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婦人大全良方》~ 卷之二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一 (1)

1. 知母湯

治產後乍寒乍熱,通身溫壯,胸心煩悶方。

知母(三兩),芍藥,黃芩(各二兩),桂心,甘草(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不用桂心,加生地黃。

白話文:

治療產後忽冷忽熱,全身發熱,胸口煩悶的症狀的藥方。

使用知母三兩、芍藥二兩、黃芩二兩、桂心一兩、甘草一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加入五升水煮到剩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另一個藥方是不使用桂心,改加生地黃。

2. 郭稽中產後方論附

評曰:郭稽中雲:產後乍寒乍熱者,多是敗血為害,或陰陽不和所作。若作瘧疾治之誤矣。如陳無擇評曰: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陽則熱,閉諸陰則寒。血氣與衛氣解則休。亦未盡善,亦有產後病瘧而作寒熱。有一日一發,或一日二、三發;或間日一發,或三、二日一發。

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或但寒但熱者。亦有產前病瘧,而產後未愈者,最難用藥。如柴胡、常山、信砒等,斷不可用。今有《經效》草果飲子、生熟飲子,用之有效,謾備檢閱。如《易簡方》四獸飲亦可用。(男六德補遺)

白話文:

郭稽中認為,產後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大多是惡露敗血作祟,或是體內陰陽失調所導致的。如果當作瘧疾來治療就錯了。就像陳無擇評論說的:「只能說是因為惡露敗血隨著經絡流竄,阻塞陽氣就會發熱,阻塞陰氣就會發冷。當血氣和衛氣調和時,症狀就會停止。」這說法雖然沒錯,但也沒完全說到重點,因為產後確實有可能罹患瘧疾,也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

瘧疾發作的時間不一定,可能一天發作一次,也可能一天發作兩三次;或者隔一天發作一次,或兩三天發作一次。發作時,可能先冷後熱,也可能先熱後冷;或者冷多熱少,熱多冷少;甚至只有冷或只有熱的狀況。也有產前就患有瘧疾,產後還沒痊癒的情況,這種最難用藥。像柴胡、常山、信砒等藥物,絕對不能使用。

現在有《經效》中的草果飲子、生熟飲子,使用後有療效,可以參考看看。《易簡方》中的四獸飲也可以使用。(出自《男六德補遺》)

3. 草果飲子

治婦人產後瘧疾,寒熱相半者,或多熱者。宜草果飲子。

半夏(泡),赤茯苓,甘草(炙),草果(炮,去皮),川芎,陳皮,白芷(各二錢),青皮(去白),良薑,紫蘇(各一錢),乾葛(四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重。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二個,同煎至七分,去滓。當發日,侵早連進三服,無有不安。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婦女產後瘧疾,症狀是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或者是以發熱為主的情況。適合使用草果飲子。

藥材包括:

半夏(用泡製過的),赤茯苓,甘草(烤過的),草果(炮製過去皮),川芎,陳皮,白芷(以上各取二錢),青皮(去除內部的白色部分),良薑,紫蘇(以上各取一錢),乾葛(四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重的藥材。加入一大杯水,三片生薑,兩顆紅棗,一起煎煮到剩七分,去除藥渣。在瘧疾發作的那天,一大早連續服用三次,通常就會痊癒。

4. 生熟飲子

治產後瘧疾多寒者。

肉豆蔻,草果仁,厚朴(生,去粗皮),半夏,陳皮,甘草,大棗(去核),生薑

上八味等分,細銼和勻。一半生。一半用濕皮紙裹煨令香熟,去紙,與一半生者和勻。每服秤五錢重,水二盞,煎至七分,食前一服,食後一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產後瘧疾,而且以怕冷症狀為主的。

藥材包含:肉豆蔻、草果仁、厚朴(用生的,去除粗皮)、半夏、陳皮、甘草、大棗(去核)、生薑。

以上八味藥材,每種都取相同的份量,仔細切碎混合均勻。取其中的一半用生的,另一半用濕的皮紙包起來,煨烤到香味出來,去除皮紙,再和另一半生的藥材混合。每次服用時,取藥粉五錢重,加入兩碗水,煎煮到剩下七分,在飯前服用一次,飯後再服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