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傷寒論綱目》一書,乃清代醫學家沈金鰲窮廿餘年心力,於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重編增補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此書旨在闡明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的微旨,為後學者提供一條清晰、有據的學習路徑。在仲景原書歷經叔和編次紊亂、後世注釋家眾說紛紜的背景下,沈金鰲意識到《傷寒論》雖為醫家必讀,然因版本舛誤、理解歧異,往往令學者望而卻步,或誤入歧途,輕則療效不彰,重則貽誤病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他博覽百餘家傷寒著作,擇善而從,去蕪存菁,以「綱目」之體例,對《傷寒論》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闡釋。

全書共分十卷,其結構清晰地體現了作者的學術思路與編撰體例。卷一為「傷寒論綱要」,總括全書宗旨與《傷寒論》基本內容;卷二為「傷寒論辨證要訣」,專論六經病證的辨識關鍵;卷三為「傷寒論方論要訣」,闡述仲景方劑的運用法度與藥理功用;而自卷四至卷十,洋洋灑灑六卷,皆為「傷寒論醫案要訣」,足見作者對臨床實踐的高度重視。

沈氏自序開宗明義,指出了《內經》雖載傷寒病,但未能詳述其變化,而張仲景創立六經辨證體系、確立方治之法,是醫學史上的一大飛躍。然而,後世醫家對傷寒病的認識仍多有不足,面對傳經、直中、始終不傳、風寒交中等複雜變證,稍有誤判,便可能因汗、吐、下等誤治而生變,甚至連續誤治,最終導致不治。他批評那些未能深入理解病機,卻僅憑一句「吾固用仲景法」而文飾其誤謬者,更駁斥了「仲景但知治外感,不知治內傷」或「但取仲景法,不取仲景方」的論調。沈金鰲認為,仲景的法與方是融會貫通、不可分割的整體,「方因法立,法就方施」,其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皆是活潑通變、取用不竭的寶藏,關鍵在於能否真正領悟其精髓。

面對前人傷寒著作「繁冗駁雜」的狀況,沈氏編撰此書,旨在為學者提供一個「白首不獲所據」或「空空罔所識知」之外的選擇。他採取「循六經之次,析各款之繁」的方法,將《傷寒論》的條文依三陽、三陰六經的順序排列,並細分各經所屬的具體證候條款進行闡釋。其核心方法即是「以仲景論為綱,歷代諸家之語,足以闡明仲景者為目」。這不僅突出了仲景原文的權威性,也吸納了後世註解中的精華,避免了偏頗與庸淺之論。

凡例部分進一步說明了其編排體例的原則。他坦承自王叔和編次後,《傷寒論》的六經條款多有顛倒錯亂,無一定之規。在權衡諸家之說後,他選擇了柯琴《傷寒來蘇集》中的分隸六經方法,認為其頗有理據,故《綱目》中的六經分次皆依柯本。這表明了作者並非泥古不化,而是在批判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與選擇。他明確了「論」即仲景之《傷寒論》原文,「綱」即仲景所立之主旨,「目」則是叔和以下諸家對仲景之論有精闢闡發者。這種體例既尊重了經典,又博採眾長,力求通過後人的智慧更好地理解原著。對於仲景原文的收錄,沈氏表示會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對於與逐款無關、語意雷同或條款太繁者可能有所取捨,提醒讀者需意會參看,不應以掛漏為責。這種靈活的處理方式,是為了使讀者更容易掌握要點,而不是拘泥於文字的表面。

卷首的「總論」與「六經主症」作為全書的基礎,率先呈現了綱目體例的具體運用。沈金鰲在此再次強調了叔和編次導致的《傷寒雜病論》原貌不清,並為將脈症總論、六經主症等綱領性內容置於卷首的編排做出解釋,雖然有「剪綴割裂」之嫌,但出發點是為了「發明仲景之書之旨」。隨後的條文便以仲景原文為「綱」,如「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或「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接著引用朱肱、戴原禮、李杲、李梴等名家的論述作為「目」進行闡發。這些「目」的內容,或解釋陰陽在傷寒病中的區別與主證,或詳述六經各自的典型脈症特徵,或闡述各經的傳變規律(如太陽傳陽明、少陽,或從陽轉陰),或強調治則的經絡次序不可亂越,或警示傷寒禁忌(如太陽表證不可下)及其犯禁後產生的變證。例如,戴原禮的論述中,詳細區分了陽經與陰經病證的脈、症、熱型、疼痛部位等細微差異,並強調即使陰證外見發熱,其按之不甚熱或冷透手的特點,與陽證有本質區別,治療方法截然不同。李杲的論述則著重於治則與預後,如辨別戰汗、不戰有汗、不戰無汗所對應的解經,以及判斷表證、里證可解的徵兆,更提及了「里傳表」這種因誤下導致的變證。李梴的觀點則簡化了六經主症的記憶方式,並從氣血角度解釋了頭痛身熱等症狀的機理。這些豐富的「目」的內容,極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對仲景簡潔原文的理解,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而生動。

綱要、辨證要訣、方論要訣共同構成了本書的理論基礎。其中,辨證是核心,方論是治療手段。沈氏通過對六經證候細節的辨析,引導讀者準確判斷病位、病性與病勢。而方論部分,雖然提供的目錄和介紹未具體展開,但結合作者「方因法立,法就方施」的觀點,可以預見此部分會將仲景方劑與具體證候緊密結合,詳述其組成、功用、適應症、加減法等,強調隨證化裁的靈活性。

本書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佔據篇幅最重的部分,在於「醫案要訣」。多達六卷的醫案內容,充分體現了沈金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踐精神。這些醫案可能包括仲景原文中的醫案,也極可能收錄了後世醫家的臨床驗案,甚至作者本人的醫案。通過具體的病例,讀者可以看到傷寒理論在臨床中是如何應用的,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如何選擇和加減方劑,以及治療過程中的變化與轉歸。醫案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學習和掌握複雜多變的傷寒病至關重要。大量的醫案使本書不僅是一部理論註解,更是一部臨床指南,提供了豐富的臨證經驗。

總體而言,《傷寒論綱目》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的傷寒學著作。沈金鰲憑藉深厚的學養和對《傷寒論》的獨到理解,採取「綱目」這一創新體例,有效地整合了仲景原文與後世精闢論述,為複雜的傷寒體系建立了清晰的框架。他對仲景法方的堅守與闡發,對前人註解的批判性吸收,對臨床實踐(尤其通過大量醫案)的強調,都使得本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它不僅是清代傷寒學發展的重要標誌,也為後世學習和研究《傷寒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臨床應用,本書都能為讀者提供深刻的啟示與切實的指導,無愧為一部重要的傷寒論專著。


自序

凡例

卷首·總論 (1)

卷首·總論 (2)

卷首·總論 (3)

卷首·總論 (4)

卷首·總論 (5)

卷首·總論 (6)

卷首·總論 (7)

卷首·總論 (8)

卷首·總論 (9)

卷首·總論 (10)

卷首·總論 (11)

卷首·總論 (12)

卷首·總論 (13)

卷首·總論 (14)

卷首·總論 (15)

卷首·總論 (16)

卷首·總論 (17)

卷首·總論 (18)

卷首·總論 (19)

卷首·總論 (20)

卷首·總論 (21)

卷首·總論 (22)

卷首·總論 (23)

卷首·總論 (24)

卷首·總論 (25)

卷首·總論 (26)

卷首·總論 (27)

卷首·總論 (28)

卷首·總論 (29)

卷首·總論 (30)

卷首·總論 (31)

卷首·總論 (32)

卷首·總論 (33)

卷首·總論 (34)

卷首·總論 (35)

卷一·太陽經症 (1)

卷一·太陽經症 (2)

卷一·太陽經症 (3)

卷一·太陽經症 (4)

卷一·太陽經症 (5)

卷一·太陽經症 (6)

卷一·太陽經症 (7)

卷一·太陽經症 (8)

卷一·太陽經症 (9)

卷一·太陽經症 (10)

卷一·太陽經症 (11)

卷一·太陽經症 (12)

卷一·太陽經症 (13)

卷一·太陽經症 (14)

卷一·太陽經症 (15)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

卷七 (14)

卷七 (15)

卷七 (16)

卷七 (17)

卷七 (18)

卷八·陽明經症 (1)

卷八·陽明經症 (2)

卷八·陽明經症 (3)

卷八·陽明經症 (4)

卷八·陽明經症 (5)

卷八·陽明經症 (6)

卷八·陽明經症 (7)

卷八·陽明經症 (8)

卷八·陽明經症 (9)

卷八·陽明經症 (10)

卷八·陽明經症 (11)

卷八·陽明經症 (12)

卷八·陽明經症 (13)

卷八·陽明經症 (14)

卷八·陽明經症 (15)

卷八·陽明經症 (16)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卷九 (7)

卷九 (8)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

卷十 (8)

卷十 (9)

卷十 (10)

卷十 (11)

卷十一·少陽經症 (1)

卷十一·少陽經症 (2)

卷十一·少陽經症 (3)

卷十一·少陽經症 (4)

卷十一·少陽經症 (5)

卷十一·少陽經症 (6)

卷十一·少陽經症 (7)

卷十一·少陽經症 (8)

卷十一·少陽經症 (9)

卷十一·少陽經症 (10)

卷十一·少陽經症 (11)

卷十一·少陽經症 (12)

卷十二 (1)

卷十二 (2)

卷十二 (3)

卷十二 (4)

卷十二 (5)

卷十二 (6)

卷十二 (7)

卷十二 (8)

卷十三·太陰經症 (1)

卷十三·太陰經症 (2)

卷十三·太陰經症 (3)

卷十三·太陰經症 (4)

卷十三·太陰經症 (5)

卷十三·太陰經症 (6)

卷十三·太陰經症 (7)

卷十三·太陰經症 (8)

卷十三·太陰經症 (9)

卷十四·少陰經症 (1)

卷十四·少陰經症 (2)

卷十四·少陰經症 (3)

卷十四·少陰經症 (4)

卷十四·少陰經症 (5)

卷十四·少陰經症 (6)

卷十四·少陰經症 (7)

卷十四·少陰經症 (8)

卷十四·少陰經症 (9)

卷十四·少陰經症 (10)

卷十五·厥陰經症 (1)

卷十五·厥陰經症 (2)

卷十五·厥陰經症 (3)

卷十五·厥陰經症 (4)

卷十五·厥陰經症 (5)

卷十五·厥陰經症 (6)

卷十五·厥陰經症 (7)

卷十五·厥陰經症 (8)

卷十五·厥陰經症 (9)

卷十五·厥陰經症 (10)

卷十六 (1)

卷十六 (2)

卷十六 (3)

卷十六 (4)

卷十六 (5)

卷十六 (6)

卷十六 (7)

卷十六 (8)

卷十六 (9)

卷十六 (10)

卷十六 (11)

卷十六 (12)

卷十六 (13)

卷十六 (14)

卷十六 (15)

卷十六 (16)

卷十六 (17)

卷十六 (18)

卷十六 (19)

卷十六 (20)

卷十六 (21)

卷十六 (22)

卷十六 (23)

卷十六 (24)

卷十六 (25)

卷十六 (26)

卷十六 (27)

卷十六 (28)

卷十六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