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婦人大全良方》~ 卷之一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4)

1. 婦人天癸過期經脈不調方論第十九

許學士云:婦人天癸過期而經脈不調,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素問》云:七損七益。謂女子七七數盡,而經脈不依時者,血有餘也,不可止之。但令得依時,不腰痛為善,宜服當歸散。

白話文:

許學士說:婦女的天癸(月經)週期不正常,或者三、四個月不來,或者一個月來兩次,腰腹疼痛。《素問》上說:女子經過七次七年的週期,月經就不再來了。如果女子到了這個年齡,月經還是不按時來,那是因為血氣太盛,不能阻止月經。只要讓月經按時來,不腰痛,就是好的了。可以服用當歸散。

2. 當歸散

當歸,川芎,白芍藥,黃芩,白朮(各半兩),山茱萸肉(兩半)

上為細末,空心、食前,溫酒調下二錢,日三。如冷者,去黃芩,加桂心一兩。

白話文:

當歸、川芎、白芍藥、黃芩、白朮(各 30 克),山茱萸肉(60 克)。

3. 茱萸鹿茸丸

補氣固血。治本臟因虛生寒,月經行多。或來不及期,腹痛怯風,臟腑不和。

白話文:

補充氣血,鞏固血液。治療本臟因為虛弱而產生的寒症,月經量過多。或者月經來潮時間不準,伴有腹痛和畏寒,內臟功能失調。

鹿茸,五味子,蓯蓉,杜仲,赤石脂(各一兩),吳茱萸,附子,乾薑,黑龍骨,肉豆蔻,白茯苓(各半兩),乾地黃(一兩半)

白話文:

鹿茸、五味子、蓯蓉、杜仲、赤石脂(各一兩)。 吳茱萸、附子、乾薑、黑龍骨、肉豆蔻、白茯苓(各半兩)。 乾地黃(一兩半)。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熱米飲吞下五、七十丸。一月後血氣已安,去龍骨,加沉香半兩,可以常服。中年以後婦人,最宜服此藥。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酒煮沸,加入麵粉糊做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空腹、飯前時,用熱米湯吞服五到七十丸。一個月後,血氣已經安穩,可以把龍骨拿掉,加入半兩的沉香,就可以長期服用。中年以後的婦女,最適合服用這種藥物。

4. 婦人血分水分腫滿方論第二十

夫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復化為水矣,宜椒仁丸。若先因小便不利,後身面浮腫,致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服葶藶丸。

白話文:

夫婦人身上腫滿,如果先是由於經血斷絕,然後發展到四肢浮腫,小便不通,這種情況叫做「血分」。當水液化為血後,血不通暢,又會再次變回水,此時應該服用椒仁丸。如果先是由於小便不利,然後身體和臉浮腫,導致經血不通,這種情況叫做「水分」,此時應該服用葶藶丸。

5. 椒仁丸

治血分

椒仁,甘遂,續隨子(去皮,研),附子,郁李仁,黑牽牛,五靈脂(碎之,炒),當歸,吳茱萸,延胡索(各半兩),芫花(醋浸一宿,炒黃),石膏(各一分),信砒,膽礬(各一錢),斑蝥(糯米炒黃,去米不用),蚖青(各三十枚。去頭、足、翅,糯米炒黃)

白話文:

椒仁、甘遂、續隨子(去皮、研碎)、附子、郁李仁、黑牽牛、五靈脂(搗碎,炒製)、當歸、吳茱萸、延胡索(各半兩),芫花(醋浸一晚,炒至黃色),石膏(各一分),信砒、膽礬(各一錢),斑蝥(與糯米一同炒黃,米炒好後取出不用)、蚖青(各三十枚,去頭、足、翅後,與糯米一同炒黃)

上為細末,面作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搗成細粉,用麪糊調和成豌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一丸,用橘皮水送服。

治經脈不利,即為水。水流走四肢,悉皆腫滿,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醫作水治之,非也。宜此方。(《養生必用》)

白話文:

治療經絡運行不暢,便是水腫。水腫在四肢流動,全身都會腫脹,這種病症叫做「血分」。它的症狀與水腫相似,醫生往往將它誤作水腫治療,這是不對的。應該採用這個方子治療。

人參,當歸,大黃(濕紙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紙,切,焙),桂心,瞿麥穗,赤芍藥,白茯苓(各半兩),葶藶(炒,別研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

白話文:

  • 人參

  • 當歸

  • 大黃(用濕紙包好,在三鬥米的下方蒸,米熟了取出紙,切碎,焙乾)

  • 桂心

  • 瞿麥穗

  • 赤芍藥

  • 白茯苓(各半兩)

  • 葶藶(炒熟,研成末,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