娩後才會消退。這是因為婦女本身有風氣,或者衝任二脈有血風,不能隨便亂用湯藥。也要擔心嚴重的情況,考慮到生產時會費力,可能有意外的危險,所以在生產前必須要治療。

古方的理論中很少有提到這種情況的。據《名醫錄》記載:宋少主元徽和徐文伯私下學習針灸,文伯看到一個懷孕婦女腳腫得無法行走。少主為她把脈,認為懷的是女孩。文伯診斷後說:懷的是男孩,如果在左邊,胎兒會是黑色的。少主生氣想剖腹,文伯感到不忍心,說:讓我來針灸吧。胎兒隨即流產,是男孩而且顏色是黑色的。這個故事說明了古人已經有妊娠腳腫的認識。《巢氏病源》中只有關於「子煩」的論述,《千金方》和《產寶》也只是簡單地提到。

劉禹錫的《續傳廣信方》認為孕婦有水氣才會形成胎兒,《太平聖惠方》也有相同的說法,這些都是不對的。元豐年間,淮南的名醫陳景初,有獨特的方藥理論來治療這種病。開始他的藥方稱為香附散,後來李伯時把它改名為天仙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