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七 (16)
卷七 (16)
1. 暑暍
張從正曰。暑傷五臟。為症不同。如暑入心。則噎昏悶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嚏喘痿躄。入腎。則消渴。
李杲曰。脾胃虛弱。遇六七月濕旺。汗泄身重。短氣。四肢痿軟。腳敧眼花。此腎與膀胱俱竭之狀也。況汗大泄則亡津液。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庚金受囚。木無可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也。夫壬膀胱已絕於巳。癸腎水已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北方之寒清絕矣。
聖人立法。夏宜補者。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冬、五味、滋水之源。瀉丙火。補庚金。益元氣也。
長夏暑熱蒸人。損傷元氣。四肢困倦。精神短少。兩腳痿軟。早晚則發寒厥。日高之後。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也。或心胸痞滿。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小便黃少。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自汗身重。此血先病而氣不病也。若濕氣先搏。脈必洪緩而遲。病雖互換少瘥。
其天暑濕令則一。宜治以清燥。或遠行大熱而渴。則熱舍於腎。故水不勝火。發為骨痿。此濕熱成痿也。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四肢如火。為熱厥。四肢冰冷。為寒厥。寒厥腹中有寒。熱厥腹中有熱。脾主四肢也。
虞摶曰。暑暍之症。變異不等。非止歸五臟。蓋人之形氣有虛實。感有輕重。則後時而發。至秋成瘧痢是也。重則即時而發。如張氏所言諸症。至有輕變重。重變輕。亦自感有淺深。傳有兼併。況人之形志苦樂不一。豈為無變異乎。四時之症皆然。
楊士瀛曰。東垣論暑熱症候則同。冬月傷寒傳變為症之不一。彼為寒傷形。此為熱傷氣。若元氣虛甚受病。忽於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陰毒。頃刻害人實同。故東垣啟是病例。大開後人之盲瞶也。宜與痿門參看。
陶華曰。中暑脈虛而伏。身熱面垢。自汗煩燥大渴。四肢微冷而不痛。用白虎湯。痰逆惡寒。橘皮湯。熱悶不惡寒。竹葉石膏湯。頭痛惡心煩躁。五苓散。
凡中暑。小柴胡加香薷最良。脈遲。灑然毛聳。口齒燥。人參白虎湯。霍亂煩躁。大渴腹痛。厥冷轉筋。黃連香薷湯治之為要也。須冷服。熱服反吐瀉也。
龔信曰。傷寒與傷暑所以異者。以傷寒傷暑俱有熱。若傷暑而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蓋暑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治宜小柴胡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張從正說,暑氣侵犯五臟,產生的症狀各不相同。例如,暑氣侵入心臟,會導致噎住、昏迷、意識不清;侵入肝臟,會導致眩暈、麻木;侵入脾臟,會導致昏睡不醒;侵入肺臟,會導致打噴嚏、喘氣、肢體無力;侵入腎臟,會導致消渴症。
李杲說,脾胃虛弱的人,在六七月濕氣旺盛時,容易大量出汗、身體沉重、呼吸短促、四肢無力、腳歪斜、眼睛昏花。這是腎臟和膀胱功能衰竭的表現。況且大量出汗會損耗體內的津液,津液由大腸所主。三伏天庚金受困,木氣無法被制約,導致風濕相互搏擊,引起骨節疼痛。壬水在巳時已經耗盡,癸水在午時也已耗盡,現在又遇到濕氣旺盛,助長熱邪,西北方寒涼之氣已經消失殆盡。
聖人制定法則,夏天應該補養,是因為暑熱會損傷元氣。用人參、麥冬、五味子來滋養水源,瀉掉丙火,補益庚金,以此來增強元氣。
長夏時節,暑熱蒸騰,會損傷元氣,導致四肢困倦、精神不振、兩腳無力。早晚會感到寒冷,甚至手腳冰涼,白天又會像火燒一樣發熱,這是因為陰陽氣血都虛弱。有時會感到心胸悶脹、肢體沉重疼痛,或者呼吸急促、喘氣、身體發熱、心煩意亂、小便黃少、大便稀溏且次數頻繁,有時會腹瀉或口渴,自汗、身體沉重,這是因為血液先病,而氣還沒病。如果濕氣先侵襲,脈象必定是洪大、緩慢且遲鈍,雖然病情時好時壞,但進展緩慢。
天氣暑熱濕氣是一樣的,應該用清燥的方法治療。如果遠行後感到酷熱口渴,那是熱邪積聚在腎臟,導致水不能制約火,出現骨頭無力的症狀,這就是濕熱導致的萎軟。有時會出現熱厥而陰虛,或者寒厥而氣虛。四肢像火一樣發熱是熱厥,四肢冰冷是寒厥。寒厥腹中有寒,熱厥腹中有熱,脾臟主管四肢。
虞摶說,暑暍的症狀變化多端,不僅僅歸屬於五臟。因為人的體質有虛實,感受暑氣的輕重不同,發病的時間也不同,有的到秋天才會出現瘧疾或痢疾。嚴重的會立即發病,就像張從正所說的各種症狀。有的會由輕變重,有的會由重變輕,這也跟感受暑邪的深淺,傳播過程中是否合併其他病邪有關。況且人的形體、意志、苦樂各不相同,怎麼可能沒有變化呢?四時的病症都是這樣。
楊士瀛說,李東垣認為暑熱的症狀都是一樣的,而冬天傷寒的傳變卻各種各樣,這是因為傷寒是寒邪傷形體,而暑熱是熱邪傷氣。如果元氣極度虛弱,突然發病,一時難以救治,就像傷寒的陰毒一樣,頃刻間就會害人性命。因此,李東垣開啟了這一病例的討論,讓後人不再迷惑。可以參照萎軟門的相關內容。
陶華說,中暑的脈象虛弱而伏,身體發熱,面色污垢,自汗、煩躁、口渴,四肢稍冷但不疼痛,可以用白虎湯治療;痰多逆氣、怕冷可以用橘皮湯;發熱悶熱但不怕冷可以用竹葉石膏湯;頭痛、噁心、煩躁可以用五苓散。
凡是中暑,小柴胡湯加香薷效果最好。脈搏遲緩、感覺發冷、口舌乾燥,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出現霍亂、煩躁、口渴、腹痛、手腳冰涼、抽筋,可以用黃連香薷湯治療,一定要冷服,熱服反而會導致嘔吐腹瀉。
龔信說,傷寒和中暑的不同之處在於,雖然兩者都有發熱,但如果將中暑誤當作傷寒治療是不對的。因為暑邪是傷形體,熱邪是傷氣。傷寒是外怕冷而脈浮緊,中暑是不怕冷而脈虛。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治療上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石膏,或者用人參白虎湯。如果長時間下雨,濕氣盛行,可以用蒼朮白虎湯。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又受到暑熱侵襲,可以用清暑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