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溫毒

【綱】仲景曰。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

【目】成無己曰。此前熱未已。又感溫熱者也。陽主表。陰主裡。洪數實大。皆熱也。兩熱相合。變為溫毒。

朱肱曰。初春發斑咳嗽為溫毒。

吳綬曰。冬有非節之暖。名曰冬溫。此即時行之氣也。若發斑者。又曰溫毒。而亦時氣發斑也。又傷寒壞病。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為溫毒。其病最重。此因前熱多日不解。更感溫熱之氣而為病。故曰重也。若無汗者。三黃石膏湯汗之。自汗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煩熱錯語不得眠。表熱又盛。更加柴胡。內實大便秘。三黃瀉心湯。或大柴胡湯芒硝。若斑出如錦紋。多難治也。宜人參化斑湯、元參升麻湯大青四物湯

陶華曰。溫毒者。冬月感寒毒異氣。至春始發也。表症未罷。毒氣未散故有發斑之候。心下煩悶。嘔吐咳嗽。後必下利。寸脈洪數。尺脈實大。為病則重。以陽氣盛故耳。通用元參升麻湯。

2. 風溫

【綱】仲景曰。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其症脈浮。汗出。身重多眠。

【目】許叔微曰。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體重。其息必喘。其形不仁。嘿嘿但欲眠者。風溫症也。復發其汗者死。宜葳蕤湯

李梴曰。太陽病。發汗則身涼。如發汗身猶灼熱者。乃風溫也。當春溫氣大行。又感風邪所致。惟風傷衛。四肢緩縱不收者癱瘓。惟溫傷氣。氣昏而鼻息不利。語言蹇澀。身熱。自汗多眠。治在心火肝木二經。忌汗下針。誤汗則身必灼熱。甚則煩渴譫語。若下則遺溺。針則耳聾。

惟清肌解表為佳。宜葳蕤湯、敗毒散。或小柴胡桂枝微汗之。渴甚者。栝蔞根湯。喘者。金沸草湯杏仁細辛五味子。誤汗。防己黃耆湯。譫語獨語。直視遺尿者。不治。

樓全善曰。其病不獨見於春間。故另立風溫門。

柯琴曰。此正與內經伏寒病溫不同處。太陽中暑。亦有因於傷寒者。雖渴而仍惡寒。太陽溫病。反不惡寒而渴者。是病根不因於寒而因於風。發熱者病為在表。法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桂所宜矣。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反熾。灼熱者。兩陽相熏灼。轉屬陽明之兆也。

3. 溫瘧

【綱】仲景曰。脈陰陽俱盛。重於陰者。變為溫瘧。

【目】李梴曰。傷寒汗吐下後。餘熱未淨。重感於寒而變瘧。過經。舊熱未解。新感六淫之氣而變瘧。皆曰溫瘧者。俱先熱後寒故也。寒多熱少。或單寒者。太陽邪變也。柴胡桂枝湯。熱多寒少。或單熱。骨節煩疼者。陽明邪變也。白虎湯桂枝。寒熱相等。或先熱者。少陽邪變也。

小柴胡湯。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知母。寒熱大作。戰慄汗出不散。太陽陽明合病也。桂枝石膏湯。服此後。瘧愈甚者。三陽合病也。恐傳入陰經。急用桂枝黃芩湯。如傳入陰分。從卯至午發。而嘔吐大便閉者。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發。而腹滿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寅發。

而欲狂喜忘便黑者。桃仁承氣湯微利之。不敢下者。梔子升麻湯。傷寒雜病瘧不同在此。間有挾痰食積。嘔吐不食者。二陳湯對金飲子。尿澀煩渴或因瘴氣。不伏水土者。五苓散。俱加柴、芩。此等瘧與雜病無大異。日久勢發稍緩。則截之。痰飲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為末。

水調五分服之。以吐為度。或祛邪丸亦好。久不愈者。勝金丹老瘧丸以消之。

王肯堂曰。凡傷寒壞病。前熱未除。其脈陰陽俱盛。重感寒邪。變為溫瘧也。寒熱往來。口苦胸脅滿者。小柴胡湯加芍藥。少加桂枝主之。熱多者。倍用柴胡。寒多者。倍用桂枝。熱盛而煩渴。人參白虎湯。少加薄桂主之。單熱無寒者。不用桂枝也。但有寒。必少佐之。如熱多者。

小柴胡合白虎湯。痰多而熱者。小柴胡合二陳湯。若食少胃弱者。加白朮。心下痞。加枳實黃連。脈虛者。倍人參。口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邪熱蘊結於裡。大便秘實。脈滑大有力者。大柴胡湯下之。若變瘧已正。宜與雜病中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