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大全良方》~ 卷之六 (1)
卷之六 (1)
1. 寡婦寒熱如瘧方論第四
論曰:寡婦之病,自古未有言者。惟《倉公傳》與褚澄略而論及。言寡者,孟子正謂「無夫曰寡」是也。如師尼、喪夫之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懨懨成病也。《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孤陽獨陰可乎?夫既處閨門,欲心萌而不遂,至陰陽交爭,乍寒乍熱,有類瘧疾,久則為勞。又有經閉、白淫、痰逆、頭風、膈氣痞悶,面䵟、瘦瘠等證,皆寡婦之病。
診其脈,獨肝脈弦出寸口而上魚際。究其脈源,其疾皆血盛而得。經云:男子精盛則思室,女子血盛則懷胎。觀其經血,思過半矣。
白話文:
關於寡婦的疾病,自古以來沒有人詳細論述過。只有《倉公傳》和褚澄稍微提及。這裡說的寡婦,孟子明確指出「沒有丈夫就叫做寡」,指的是像尼姑、喪夫的婦女,她們獨自處於陰性狀態,缺乏陽氣的調和,想要有男性卻不可得,因此精神萎靡而生病。《易經》說:「天地陰陽交合,萬物才能和諧;男女陰陽交合,萬物才能繁衍。」單獨的陽或陰怎麼能行呢?寡婦身處閨房,慾望產生卻無法實現,導致陰陽之氣互相衝突,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像瘧疾一樣,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虛勞。還有經期停止、白帶過多、痰多嘔逆、頭痛、胸膈脹悶、臉色黯黑、身體消瘦等症狀,這些都是寡婦常見的疾病。
診斷這種病人的脈象,會發現只有肝脈特別明顯,從寸口處浮現,一直延伸到魚際。追究脈象的根源,可以得知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體內血氣過盛所導致。《黃帝內經》說:「男子精氣旺盛就會想與女子同房,女子血氣旺盛就會想懷孕。」從她們的月經情況來看,大概就能了解她們思念男性之情已經超過一半了。
2. 生地黃丸
許學士云: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余診視之曰: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肝脈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余制此方,治之愈。
北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生地黃(二兩),赤芍藥(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烏梅煎湯下三十丸。無時候,日三服。
許學士云:嘗讀《史記·倉公傳》載,齊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乍寒乍熱,眾醫皆以為寒熱病也。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何以知欲男子而不可得?診其脈,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又有婦人熱入血室,寒熱如瘧一證,在本卷第十論。
白話文:
許學士說:有一個尼姑,患有畏風、身體疲倦的毛病,時而覺得冷,時而覺得熱,臉色發紅、內心煩躁,有時候還會自己出汗。當時正值疫病流行,醫生們看到她發冷發熱的症狀,就當作是傷寒來治療,用了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等藥方,吃了幾天病反而更加嚴重。我給她診斷後說:她全身的脈象都沒有寒邪的表現,只有肝經的脈象呈現弦長而上達魚際的狀態,應該服用滋陰等藥物。我開了這個藥方,治好了她的病。
藥方是:北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生地黃(二兩),赤芍藥(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般大小,用烏梅煎煮的湯送服三十顆。不限服藥時間,一天服用三次。
許學士又說:我曾經讀過《史記·倉公傳》,裡面記載,齊北王的侍女韓女,患有腰背疼痛的毛病,時而覺得冷,時而覺得熱,醫生們都認為她是得了寒熱病。倉公說:她的病是因為想要有男子而無法得到。怎麼知道她是想要有男子而無法得到?診斷她的脈象,肝脈弦而從寸口顯現,因此得知。還有一個婦人因為熱邪侵入血室,而出現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的症狀,這個病在本書第十卷有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