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婦人大全良方》~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此一卷論中風,角弓反張,風痹,手足不隨,偏枯,口噤,口眼喎斜,風眩頭痛,血風,心神驚悸,癲狂,骨節痛風,血風走注,瘙癢癮疹,風痰,腳氣,腰痛,諸痰。以上諸證,雖各有方論,亦要先明其大體,察脈之虛實,辨證之冷熱,相人之強弱,入臟入腑,在絡在經。首以《局方》調治,未要猛浪用藥。

今之治法,先宜順氣,然後治風,萬不失一。蓋有中風、中寒、中暍、中痰、中氣,皆能令人涎潮昏塞。所謂朱紫相凌,玉石不分。醫者不可不詳而究之。如中風若作中氣治之,十愈八九;中氣若作中風治之,十無一生。所以疑惑之間,不問中風、中氣,首以蘇合香丸、麝香煎、五積散。

如中痰則有參蘇飲;如中寒則有理中湯;如中暍則有白虎湯。如的然見得是中風,如三生飲、木香煮散、排風、續命、風引大小、竹瀝、大八風湯、至寶丹、牛黃清心丸,辨其冷熱虛實而投之,未有不安者也。然此疾積襲之久,非一日所能致。今人服藥,三、五服便責無效,其責醫者亦速矣。

正宜大劑,久服方有其效。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白話文:

這一卷主要討論中風、角弓反張(身體僵硬向後彎曲)、風痹(風邪引起的肢體麻木或疼痛)、手腳不聽使喚、半身不遂、牙關緊閉、口眼歪斜、風邪引起的眩暈頭痛、血風(類似現代的過敏或皮膚病)、心神驚悸、癲狂、骨節疼痛的風病、血風引起的遊走性疼痛、皮膚搔癢起疹子、風痰、腳氣、腰痛以及各種痰證。

以上這些病症,雖然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必須先了解它們的總體情況,觀察脈象的虛實,分辨病情的寒熱,判斷病人體質的強弱,以及病邪侵犯的臟腑、經絡。首先用《局方》中的藥方進行調理,不要急於使用猛烈的藥物。

現在的治療方法,應該先調理氣機,然後再治療風邪,這樣做通常不會出錯。因為有中風、中寒、中暑、中痰、中氣等情況,都可能使人流涎、昏迷不醒。這就像好壞摻雜,難以分辨。醫生必須仔細研究。如果把中風當作中氣來治療,十個有八九個會好;如果把中氣當作中風來治療,十個幾乎沒有一個能活。所以在拿不准的時候,不論是中風還是中氣,先用蘇合香丸、麝香煎、五積散。

如果是中痰,則用參蘇飲;如果是中寒,則用理中湯;如果是中暑,則用白虎湯。如果明確診斷是中風,則用三生飲、木香煮散、排風、續命、風引大小、竹瀝、大八風湯、至寶丹、牛黃清心丸等藥,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來選擇用藥,通常都會有效。但是這種疾病是長期累積造成的,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現在的人吃藥,三、五服就要求見效,這樣責怪醫生也太快了。

應該用大劑量的藥,長期服用才能見效。就像孟子說的:得了七年的病,要用三年的艾草來治療。

2. 婦人中風方論第一

夫中風者,虛風中於人也。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之日自坎而起。候其八方之風,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若不從其鄉來者,名為虛風,賊害萬物。人體虛者則中之,當時雖不即發,停在肌膚,後或重傷於風,前後重沓,因體虛則發,入臟腑俞。俞皆在背,中風多從俞入,隨所中之俞而乃發病。

婦人血氣虛損,故令中風也。當察口眼開闔以別重輕,涎沫有無以明證治。如眼開口閉,手足不開,涎不作聲者可治。如眼閉口開,聲如鼾睡,遺尿者死。至寶丹、蘇合香丸、五積散、(加麝香煎)牛黃清心丸、(見《和劑》方)大八風湯。(方見偏枯第七篇)

白話文:

所謂中風,是虛弱的風邪侵入人體所致。風是四時八方之氣,通常在冬至這天從北方開始產生。觀察八方之風,順著其來源方向吹來的,主宰萬物的生長;若不順著來源方向吹來的,就稱為虛風,會傷害萬物。人體虛弱就會被虛風侵襲,當時可能不會馬上發病,而是停留在皮膚肌肉,之後如果再次受到風邪侵襲,前後多次疊加,由於身體虛弱就發病了,進入臟腑的俞穴。俞穴都在背部,中風大多從俞穴侵入,隨著侵入的俞穴不同而發病。

婦女因為氣血虛弱,所以容易中風。應當觀察口眼開合來區分病情的輕重,以及有無口水來判斷如何治療。如果眼睛睜開嘴巴閉合,手腳不能動,沒有口水並且無法發出聲音,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眼睛閉合嘴巴張開,聲音像打鼾,大小便失禁,這種情況就沒救了。治療可以使用至寶丹、蘇合香丸、五積散(加麝香煎)、牛黃清心丸(方子見《和劑》)、大八風湯(方子見偏枯第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