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一·太陽經症 (9)
卷一·太陽經症 (9)
1. 附東垣辨脈
李杲曰:古人以脈上辨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此辨固是,猶有未盡耳。
外感風寒,皆有餘之症,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不節,皆不足之病也,必見於右手。
右手主裡,乃行陰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者,急甚於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而有力,見乎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一倍,或兩倍,或三倍;內傷飲食,則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
傷之重者,過在少陰及兩太陰,則三倍。此內傷飲食之脈。若飲食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經云:「侮所不勝,寡於畏者。」是也。故氣口脈急大而澀數,時一代而澀也。澀者,肺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脈。
洪大而數者,心脈刑肺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脾脈大而數,謂獨大於五脈,數中顯緩,時一代也。若飲食不節,寒溫失所,則必右關胃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經云:「脈滑者,有宿食也。」以此辨也,豈不明白易見乎!
白話文:
李杲說,古人透過人迎脈和氣口脈來分辨外傷和內傷。人迎脈比氣口脈大的,是外傷;氣口脈比人迎脈大的,是內傷。這種分辨方式固然沒錯,但還不夠全面。外感風寒,都是屬於「有餘」的症狀,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入所致,這種病一定會表現在左手的脈象上,因為左手主表,運行陽氣。內傷飲食以及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都是屬於「不足」的病症,一定會表現在右手的脈象上,因為右手主裡,運行陰氣。
所以外感寒邪時,就會發現左手的寸脈人迎脈浮而且緊,按下去會感覺洪大。所謂「緊」就是比弦脈還要急,這是足太陽寒水的脈象,按下去洪大而且有力,則可以看見少陰心火的脈象,丁火和壬水結合,內部呈現洪大,這就是傷寒的脈象。如果是外感風邪,人迎脈會緩而大於氣口脈一倍,甚至兩倍或三倍。內傷飲食的話,右手氣口脈會大於人迎脈一倍。
如果傷得很嚴重,病邪侵入少陰經和兩條太陰經,氣口脈就會大於人迎脈三倍,這就是內傷飲食的脈象。如果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心脈會顯現在氣口脈,這是因為心火侵犯肺金的緣故。肝木也會挾帶著心火的氣勢來攻擊肺,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侮慢所不能勝的,是因為缺少敬畏之心。」所以氣口脈會呈現急大、澀數,有時候還會出現間歇的脈象。澀脈是肺的本脈,而間歇的脈象則代表元氣不接續,是脾胃功能虛弱的脈象。
脈象洪大而數,是因為心火侵犯肺金。脈象急,是因為肝木挾帶心火來反克肺金。如果不是勞累過度,只是右關脾脈獨自大而且數,明顯比其他四個脈都大,在數脈之中呈現緩象,而且有時出現間歇。如果飲食不節制、寒溫失調,右關胃脈就會虛弱,嚴重的話甚至會摸不出來,只有內部顯現脾脈的大數、微緩且有時出現間歇。如果宿食不消化,獨右關脈會沉而且滑,正如《黃帝內經》所說:「脈滑者,有宿食也。」用這些方法來分辨脈象,不是清清楚楚、很容易理解嗎?
2. 風傷衛寒傷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肉煩疼,當發其汗也。
【目】朱肱曰:脈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熱多寒少,其面光不慘,煩躁,手足不冷,此名傷風也。傷風之候,當解肌,宜桂枝湯。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敗毒散、獨活散選用。又凡脈緊,必無汗;惟濡而緊,卻有汗,勿誤用小建中湯。是脈浮而緩者,方可用桂枝湯。
又項背強者,桂枝湯加葛根也。(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蓋桂枝加葛根,謂中風有濕,當加之,取微汗以去風濕。)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不飲水者是也)又凡發汗,汗不止,為漏風,桂枝加附子湯。腹滿者,太陰症;脈浮者,可服桂枝湯,微發汗。
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皆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初可行。春末及夏至前,桂枝症可加黃芩半兩。(陽旦湯是也)至夏至後,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若病人素虛,正用古方。(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熱藥當避夏。)
脈浮而緊澀,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燥煩,此名傷寒。宜發汗解,麻黃湯主之。輕者,桂枝麻黃各半湯、人參順氣湯、蔥豉湯、蒼朮散、麻黃葛根湯選用。然太陽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看脈症也。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麻各半湯。若脈浮,雖熱多寒少,自可發汗。若脈弱者,無陽也,桂枝二越婢一湯。熱多寒少而尺遲者,營氣本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加黃耆最良;尺尚遲,再一劑。又太陽症宜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則頻頻少與桂枝湯,使體潤,當自解。
假如淋家、衄家,法不可汗,亦可以小柴胡之類和解之。又問:傷風與傷寒,何以別之?答曰:傷寒者,脈緊而澀;傷風者,脈浮而緩。傷寒者,無汗脈澀;傷風者,有汗脈緩。傷寒者,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太陽病者,必脈浮發熱、惡風惡寒也。六經皆有傷風傷寒,其症各異。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寒。陽明善飢為中風,不食為傷寒。少陽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為中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若三陰傷風,無變形異症,但四肢煩疼,餘症同三陽。風傷衛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行脈外,為陽,主外皮膚間衛氣之道路,故其病淺。寒傷營者,寒氣中於肌肉也。以營行脈中,為陰,主內肌肉間營氣之道路,故其病深。故桂枝麻黃各別,慎勿誤用。
白話文:
風傷衛寒傷營
【總綱】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燒、流汗、怕風,脈象緩慢,這種情況稱為中風。太陽病,有時候已經發燒,有時候還沒發燒,但一定會怕冷、身體疼痛、想吐、脈象陰陽兩處都呈現緊張,這就稱為傷寒。寸口脈浮而緊,浮代表是風邪,緊代表是寒邪。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營氣。營氣和衛氣都生病,就會骨頭肌肉都感到煩悶疼痛,這時候應該要發汗來治療。」
【細目】 朱肱說:「脈象浮而緩,寸脈大而尺脈弱,自己流汗、身體發熱、頭痛怕風,熱的感覺比較多,冷的感覺比較少,臉色有光澤不黯淡,煩躁不安,手腳不冰冷,這就稱為傷風。傷風的症狀,應該要用解肌的方法來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病情比較輕微的,可以選擇使用柴胡桂枝湯、敗毒散、獨活散等方劑。另外,凡是脈象呈現緊張的,通常不會流汗。只有脈象濡滑又緊張,才會流汗。不要錯誤使用小建中湯,只有脈象浮而緩的,才可以使用桂枝湯。
如果出現頸背僵硬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湯再加葛根來治療。(本草記載,葛根主要治療傷風引起的濕氣,可以開竅解肌。桂枝加葛根,是指中風兼有濕氣,所以要加入葛根,利用微微發汗來去除風濕。)如果身體內有寒氣,可以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來治療(不喝水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凡是發汗之後,汗流不止,這稱為漏風,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如果腹部脹滿,屬於太陰病的症狀,脈象浮的,可以使用桂枝湯,微微發汗。
如果腹痛,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如果疼痛劇烈,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但是,桂枝湯從西北方地區的人民來看,一年四季使用都有效。在長江淮河流域一帶,只有冬季和初春可以使用。春末和夏至之前,桂枝湯的適應症可以加入黃芩半兩。(陽旦湯就是如此)到了夏至之後,可以加入知母一兩,石膏二兩。如果病人體質原本就虛弱,應該使用原來的古方。(大致上來說,使用溫補藥物應避開春天,使用清熱藥物應避開夏天。)
如果脈象浮而緊澀,頭痛、身體僵硬、怕冷無汗,冷的感覺多過熱的感覺,臉色黯淡不舒展,腰背疼痛,手腳指尖稍微發涼,但不煩躁,這就稱為傷寒。應該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來治療,麻黃湯是主要的方劑。病情比較輕微的,可以選擇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人參順氣湯、蔥豉湯、蒼朮散、麻黃葛根湯等方劑。但是,太陽病也有熱的感覺多過冷的感覺的情況,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如果熱的感覺多過冷的感覺,不嘔吐,大便正常,可以使用桂麻各半湯。如果脈象浮,即使熱的感覺多過冷的感覺,也可以發汗。如果脈象虛弱,代表陽氣不足,可以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如果熱的感覺多過冷的感覺,而且尺脈遲緩,代表營氣充足,只是血比較少,先用小建中湯加黃耆效果最好。如果尺脈仍然遲緩,再服用一劑。另外,太陽病應該發汗,但如果病人剛好失血或腹瀉,應該頻繁少量地給予桂枝湯,使身體濕潤,就會自然痊癒。
如果病人是小便淋漓不盡或者流鼻血,依照常規不能發汗,也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之類的方劑來調和。有人問:「傷風和傷寒,要如何區別?」回答說:「傷寒的脈象是緊張而且澀滯,傷風的脈象是浮而緩慢。傷寒通常沒有汗而且脈象澀滯,傷風通常有汗而且脈象緩慢。傷寒是怕冷不怕風,傷風是怕風不怕冷。大致上來說,太陽病的脈象一定是浮而且發熱,怕風又怕冷。六經都有傷風和傷寒,但症狀各不相同。太陽病的脈象浮而且有汗是中風,脈象緊而且無汗是傷寒。陽明病容易飢餓是中風,不想吃東西是傷寒。少陽病耳朵聽不見、眼睛發紅、胸口悶脹煩躁是中風,口苦、咽喉乾燥、眼睛眩暈是傷寒。如果三陰經脈受到風邪侵擾,沒有特別的變形或怪異的症狀,只有四肢煩悶疼痛,其他症狀和三陽經脈相同。風邪傷害衛氣,病邪在皮膚之間,因為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屬於陽,主管體表皮膚之間的衛氣運行,所以病邪比較淺。寒邪傷害營氣,寒氣侵入肌肉,因為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屬於陰,主管肌肉之間的營氣運行,所以病邪比較深。因此,桂枝湯和麻黃湯有各自不同的治療對象,千萬不要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