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一·太陽經症 (10)
卷一·太陽經症 (10)
1. 風傷衛寒傷營
[李梴曰。] 傷風初症,惟頭疼口和不惡食,與傷寒同。緣寒乃陰邪,風乃陽邪,所以傷寒鬱而後能發熱,傷風即能發熱。傷寒手足微厥,傷風手足背皆熱。傷寒無涕,傷風流涕,聲如甕中。傷寒面慘身痛,傷風面光聲重。傷寒無汗,惡寒不惡風;傷風有汗,惡風不惡寒。甚者汗出不止。
洒洒惡風,復嗇嗇惡寒,冬月桂枝湯;自汗小便數,芍藥甘草湯;自汗小便利,腳蜷急,桂枝加參附;輕者,柴胡桂枝湯;自汗渴而小便難,邪漸傳裡,五苓散;自汗不渴,邪在表,茯苓桂甘湯。三時,防風沖和湯、柴胡桂枝湯;或敗毒散去茯苓。鼻塞,通關散。通用,柴胡半夏湯。
古立六經傷風湯,但三陰藥皆辛熱,似非傷寒家法。仲景治傷寒傷風表症,分有汗無汗,里症同。於和解通利,更無分別。今詳桂附八物,恐亦風邪直傳陰分,其人素虛,或房室後傷風則可。若概作表藥,誤人多矣。蓋傷風發表,辛熱不如辛溫,辛溫不如辛涼也。
或疑六淫,仲景特詳於風寒,而略於暑濕,且不及燥火,何也?蓋暑火同氣,燥濕同源。風寒傳遍六經,暑濕性偏,著人五臟。壯者氣行則已,怯者乃著為病故耳。
先傷寒而後傷風者,症傷寒也,而見傷風之脈;先傷風而後傷寒者,症傷風也,而見傷寒之脈。此乃營衛俱實,故無汗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不煩躁者,麻桂各半湯。通用,大羌活湯、九味羌活湯加人參、大棗;或神朮散、香蘇散。
[陳氏士鐸曰。] 凡病初起,用藥原易奏功,無如人看不清,用藥錯亂,往往變症蜂起。苟認得清,用得當,又何變症之生耶? 如傷風,必然頭痛身疼,咳嗽痰多,切其脈必浮,此傷風也。即以防風、荊芥、柴胡、甘草、黃芩、半夏各一錢,服即止,不再劑也。 傷寒初起,鼻塞目痛項強,頭亦痛,然切其脈必浮緊,此傷寒也。若以傷寒治之,即愈。方用桂枝、甘草、陳皮、葛根各一錢,不再劑。
[朱震亨曰。] 仲景論傷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湯,其議藥則得之矣。曰傷曰中,未有議其異同者。 夫傷寒有即病不即病,因其舊有鬱熱,風寒外來,肌蠠自密,郁發為熱,病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初用麻黃、桂枝輩,微而安,以病體不甚虛也。 若中寒,則倉卒感受,其病即發而暴,因其蠠理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發,溫補自解。此氣大虛,不急治,則死矣。 傷風傷暑傷濕,亦如傷寒之漸入者;中風中暑中濕,亦如中寒者之卒暴而受也。
[陶華曰。] 風傷衛氣,寒傷營血者,緣氣本屬陽,風亦屬陽,陽則從陽,故傷衛氣。陽主開泄,皆令自汗,故用桂枝湯辛甘溫之劑以實表。 血本屬陰,寒亦屬陰,陰則從陰,故傷榮血。陰主閉藏,皆令無汗,故用麻黃湯輕揚之劑以發表。正所謂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李梴說:剛開始感冒的症狀,只有頭痛、口中沒有不舒服的感覺、食慾正常,這和傷寒很像。因為寒是陰邪,風是陽邪,所以傷寒會先鬱積,然後才發熱,而感冒則會立刻發熱。傷寒會手腳稍微冰冷,感冒會手腳背都發熱。傷寒不會流鼻涕,感冒會流鼻涕,聲音聽起來像在甕中一樣。傷寒會臉色蒼白、身體疼痛,感冒會臉色光亮、聲音變重。傷寒不會流汗、怕冷但不怕風,感冒會流汗、怕風但不怕冷,嚴重的話會一直流汗。
有時候會微微怕風,又會微微怕冷。冬天時用桂枝湯,如果會流汗、小便次數多,就用芍藥甘草湯。如果會流汗、小便次數多、腳抽筋,就用桂枝加人參附子湯。如果症狀比較輕微,用柴胡桂枝湯。如果會流汗、口渴、小便困難,表示邪氣漸漸傳入體內,就用五苓散。如果會流汗、不口渴,表示邪氣還在體表,就用茯苓桂甘湯。平常時候,可以用防風沖和湯或柴胡桂枝湯,或是把敗毒散裡的茯苓去掉。如果鼻塞,就用通關散。一般情況可以用柴胡半夏湯。
古人創立了治療傷風的六經湯,但其中三陰的藥都是辛辣溫熱的,似乎不是傷寒的治療方法。張仲景治療傷寒、感冒的表症,區分有沒有汗,而裡症則相同。在和解、通利方面,沒有區分。現在研究桂附八物湯,恐怕也是風邪直接傳入陰分。這個方子適合身體原本就虛弱,或是房事後感冒的人。如果把這藥當成一般的表藥,會誤導很多人。因為治療感冒,辛熱的藥不如辛溫的藥,辛溫的藥不如辛涼的藥。有人懷疑六淫邪氣。
張仲景特別詳細地說明風寒,而忽略了暑濕,也沒有提到燥火。因為暑和火是同類的,燥和濕是同源的。風寒會傳遍全身的經絡,暑濕性質偏頗,會侵入五臟。身體強壯的人,氣血運行正常就會痊癒,身體虛弱的人才會生病。如果先傷寒後感冒,症狀表現像傷寒,但脈象卻像感冒。如果先感冒後傷寒,症狀表現像感冒,但脈象卻像傷寒。這表示身體的營衛之氣都很充足。所以沒有流汗但煩躁的,就用大青龍湯。不煩躁的,就用麻黃桂枝各半湯。一般來說,可以用大羌活湯,或是在九味羌活湯裡加人參、大棗,或是用神朮散、香蘇散。
陳士鐸說:任何疾病剛開始的時候,用藥通常容易見效。只可惜人看不清楚,用藥錯亂,常常會導致病情變化。如果能看清楚病因,用藥得當,又怎麼會產生變化呢?像是感冒,一定會頭痛、身體痠痛、咳嗽、痰多,把脈一定會是浮脈,這就是感冒。可以用防風、荊芥、柴胡、甘草、黃芩、半夏各一錢,吃一次就會停止,不需要再吃第二次。傷寒剛開始,會鼻塞、眼睛痛、脖子僵硬,頭也會痛,但把脈一定會是浮脈而且緊,這就是傷寒。如果用治療傷寒的方式治療,就會痊癒。藥方可以用桂枝、甘草、陳皮、葛根各一錢,吃一次就好。
朱震亨說:張仲景論述傷寒,但沒有提到中寒。先人治療因為大寒昏迷的人,用附子理中湯,他們用藥的道理是對的。說是傷或是中,但沒有人討論它們的異同。傷寒有馬上發病和不馬上發病之分,因為身體原本就有鬱熱,風寒從外而來,肌膚毛孔閉塞,鬱積而發熱,病邪順著經絡進入,逐漸加深。剛開始用麻黃、桂枝之類的藥,稍微就能好轉,因為身體還不算太虛弱。
如果是中寒,則是突然感受寒邪,病會馬上發作而且很猛烈,因為肌膚毛孔鬆開,全身都受到邪氣侵襲,難以區分是哪個經絡的病,沒有熱可以發出來,用溫補的方法就能好轉。這是因為身體的氣很虛弱,如果不趕快治療,就會死亡。傷風、傷暑、傷濕,就像傷寒一樣是逐漸入侵的。中風、中暑、中濕,就像中寒一樣是突然遭受的。
陶華說:風傷到衛氣,寒傷到營血,是因為氣本來就屬於陽,風也屬於陽,陽氣會跟隨陽氣,所以傷到衛氣。陽氣主導開泄,所以會讓人流汗。所以用桂枝湯這種辛甘溫的藥來鞏固體表。血本來就屬於陰,寒也屬於陰,陰氣會跟隨陰氣,所以傷到營血。陰氣主導閉藏,所以會讓人沒有汗。所以用麻黃湯這種輕揚的藥來發汗。這就是所謂的各從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