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七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5)

1. 暑暍

【綱】仲景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於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目】張兼善曰。中暍與傷寒相似而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風寒濕者。皆地之氣。傷濁邪。所以俱中足經。惟暑乃天之氣。所以中手少陰心經也。其症多與傷寒相似。但脈不同耳。夫傷寒雖惡寒發熱。初病未至煩渴。惟暑初病即渴。所以異也。且傷寒之脈必浮盛。中暑之脈必虛弱。

或弦細。或芤遲。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此之謂也。至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若當炎暑。豈不與中暍相似。惟其不渴。故與桂枝加葛根湯。凡居夏秋之令。炎暑之時。必當依經詳審。則無差失。

王好古曰。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脈洪盛者。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也。治與傷寒同。然夏月藥須帶涼。如用麻桂青龍三方。須加減。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夏至後。三方俱加知母、石膏。熱病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

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後代桂枝症用。若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可用。

鰲按。夏月熱病。而王氏主用麻桂三方。殊非良法。當斟酌之。

龐安常曰。大抵熱病。大熱。須得脈洪大有力。或滑數有力。乃為脈病相應。為可治。若小弱無力。難治。若人虛脈弱。宜以人參扶其元氣。不可但攻其熱。

暑風者。由大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名暑風。乃相火甚而行令也。宜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雙解散加香薷。

暑脈必虛。外症頭疼口乾面垢。自汗倦怠。或背惡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泄利。下血斑黃皆是。治以清心利小便為主。汗多者不利。宜白虎湯。次分表裡。如在表。頭痛惡寒。雙解散加香薷。或十味香薷飲。如在半表裡。泄瀉煩渴飲水吐逆。五苓散。

熱甚煩渴。益元散。若表解裡熱。半夏解毒湯。下神芎丸。或老弱人冒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或厥冷不省人事。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冷飲。次以來復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症。不可服諸熱劑。致斑毒發黃。小便不利。悶亂而死。慎之。

戴原禮曰。暑病有冒傷中三者輕重之分。或腹痛水泄。胃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此二者冒暑也。可與黃連香薷飲。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或身如針刺。此為熱傷肉分。當解毒。白虎湯加柴胡。虛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不止。脈數。熱傷肺經。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宜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

白話文:

【概述】

仲景說:太陽經受到熱邪侵襲,就是所謂的「中暍」,這類患者會流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太陽中暍的症狀是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是弦細、芤遲。小便後,會感到像打冷顫一樣,手腳冰冷,稍微勞動一下身體就會發熱,嘴巴張開、前排牙齒乾燥。如果發汗,怕冷會更加嚴重;如果用溫針治療,發熱會更嚴重;如果多次瀉下,會出現淋漓不盡的狀況。太陽中暍的症狀還有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卻微弱,這也是因為夏天受到水濕侵擾,水濕停留在皮膚所導致。

【辨證】

張兼善說:中暍和傷寒相似但又不同,清氣邪毒侵犯上方,濁氣邪毒侵犯下方。風、寒、濕邪都是屬於地氣,侵犯濁邪,所以都會影響足經。只有暑邪是屬於天氣,所以侵犯手少陰心經。它的症狀大多和傷寒相似,只是脈象不同。傷寒雖然會怕冷發熱,初期並不會感到口渴,但中暑初期就會口渴,這就是兩者的區別。而且傷寒的脈象一定浮盛,中暑的脈象一定虛弱,或者弦細,或者芤遲。醫書說:「脈象盛而身體寒冷,是得了傷寒;脈象虛而身體發熱,是得了中暑。」這就是指這情況。至於太陽病,有頸項背部僵硬、反而會流汗怕風的症狀,如果正值炎熱的夏天,豈不是和中暍很像?只是因為它不口渴,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凡是在夏秋之際,炎熱的時候,一定要依據病情詳細審慎的判斷,才不會有差錯。

王好古說:夏天發熱怕冷、頭痛、身體四肢關節疼痛、脈象洪大旺盛,這是熱病,是冬天受寒,因暑氣而發作。治療方法和傷寒相同,但夏天的藥物要帶有涼性。如果使用麻黃、桂枝、青龍等方劑,必須要加減藥物。夏至前,用桂枝湯加黃芩;夏至後,這三種方劑都要加知母、石膏。熱病三天後,如果用之前的湯藥沒有效果,脈象仍然急數,表示邪氣仍然在經絡,還沒有進入內臟,可以用桂枝石膏湯來治療,這個方劑是夏至後替代桂枝證來使用的。如果是三月到夏季,屬於晚發的傷寒,可以使用梔子升麻湯。

作者認為:夏天發熱的疾病,王好古主張使用麻黃、桂枝等三方,並不是很好的方法,應當酌情考慮。

龐安常說:大體上,熱病,如果大熱,必須是脈象洪大有力,或者滑數有力,這樣才是脈象和疾病相符應,可以治療。如果脈象細小虛弱無力,就難以治療。如果病人虛弱、脈象微弱,應該用人參來扶正元氣,不可只攻退熱邪。

暑風是因大熱克制金氣,使得肝木無法平順,導致抽搐、昏迷不省人事,脈象虛浮。浮是風邪的表現,虛是暑邪的表現,俗稱暑風,是因相火旺盛而發作。應該用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者用雙解散加香薷來治療。

暑邪引起的脈象一定是虛弱的。外在症狀有頭痛、口乾、面色污垢、自汗、倦怠,或者背部發熱,嚴重者會昏迷不省人事,甚至出現霍亂吐瀉、痰液阻滯嘔吐、腹痛腹瀉、便血、黃疸等症狀。治療上以清心、利小便為主。汗多則不利,應使用白虎湯。其次要區分表裡症狀,如果在表,有頭痛怕冷的症狀,就用雙解散加香薷,或者十味香薷飲;如果在半表半裡,有腹瀉、煩渴、喝水後吐逆的症狀,就用五苓散。

熱邪太盛導致煩躁口渴,使用益元散。如果表證已解,但內裡仍有熱邪,就用半夏解毒湯,或下神芎丸。如果是老年人或體弱的人中暑,脈象微弱、腹瀉、口渴卻喜歡喝熱水,或者厥冷昏迷不醒人事,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子冷飲,再用來復丹、五苓散治療。凡是夏天中暑的疾病,不可以服用任何熱性的藥物,以免導致斑疹、黃疸,小便不順暢,煩悶昏亂而死亡,要小心謹慎。

戴原禮說:暑病有冒暑、傷暑、中暑三種,輕重程度不同。或者腹痛水瀉,是胃和大腸受到影響,噁心是因為胃口有痰飲,這兩種是冒暑的症狀,可以用黃連香薷飲治療。或者身體發熱頭痛、煩躁不安,或者身體像針刺一樣疼痛,這是熱邪傷及肌肉,應該解毒,使用白虎湯加柴胡,體虛就加人參。或者咳嗽、發冷發熱、盜汗不止、脈象急數,這是熱邪傷及肺經,是火邪乘虛犯金的表現,屬於中暑,應該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的藥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