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一·太陽經症 (8)
卷一·太陽經症 (8)
1. 太陽經脈
【目】吳綬曰:陽脈本當浮也,今反沉,非營氣微乎?沉而兼細者,非陽氣少乎?其不成痙者幾希。
【綱】仲景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目】柯琴曰:浮為風,細為濕。太陽脈本浮,風濕為病,脈陰陽俱浮,浮虛而澀。今關節煩疼,脈反沉細者,是發汗不如法。但風氣去,濕流骨節為著痹也。
【綱】仲景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目】柯琴曰:脈大不浮,不關風矣。脈不沉細,非濕痹矣。
【綱】仲景曰:太陽中暑者,身熱疼重而惡寒,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陽中暑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
【目】柯琴曰:身熱脈微,本是暑傷於氣;而疼重惡寒,實因寒水沐浴,留在皮膚而然。弦細芤遲,不得連講。言中暑夾寒之脈,或微弱,或弦細,或芤遲,皆是虛脈。如脈浮而緊者,曰弦;弦而細,則為虛矣。脈弦而大,則為芤;芤固為虛;芤而遲,更為虛矣。以此脈而見發熱惡寒身重疼痛等症,雖當炎夏,而虛寒可知。
【綱】仲景曰: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自解也。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不汗出也。
【目】柯琴曰:首條,浮為陽盛之脈,脈浮則陽自內發矣。二條,脈微二句,承上之詞,不與陰脈微對。太陽病本陽浮而陰弱,是陽強也。今陽脈數,即是陰陽俱微。脈但浮者陽盛,陽脈微者陽虛。但陰脈微而陽脈仍浮,陽重可知。三條,緊與數相似不同,蓋有虛實之別;又必按之芤不芤,而虛實之真偽畢定。四條,內無津液,陰陽豈能自和?必當調其陰陽,不然,脈微則為亡陽,將轉成陰症矣。五條,即傷寒三日,少陽脈小為欲愈之義也。此微與前條不同,因未曾妄治,津液未亡,故三日自解,陰平陽秘,不須汗出,正教人不宜妄汗耳。
白話文:
太陽經脈
【註解】
-
吳綬說:陽脈本來應該是浮在表面的,現在反而沉在裡面,難道不是因為營氣衰微嗎?脈象沉而且細,難道不是因為陽氣不足嗎?這種情況如果沒有發展成抽搐痙攣,那算是很幸運了。
-
張仲景說:太陽病,出現關節疼痛、煩躁不安,脈象沉而細,這叫做濕痹。
-
柯琴說:浮脈主風邪,細脈主濕邪。太陽經脈本來是浮的,如果患了風濕病,脈象就會出現陰陽都浮、浮虛而澀的情況。現在關節煩疼,脈反而沉細,是因為發汗的方法不對,導致風邪被驅散,濕邪流到骨節,形成痹症。
-
張仲景說:濕邪引起的疾病,會出現全身疼痛、發熱、臉色發黃、氣喘、頭痛、鼻塞和煩躁不安。脈象大,但能正常進食,腹部沒有不適,這是因為病邪在頭部,屬於寒濕。如果把藥塞進鼻孔,就會好轉。
-
柯琴說:脈象大但不浮,就不是風邪引起的。脈象不沉不細,就不是濕痹。
-
張仲景說:太陽中暑的人,會出現發熱、身體沉重疼痛、怕冷、脈象微弱。這是因為夏天受涼水浸泡,寒水停留在皮膚所致。太陽中暑的人,會出現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芤遲,小便後會感到寒冷,皮膚起雞皮疙瘩,手腳冰冷。稍微勞累就會發熱,嘴巴張開,前牙齒乾燥。
-
柯琴說:發熱脈微,本來是暑邪傷了氣。而身體沉重疼痛、怕冷,實際上是因為寒水洗浴後停留在皮膚引起的。弦細、芤遲這四種脈象不能連在一起解釋。這指的是中暑夾寒的脈象,有時微弱,有時弦細,有時芤遲,都屬於虛脈。如果脈象是浮而緊,就叫做弦脈。弦脈變細,就是虛脈了。脈弦而大,就叫做芤脈。芤脈本來就虛,芤脈再變遲,就更虛了。出現這種脈象,又伴隨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等症狀,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可以判斷為虛寒。
-
張仲景說:病想要自癒,一定會先感到煩躁,然後才會有汗而痊癒。怎麼知道呢?脈象浮,就知道汗出病解了。太陽病沒有痊癒,如果陰陽脈都停滯,一定會先打寒顫,然後出汗而痊癒。如果陽脈微弱,會先出汗而痊癒。如果陰脈微弱,用攻下的方法才能痊癒。如果想要攻下,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脈象浮而緊,按下去反而空虛,這是因為身體本來就虛弱,所以應該先打寒顫,然後出汗痊癒。如果病人本來就虛弱,就會因為這樣而發戰。因為脈象是浮的,所以應該出汗而痊癒。如果脈象浮而數,按下去不空虛,說明這個人本來就不虛弱。如果想要自癒,只要出汗就行了,不會打寒顫。
如果脈象本身就微弱,是因為曾經發過汗、吐過、瀉過或失血,導致體內津液不足,這種情況陰陽會自己調和,就會自己痊癒,所以不會打寒顫也不會出汗。有人問,傷寒三天,脈象浮數但微弱,病人身體涼爽平靜,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這是病要痊癒的跡象。痊癒會在半夜發生。脈象浮而痊癒,會大量出汗。脈象數而痊癒,一定能進食。脈象微而痊癒,一定不出汗。
- 柯琴說:第一條,浮脈是陽氣旺盛的脈象。脈浮說明陽氣從內部發散出來了。第二條,關於脈微的兩句話,是承接上面的說法,不是與陰脈微弱對應。太陽病本來是陽氣浮盛而陰氣衰弱,是陽氣強盛的表現。現在陽脈數,說明是陰陽都衰微。脈象只是浮,說明是陽氣盛。陽脈微,說明是陽氣虛。如果只是陰脈微,而陽脈仍然浮,說明陽氣依然偏盛。第三條,緊脈和數脈相似但不相同,主要是虛實的區別。還必須按壓脈象是否空虛,才能分辨虛實的真假。第四條,體內沒有津液,陰陽怎麼能自己調和?必須調和陰陽,不然,脈象微弱就代表陽氣虛脫,會轉成陰證。第五條,傷寒三天,少陽脈象變小代表疾病要痊癒了。這裡說的微弱和前面說的不同,因為沒有胡亂治療,津液沒有虧損,所以三天會自己好,陰陽平和,不需要出汗。這正是教導人們不應該胡亂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