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大全良方》~ 卷之六 (5)
卷之六 (5)
1. 婦人風痰方論第十五
夫婦人風痰者,由臟腑風冷,水飲停積在於胸膈所成也。人皆有痰,少者不能為妨,多者成患。但胸膈有痰飲,漬於五臟,則令眼暈,亦令頭眩、頭痛也。
評曰:夫痰之為害,多因外感五邪(五邪者:寒、暑、燥、濕、風),內傷七氣(七氣者:喜、怒、憂、思、驚、恐、恚)。因五邪而得者,得風為風痰,得寒為寒痰,得冷為冷痰,得熱為熱痰,得暑為暑痰。因七氣所傷者,多因婦人情性執著,不能容忍,而有此證。豈特只因風冷而成哉!所以外感五邪、內傷七氣。
則一身之中,血、液、淚、汗、涕、唾,身中濕者,則濁變而則成痰,乘間而為害也。經云:清則運為精華,濁則凝為痰飲,此之謂也。然有痰、涎、飲、沫四種相類,宜仔細詳辨調治。因風而生痰者,宜服三生飲、星香飲、青州白丸子、化痰丸(方見《局方》)因寒冷而得者,宜服降氣湯、黑錫丹、養正丹。(並見《局方》)因熱而得者,宜服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
因暑而得者,消暑丸。(並見《局方》)因氣宇不調,鬱結而成者,宜服參蘇飲、四七湯、二陳湯。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雖曰可吐可下,亦要觀人之勇怯,察脈之虛實,方可投之。切記不宜痛系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
三生飲、星香飲、參蘇飲。(方並見第三卷第一論)控涎丹。(方見第三卷第六論)養正丹。(方見第四卷第四論)
白話文:
婦女如果出現風痰的症狀,通常是因為體內臟腑受到風寒侵襲,導致水液停留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所造成的。每個人都會產生痰,少量無礙,但過多就會成為疾病。如果胸腔和橫膈膜積聚痰液,這些痰液會影響到五臟,導致眼睛暈眩、頭暈和頭痛。
總的來說,痰的危害多半是因為受到外來五種邪氣(寒、暑、燥、濕、風)的侵擾,或是因為內在七種情緒(喜、怒、憂、思、驚、恐、恚)的傷害。因為外邪引起的痰,如果是由風引起的,就稱為風痰;由寒引起的稱為寒痰;由冷引起的稱為冷痰;由熱引起的稱為熱痰;由暑引起的稱為暑痰。至於內傷七情引起的痰,大多是因為婦女的情緒容易執著,難以容忍,因而產生這種情況。所以,並非只有風寒才會導致痰的產生,外感五邪和內傷七情都會影響。
當身體受到這些內外因素影響時,體內的血液、體液、眼淚、汗水、鼻涕、口水等濕性物質就會變得混濁,進而形成痰,趁機危害身體。正如醫書所說:「清澈的液體會轉化為精華,混濁的液體會凝結成痰飲。」這就是痰飲的由來。此外,痰、涎、飲、沫四種物質性質相似,必須仔細分辨並加以治療。如果是因為風引起的痰,適合服用三生飲、星香飲、青州白丸子、化痰丸等藥方(這些藥方可以在《局方》中找到)。如果是因為寒冷引起的,則適合服用降氣湯、黑錫丹、養正丹(這些藥方也見於《局方》)。如果是因為熱引起的,則適合服用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
如果是因為暑氣引起的,則適合服用消暑丸(此藥方也見於《局方》)。如果是由於情緒不順、氣機鬱結引起的,則適合服用參蘇飲、四七湯、二陳湯。如果痰在上部,可以用瓜蒂散催吐;如果痰在下部,可以用控涎丹通便排痰。雖然說可以催吐或通便排痰,但還是要觀察病人的體質是勇健還是虛弱,以及脈象的虛實,才能決定是否使用這些方法。切記不可過度使用猛烈的瀉藥,這也是為何前人會警惕不要輕易使用峻猛藥物的原因。
三生飲、星香飲、參蘇飲的藥方都可以在《本草綱目》第三卷第一論中找到。控涎丹的藥方可以在《本草綱目》第三卷第六論中找到。養正丹的藥方可以在《本草綱目》第四卷第四論中找到。
2. 旋覆花湯
治婦人風痰,嘔逆不下飲食,頭目昏悶。
旋覆花(去蒂),枇杷葉(去毛,炙),川芎,北細辛,藿香,桂心,枳殼(去穰,麩炒),前胡,人參(去蘆),羌活,半夏(各半兩),甘草,羚羊角(屑),赤茯苓(各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婦女因風痰引起的嘔吐、吃不下東西,以及頭暈、眼睛昏花的。
藥材包含:旋覆花(去除花蒂)、枇杷葉(去除絨毛,炙烤過)、川芎、北細辛、藿香、桂心、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過)、前胡、人參(去除蘆頭)、羌活、半夏(以上各半兩),甘草、羚羊角(磨成粉)、赤茯苓(以上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