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七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4)

1. 溫疫

【綱】仲景曰: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

【目】蘇頌曰:此前熱未已,又感溫氣,溫熱相合,故變為溫疫也。

王肯堂曰:按叔和傷寒例云:傷寒熱病未已,再遇風寒濕而各變為一病也。何止於溫?既曰再遇溫熱變為溫毒矣,又曰再遇溫氣變為溫疫,是何溫之再遇,而有二病之異?且疫者,特感非時之氣,眾人病一般也。如冬應寒而反大溫,人感冬溫而病,則所謂溫疫。如春夏應溫熱而反大寒,人感暴寒而病,則所謂寒疫也。何待再遇於異氣耶?若云再遇溫氣,變為溫疫,是傷寒再遇異氣而變病也。再遇異氣而變病,未必眾病相似,安可以疫言?傷寒例云: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此溫疫之脈也。活人書注此脈於冬溫條下,是以溫疫冬溫合為一病。殊不知冬溫特感非時之氣耳。

溫疫是傷寒再遇於異氣也,豈可合為一病?此理未明,故書此以俟明哲。愚謂感溫熱而為溫毒,感溫氣而為溫疫,此乃有微甚之分。但疫字疑誤,恐當作疾字。若作疫字,則冬溫又何一家長幼病相似也?一家病相似,方可言疫。況此傷寒熱病未已,再遇溫氣而病,何至一家相似哉。

白話文:

【總綱】張仲景說,陽脈呈現濡弱的狀態,陰脈呈現弦緊的狀態,如果又遇到溫熱的氣候,就會轉變成溫疫。

【細目】蘇頌說,這是因為之前發熱的病還沒好,又再次感受溫熱的氣候,兩種溫熱之氣相合,所以轉變成溫疫。

王肯堂說,根據王叔和的《傷寒例》記載,傷寒或熱病還沒好,如果再次遇到風寒濕等不同的氣候,就會轉變成不同的疾病,不只局限於溫熱。既然說再次遇到溫熱就會轉變成溫毒,又說再次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轉變成溫疫,那為何同樣是再次遇到溫熱,卻會有兩種不同的病呢?而且所謂的「疫」,是指感受到了不合時節的氣候,導致眾人得相同的病。例如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非常溫暖,人們感受到了冬天的溫暖而生病,這就叫做「溫疫」。又例如春夏應該溫熱卻反而非常寒冷,人們感受到了突來的寒冷而生病,這就叫做「寒疫」。為何還要說再遇到不同的氣候才會變成疫病呢?如果說再次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疫,那就變成是傷寒再次遇到不同的氣候而轉變成的疾病。再次遇到不同的氣候而轉變成的疾病,未必會讓眾人的病情都相似,又怎麼能說是疫病呢?《傷寒例》記載,陽脈呈現濡弱的狀態,陰脈呈現弦緊的狀態,這是溫疫的脈象。《活人書》把這個脈象歸在冬溫的條目下,這是把溫疫和冬溫當作同一種病。卻不知道冬溫只是感受到了不合時節的氣候而已。

溫疫是傷寒再次遇到不同的氣候所引起的疾病,怎麼能把兩者當作同一種病呢?這個道理沒有弄清楚,所以在這裡提出來等待有智慧的人來釐清。我認為,感受溫熱之氣而引起的病是溫毒,感受溫熱的氣候而引起的病是溫疫,這兩者之間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但是「疫」這個字可能用錯了,應該用「疾」這個字才對。如果用「疫」這個字,那麼冬溫為何不是一家老小得相同的病呢?一家老小得相同的病,才能稱作「疫」。何況這種情況是傷寒或熱病還沒好,再次遇到溫熱之氣才生病的,怎麼會一家人的病情都相似呢?

2. 附錄寒疫時疫論

吳綬曰。寒疫。乃天之暴寒為病也。凡四時之中。天令或有暴風寒之作。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寒疫。其症與正傷寒同。但暴寒為輕耳。治法。若初作頭痛憎寒拘急。或嘔逆噁心。中脘痞悶。或飲食停滯不化。或腹中作痛。未發熱者。藿香正氣散。加減一二味主之。已發熱者。

十味芎蘇散汗之。若身痛骨節疼而發熱者。人參羌活散加蔥白、葛根、生薑、汗之。或神術湯亦汗。若自汗者。不宜再汗。九味羌活湯。若熱不解。或變別症。宜從正傷寒條內治之。

朱肱曰。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者。傷寒氣而作。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遇。其治法不同。所施溫涼寒熱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症施治。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

王肯堂曰。時疫者。乃天行暴厲之氣流行。凡四時之令不正者。乃有此氣行也。若人感之。則長幼相似而病。又互相傳染。其作與傷寒相似。然傷寒因寒而得。此乃疫氣。不可與寒同論也。法當闢散疫氣。扶正氣為主。若多日不解。邪熱傳變何症。宜從傷寒變症條內選用。惟發散藥則不同。

凡發散湯劑。藿香正氣散、芎芷香蘇散、人參敗毒散、十味芎蘇散、十神湯。皆可用。

韓祗和曰。春應溫而清氣折之。責邪在肝。或身熱頭疼目眩嘔吐。長幼率相似。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四時通用敗毒散。夏應暑而寒氣折之。責邪在心。或身熱頭痛腹滿自利。長幼率相似。射干湯、半夏甘桂湯。秋應涼而大熱折之。責邪在肺。濕熱相搏。民多病癉。喘咳。金沸草散、白虎加蒼朮湯。

病癉發黃。茵陳五苓散。冬應寒而大溫折之。責邪在腎。宜葳蕤湯。

朱震亨曰。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月嚴寒。君子當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中帶表藥。

陶華曰。春分後夏至前。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用辛涼之藥微解肌。不可大發汗。急症見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下。切不可誤汗誤下。當須識此。表症不與正傷寒同治。里症同。

夏至後。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愈加熱者。為熱病。止用辛涼之藥解肌。不宜大汗。里症見。急攻下。表症不與正傷寒同治。里症同。

立秋後。霜降前。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身體痛小便短者。為溫病。亦用辛涼之藥加燥以解肌。亦不宜汗。里症見者。宜攻下。表症不與正傷寒同。

白話文:

吳綬說:寒疫是因為天氣突然變冷而引起的疾病。一年四季中,如果天氣突然出現強烈的寒風,人感受了這種寒氣而立刻生病,就稱為寒疫。它的症狀和一般的傷寒相似,只是由突然的寒冷引起的,所以病情較輕。治療方法是,如果剛開始出現頭痛、怕冷、身體拘束、噁心想吐、胸口悶、飲食停滯消化不良,或肚子痛,但還沒發燒,可以用藿香正氣散,並根據情況加減一兩味藥來治療。如果已經發燒,可以用十味芎蘇散來發汗。如果身體疼痛、骨節痠痛而且發燒,可以用人參羌活散加上蔥白、葛根、生薑來發汗,或者用神術湯來發汗。如果已經有自汗的情況,就不適合再用發汗藥,可以用九味羌活湯。如果發熱不退,或者轉變成其他症狀,就應該按照一般傷寒的治療方法來處理。

朱肱說:張仲景說過,冬天發生的溫熱病,和一般的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傷寒是感受寒氣而發病,冬溫是感受溫熱的氣而發病,寒疫是突然的寒冷侵襲人體,不是因為接觸到寒氣而得病。它們的治療方法不同,所用的溫熱、寒涼藥物也不同,不能拘泥於發病的天數。發汗、催吐、瀉下,要根據病情來治療。總之,治療熱病要用寒涼藥,溫和地進行;治療溫病要用清涼藥,冷靜地進行;治療寒病要用溫熱藥,緩和地進行;治療寒涼病要用溫熱藥,熱烈地進行。要以恢復身體的平衡為目標,不可以過度。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王肯堂說:時疫是因為流行的、凶猛的疫氣而造成的。凡是四季的氣候不正常時,就會有這種疫氣流行。如果人感染了這種疫氣,不論大人小孩都會生病,而且還會互相傳染。它的病狀和傷寒相似,但傷寒是因為寒冷引起的,而時疫是疫氣造成的,不能和傷寒相提並論。治療方法應該以驅散疫氣,扶助正氣為主。如果多天都無法痊癒,邪熱會轉變成其他什麼症狀,就應該按照傷寒的變症來選藥治療。但是,發散藥物的使用不同。

一般可以使用的發散藥方有:藿香正氣散、芎芷香蘇散、人參敗毒散、十味芎蘇散、十神湯。

韓祗和說:春天應該溫和,如果被清涼的氣所壓制,病邪就會侵犯肝臟,可能會出現發熱、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大人小孩都差不多。可以用升麻葛根湯、解肌湯,或者四季通用的敗毒散來治療。夏天應該炎熱,如果被寒氣所壓制,病邪就會侵犯心臟,可能會出現發熱、頭痛、腹脹、腹瀉等症狀,大人小孩都差不多。可以用射干湯、半夏甘桂湯來治療。秋天應該涼爽,如果被過熱的氣所壓制,病邪就會侵犯肺臟,濕熱交雜,很多人會得黃疸病,伴隨喘咳。可以用金沸草散、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如果黃疸嚴重,可以用茵陳五苓散。冬天應該寒冷,如果被過溫的氣所壓制,病邪就會侵犯腎臟,可以用葳蕤湯來治療。

朱震亨說:冬天發生的溫病,是和季節不符的氣候引起的。冬天天氣寒冷,人應該閉藏,反而向外發散,這種情況就應該用補中帶有發散作用的藥物。

陶華說:春分後到夏至前,如果沒有怕冷的感覺卻口渴,就是溫病。可以用辛涼的藥物輕微地解表,不可大量發汗。如果病情緊急,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攻下,千萬不可以誤用發汗藥或攻下藥。一定要明白這一點,溫病表症的治療和一般傷寒不同,裡症的治療相同。

夏至後,如果出現頭痛發熱、不怕冷卻口渴,就是溫病。如果發熱加重,就是熱病。這時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不宜大量發汗。如果有裡症,就應該立刻攻下。溫病表症的治療和一般傷寒不同,裡症的治療相同。

立秋後到霜降前,如果出現頭痛發熱、不怕冷、身體疼痛、小便短少,就是溫病。這時也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並加上一些燥濕的藥物來解表,也不宜發汗。如果有裡症,就應該攻下。溫病表症的治療和一般傷寒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