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並病

【綱】仲景曰。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太陽與少陽並病。脈弦。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若譫語不止者。刺期門。太陽少陽並病。

心下硬。頭項強而痛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目】許叔微曰。問。三陽有合病並病。何之。答曰。脈浮大而長。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乾者。合病也。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者。並病也。三陽皆有合病。惟三陰無合病。不可不知。

李梴曰。並者。催併逼迫之意。始初二陽合病。後一陽氣盛。一陽氣衰。並歸一經獨重。初症亦不解罷。陽明並太陽者。太陽症未解。陽明症又至。麻黃升麻。如太陽症重。加太陽經藥。陽明症重。加陽明經藥。後仿此。少陽並太陽者。太陽症未解。少陽症又至。麻黃湯合小柴胡湯

頭痛項強眩冒。如結胸狀者。亦宜通用九味羌活湯。少陽並陽明者。為木剋土。難治。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或柴胡升麻湯救之。是並病在表者皆可汗。若太陽症罷。乃入胃腑者。謂之傳經症。非並病也。宜酌量攻下。古云。三陰無合病。然三陰亦自有相合並者。但非兩感。

必無陰經與陽經相合為病之理。

陶華曰。太陽陽明並病者。如本太陽病發汗。則汗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是並歸陽明也。太陽症尚在。桂枝麻黃合半湯。太陽症也。大小承氣。則是陽明症也。

柯琴曰。並病與合病異。合則一時並見。並則以次相乘。如太陽之頭項強痛未罷。遞見脈強眩冒心下痞硬。是與少陽並病。更見譫語。即三陽並病矣。太陽陽明並病。太陽症未罷者。從太陽而小發汗。太陽病已罷者。從陽明而下之。其機於惡寒發熱而分也。然陽明之病在胃家實。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恐胃家未實耳。

2. 附錄今時皆合病並病論

張介賓曰。合病者。乃二陽三陽同病。病之相合者也。並病者。如太陽先病不解。又併入陽明少陽之類也。觀仲景曰。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若太陽症不罷者。不可下。按此云轉屬陽明。則自太陽而來。可知也。云太陽症不罷。則二經皆病可知也。

凡並病者。由淺而深。由此而彼。勢使之必然也。此合病並病之義。不知者因以為罕見之病。又豈知今時之病。皆合病並病哉。余自臨症以來。初未見有單經挨次相傳者。亦未見有表症悉罷。止存里症者。若欲依經如式求症。則未見有如式之病。而方治可相符者。是皆不知合病並病之義耳。

今列其大略如下。合病者。乃二經三經同病也。如初起發熱惡寒頭痛。此太陽之症。而更兼不眠。即太陽陽陰合病也。若兼嘔惡。即太陽少陽合病也。若發熱不眠嘔惡。即陽明少陽合病也。若三者俱全。便是三陽合病。而其病必甚。三陽與三陰本無合病。蓋三陽為表。三陰為里。

若表裡同病。即兩感也。故凡陰陽俱病者。必以漸相併而至皆並病耳。此亦勢所必至。非合病兩感之謂。合病與並病不同。合病者。彼此齊病也。並病者。一經先病。然後傳及他經而皆病也。如太陽先病發熱頭痛。而後見目痛鼻乾不眠等症。此太陽並於陽明也。或後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等症。

此太陽並於少陽也。或後見腹滿嗌乾等症。此太陽並於太陰也。或後見舌乾口燥等症。此太陽並於少陰也。或後見煩滿囊縮等症。此太陽並於厥陰也。若陽明並於三陰者。必鼻乾不眠而兼三陰之症。少陽並於三陰者。必耳聾嘔苦而兼三陰之症。陰症雖見於里。而陽症仍留於表。

故謂之並。凡患傷寒而終始熱有不退者。皆表邪之未解耳。但得正汗一透。則表裡皆愈。豈非陰陽相併之病乎。今之傷寒。率多並病。若明此理。則自有頭緒矣。治此之法。凡並病在三陽者。自當解三陽之表。如邪在太陽者。當知為陽中之表。治宜輕清。邪在陽明者。當知為陽中之裡。

治宜厚重。邪在少陽者。當知為陽中之樞。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至於病入三陰。本為在裡。如太陰為陰中之陽。治宜微溫。少陰為陰中之樞。治宜半溫。厥陰為陰中之陰。治宜大溫。此陰症之治略也。然病雖在陰。而有兼三陽之並病者。或其熱邪已甚。自宜清火。或其表尚未解。

仍當散邪。蓋邪自外入。則外為病本。拔去其本。則里病自無不愈者。此所以解表即能和中也。若表邪不甚。而里症為急。又當先救其里。以表裡之氣本自相關。惟表不解。所以里病日增。惟里不和。所以表病不散。此所以治里亦能解表也。但宜表宜里。自有緩急先後。一定不易之道。

而非可以疑似出入者。要在乎知病之藪。而獨見其必勝之機耳。此又陰陽並病之治法也。惟是病既在陰。必關於臟。臟氣為人之根本。而死生系之。故凡診陰症者。必當細察其虛實。而補瀉寒熱。弗至倒施。則今時之治要。莫切於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