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溫毒

【綱】仲景曰。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

【目】成無己曰。此前熱未已。又感溫熱者也。陽主表。陰主裡。洪數實大。皆熱也。兩熱相合。變為溫毒。

朱肱曰。初春發斑咳嗽為溫毒。

吳綬曰。冬有非節之暖。名曰冬溫。此即時行之氣也。若發斑者。又曰溫毒。而亦時氣發斑也。又傷寒壞病。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為溫毒。其病最重。此因前熱多日不解。更感溫熱之氣而為病。故曰重也。若無汗者。三黃石膏湯汗之。自汗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陽脈浮大而數,陰脈沉大,又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毒。

成無己說,這是因為之前熱症未癒,又感染了溫熱之氣。陽氣主外,陰氣主內,脈象洪數沉大,都說明體內有熱,兩種熱氣相合,就變成了溫毒。

朱肱說,初春發斑、咳嗽就是溫毒。

吳綬說,冬天出現不應當有的暖和天氣,稱為冬溫,這是流行病的氣候。如果發斑,就叫做溫毒,也是時氣發斑。另外,傷寒病患者,如果陽脈浮大而數,陰脈沉大,又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毒,這種病最嚴重。這是因為之前體內熱症持續多日未解,又感染了溫熱之氣,所以病症加重。如果沒有汗的,用三黃石膏湯發汗;如果自汗的,用人參白虎湯治療。

煩熱錯語不得眠。表熱又盛。更加柴胡。內實大便秘。三黃瀉心湯。或大柴胡湯加芒硝。若斑出如錦紋。多難治也。宜人參化斑湯、元參升麻湯、大青四物湯。

陶華曰。溫毒者。冬月感寒毒異氣。至春始發也。表症未罷。毒氣未散故有發斑之候。心下煩悶。嘔吐咳嗽。後必下利。寸脈洪數。尺脈實大。為病則重。以陽氣盛故耳。通用元參升麻湯。

白話文:

患者感到煩躁、口語不清、失眠,體表熱盛,可以加柴胡。內裡實證,大便秘結,可以用三黃瀉心湯,或是大柴胡湯加芒硝。如果出現斑點像錦紋一樣,就比較難治了,需要用人參化斑湯、元參升麻湯、大青四物湯。

陶華說,溫毒症是在冬天受寒毒異氣侵襲,等到春天才發病。表面症狀沒有消失,毒氣沒有散去,所以才會有發斑的現象。患者會感到心煩悶,嘔吐咳嗽,之後會腹瀉,寸脈洪數,尺脈實大,病情較重,這是因為陽氣盛的緣故。一般可以用元參升麻湯來治療。

2. 風溫

【綱】仲景曰。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其症脈浮。汗出。身重多眠。

【目】許叔微曰。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體重。其息必喘。其形不仁。嘿嘿但欲眠者。風溫症也。復發其汗者死。宜葳蕤湯。

李梴曰。太陽病。發汗則身涼。如發汗身猶灼熱者。乃風溫也。當春溫氣大行。又感風邪所致。惟風傷衛。四肢緩縱不收者癱瘓。惟溫傷氣。氣昏而鼻息不利。語言蹇澀。身熱。自汗多眠。治在心火肝木二經。忌汗下針。誤汗則身必灼熱。甚則煩渴譫語。若下則遺溺。針則耳聾。

惟清肌解表為佳。宜葳蕤湯、敗毒散。或小柴胡加桂枝微汗之。渴甚者。栝蔞根湯。喘者。金沸草湯加杏仁、細辛、五味子。誤汗。防己黃耆湯。譫語獨語。直視遺尿者。不治。

白話文:

仲景說,發汗後,身體灼熱的,叫做風溫。這種病症脈象浮,出汗,身體沉重,嗜睡。

許叔微說,脈象寸關尺都浮,頭痛發熱,經常自汗,身體沉重,呼吸喘促,身體麻木,昏昏欲睡,就是風溫症。如果再發汗,就會死。應該服用葳蕤湯。

李梴說,太陽病發汗後身體應該涼下來,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就是風溫。這是因為春季溫氣盛行,又感受了風寒。風傷衛氣,導致四肢鬆弛無力,稱為癱瘓。溫傷氣,導致氣虛,鼻息不通,語言不利,身體發熱,自汗嗜睡。治療要針對心火肝木二經。忌諱發汗、下瀉、針灸。誤發汗,身體就會灼熱,嚴重者會煩渴神志不清。如果下瀉,就會小便失禁。針灸則會耳聾。

最好的方法是清熱解表。可以使用葳蕤湯、敗毒散,或小柴胡加桂枝微汗。口渴嚴重者,可以用栝蔞根湯。呼吸喘促者,可以用金沸草湯加杏仁、細辛、五味子。誤發汗,可以用防己黃耆湯。神志不清、獨自說話、直視前方、小便失禁者,無藥可治。

樓全善曰。其病不獨見於春間。故另立風溫門。

柯琴曰。此正與內經伏寒病溫不同處。太陽中暑。亦有因於傷寒者。雖渴而仍惡寒。太陽溫病。反不惡寒而渴者。是病根不因於寒而因於風。發熱者病為在表。法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桂所宜矣。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反熾。灼熱者。兩陽相熏灼。轉屬陽明之兆也。

白話文:

樓全善說,這種病不只在春天出現,所以另立了一個「風溫」門類。

柯琴說,這點與《內經》中提到的「伏寒病溫」不同。太陽中暑,也有人是因為傷寒引起的,雖然口渴卻仍然怕冷。太陽溫病,反而不畏寒卻口渴,這是因為病根不是因為寒氣,而是因為風引起的。發熱的病症屬於表症,應該用汗法治療。但是,患者不畏寒,就不適合使用麻黃桂枝了。風與溫互相交搏,如果發汗方法不當,風邪消退,熱邪反而更加旺盛。灼熱的症狀,是兩陽相熏灼,轉向陽明經的徵兆。

3. 溫瘧

【綱】仲景曰。脈陰陽俱盛。重於陰者。變為溫瘧。

【目】李梴曰。傷寒汗吐下後。餘熱未淨。重感於寒而變瘧。過經。舊熱未解。新感六淫之氣而變瘧。皆曰溫瘧者。俱先熱後寒故也。寒多熱少。或單寒者。太陽邪變也。柴胡桂枝湯。熱多寒少。或單熱。骨節煩疼者。陽明邪變也。白虎湯加桂枝。寒熱相等。或先熱者。少陽邪變也。

小柴胡湯。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知母。寒熱大作。戰慄汗出不散。太陽陽明合病也。桂枝石膏湯。服此後。瘧愈甚者。三陽合病也。恐傳入陰經。急用桂枝黃芩湯。如傳入陰分。從卯至午發。而嘔吐大便閉者。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發。而腹滿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寅發。

白話文:

仲景說,脈象陰陽俱盛,但偏重於陰,就會變成溫瘧。李梴說,傷寒汗吐下後,餘熱未淨,再次受寒而變成瘧疾;或是過了病程,舊熱未解,又感六淫之氣而變成瘧疾,這些都叫做溫瘧,因為都是先熱後寒。寒多熱少,或單純寒邪者,是太陽經受邪氣所致,可以用柴胡桂枝湯;熱多寒少,或單純熱邪,骨節煩疼者,是陽明經受邪氣所致,可以用白虎湯加桂枝;寒熱相等,或先熱者,是少陽經受邪氣所致,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就去除半夏,加入花粉、知母。寒熱交作,戰慄汗出不散,是太陽、陽明經合病,可以用桂枝石膏湯。服用此藥後,瘧疾更加嚴重,就是三陽合病,要擔心邪氣傳入陰經,就需急用桂枝黃芩湯。如果已經傳入陰分,從卯時到午時發作,伴有嘔吐、大便閉塞,就用大柴胡湯瀉下;從午時到酉時發作,伴有腹脹、便閉,就用大承氣湯瀉下;從酉時到寅時發作,就用……。

而欲狂喜忘便黑者。桃仁承氣湯微利之。不敢下者。梔子升麻湯。傷寒雜病瘧不同在此。間有挾痰食積。嘔吐不食者。二陳湯對金飲子。尿澀煩渴或因瘴氣。不伏水土者。五苓散。俱加柴、芩。此等瘧與雜病無大異。日久勢發稍緩。則截之。痰飲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為末。

水調五分服之。以吐為度。或祛邪丸亦好。久不愈者。勝金丹、老瘧丸以消之。

白話文:

想要因為狂喜而忘記病痛,服用桃仁承氣湯可以稍微緩解。如果不敢服用瀉藥,可以使用梔子升麻湯。傷寒、雜病和瘧疾的病因不同,有些患者伴隨痰食積聚,出現嘔吐、不思飲食,可以使用二陳湯或對金飲子。尿液澀滯、口渴,可能是因為瘴氣或水土不服,可以服用五苓散,並加入柴胡、黃芩。這些瘧疾和雜病,與其他疾病並無太大差異,如果拖延時間,病情加重,就需要及時止住病情。如果痰飲停滯在膈膜,想吐卻吐不出來,可以用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研末,用涼水調服五分,以吐出為度,或者服用祛邪丸。如果久治不愈,可以服用勝金丹或老瘧丸來消除病根。

王肯堂曰。凡傷寒壞病。前熱未除。其脈陰陽俱盛。重感寒邪。變為溫瘧也。寒熱往來。口苦胸脅滿者。小柴胡湯加芍藥。少加桂枝主之。熱多者。倍用柴胡。寒多者。倍用桂枝。熱盛而煩渴。人參白虎湯。少加薄桂主之。單熱無寒者。不用桂枝也。但有寒。必少佐之。如熱多者。

小柴胡合白虎湯。痰多而熱者。小柴胡合二陳湯。若食少胃弱者。加白朮。心下痞。加枳實、黃連。脈虛者。倍人參。口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邪熱蘊結於裡。大便秘實。脈滑大有力者。大柴胡湯下之。若變瘧已正。宜與雜病中求之。

白話文:

王肯堂說:凡是傷寒或其他疾病,先前熱症尚未消除,脈象陰陽俱盛,又再次感受寒邪,就會變為溫瘧。病人寒熱交替,口苦、胸脅滿悶的,用小柴胡湯,再加上芍藥,少加桂枝治療。如果熱證較多,就加倍使用柴胡;如果寒證較多,就加倍使用桂枝。如果熱盛而煩渴,用人參白虎湯,少加薄桂治療。單純發熱沒有寒症的,就不用桂枝;只有寒症的,也必須少加一點。熱證多者,可以使用小柴胡合白虎湯。痰多而熱者,可以使用小柴胡合二陳湯。如果食慾不佳、脾胃虛弱者,可以加白朮。心下痞塞者,可以加枳實、黃連。脈象虛弱者,加倍使用人參。口渴者,去掉半夏,加花粉。邪熱蘊積於內,大便秘結,脈象滑利有力者,用大柴胡湯瀉下。如果溫瘧已經轉變成其他病症,就應該參照其他雜病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