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16)
卷六 (16)
1. 小便不利小便難
【綱】仲景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至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目】蘇頌曰。小便不利有數種。有因被下者。津液耗於內也。有因汗者。津液亡於外也。有因發黃與痞及熱病者。熱鬱所致。風濕相搏。與夫陽明中風。其小便不利。寒邪所乘。其小便難者。亦多由汗下而然。宜詳辨之。
鰲按。濕鬱發熱。能下行則便利。即內亦解。若小便不利。則濕熱內蒸於臟腑者。因黃色外見於皮膚。而發黃矣。
【綱】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目】陶華曰。小便不利者。邪氣聚於下焦。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此小便所以不通也。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有所滲泄也。若飲水過多。下焦蓄熱。或中濕發黃。水飲停留。皆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胃汁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設或小便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為陽脫關格之疾矣。
鰲按。水氣留而不行。故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故少腹滿。此條言小便不利。正欲明少腹滿之故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陽病。飲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目】柯琴曰。發汗後。脈仍浮。而微熱猶在表。未盡除也。雖不煩而渴特甚。飲多即消。小便不利。水氣未散也。便利便少。雙頂飲水多。火用不宣。致水停心下而悸。水用不宣。致水結膀胱而裡急也。
【綱】仲景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目】鰲按。與瀉心湯而痞仍不解。小便仍不利。心下之水氣。停結甚矣。
【綱】仲景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結症也。抵當湯主之。
【目】吳綬曰。凡傷寒小便不利。當分六經治之。固已。若陰虛火動。小便赤澀不利者。加知、柏、木通、生地。凡內熱盛。大便不通。小便赤澀不利者。八正散治之。凡不渴。小便不利者。熱在血分也。宜知、柏、生地之類。夫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而能出也。若汗多者。
津液外泄。小便因少。不可利之。恐重亡津液。待汗止。小便自行。又小便自利。亦不可妄利之。恐引熱入膀胱。則變蓄血。又為害也。
【綱】仲景曰。風濕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白話文:
小便不利、小便困難
總論:
張仲景說:疾病發於陽氣,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導致熱邪內陷,形成結胸。如果沒有形成結胸,但出現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汗,汗只到頸部就停止,加上小便不順暢,身體一定會發黃。
辨證論述:
蘇頌說:小便不順暢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是因為被瀉下,導致體內津液耗損;有些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津液從體表流失;有些是因為發黃、痞塊以及熱病,是熱邪鬱積所致。風濕與熱邪相搏,或是陽明經中風,也會導致小便不順暢。寒邪侵襲,以及小便困難,也多半是由於汗出或瀉下造成的,應該仔細辨別。
鰲按:濕邪鬱積發熱,如果能向下排泄,小便就會順暢,內部的濕熱也能解除。如果小便不順暢,濕熱就會在臟腑內蒸騰,導致黃色顯現在皮膚上,引起發黃。
張仲景說: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咳嗽,或者口渴,或者腹瀉,或者吞嚥困難,或者小便不順暢、少腹脹滿,或者喘息,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陶華說:小便不順暢,是邪氣聚集在下焦,結聚而不散。嚴重時會導致小腹堅硬脹滿疼痛,這就是小便不通的原因。一般來說,有不順暢的情況,就要想辦法疏通排泄。如果飲水過多,下焦蓄積熱邪,或是中濕發黃,水飲停滯,都應該先利小便。只有在出汗後津液虧損、胃液枯竭,以及陽明經出汗過多的情況下,才應該避免使用利小便的方法。如果出現小便不順暢,同時頭部出汗的情況,就是陽氣脫失、關格閉塞的危險疾病。
鰲按:水氣停留在體內無法運行,所以小便不順暢;小便不順暢,所以少腹脹滿。這條說明小便不順暢,正是要闡明少腹脹滿的原因。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後,如果脈象仍然浮,小便不順暢,稍微發熱口渴,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太陽病,飲水多,小便順暢,一定會心悸;小便少,一定會感到腹內急迫不適。
柯琴說:發汗後,脈象仍然浮,說明表邪尚未完全解除,雖然沒有煩躁,但是口渴特別嚴重,飲水多就很快被排泄掉,小便不順暢,是水氣沒有散開的緣故。小便順暢或減少,都是飲水過多造成的,因為火氣不能宣發,導致水停留在心下引起心悸;水氣不能運行,導致水結聚在膀胱引起腹內急迫。
張仲景說:原本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所以導致心下痞滿,服用瀉心湯後,痞滿沒有解除,而且病人感到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大瀉之後,又發汗,導致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津液虧損造成的,不要再治療了,等到小便順暢後自然就會痊癒。
鰲按:服用瀉心湯後痞滿仍然沒有解除,小便仍然不順暢,說明心下的水氣停聚已經非常嚴重了。
張仲景說:太陽病,出現身體發黃、脈象沉結、少腹堅硬、小便不順暢,是體內沒有血的表現。如果小便自己通暢,病人像發狂一樣,是體內血液瘀結的症狀,可以使用抵當湯治療。
吳綬說:凡是傷寒導致小便不順暢,應當按照六經來辨證治療。如果屬於陰虛火動,導致小便赤澀不順暢,可以加入知母、黃柏、木通、生地等藥物治療。如果屬於內熱過盛、大便不通、小便赤澀不順暢,可以使用八正散治療。如果沒有口渴,小便不順暢,說明熱邪在血分,應該使用知母、黃柏、生地等藥物治療。膀胱是津液的所在,需要氣化才能排出。如果出汗過多,津液外泄,小便會減少,不能使用利小便的方法,以免進一步損耗津液。應該等待汗止後,小便自然會順暢。此外,小便自己通暢的情況下,也不能隨意使用利小便的方法,以免引熱邪進入膀胱,導致蓄血,反而有害。
張仲景說:風濕病,脈象陰陽俱浮,自己出汗,身體沉重,嗜睡,鼻息一定會發出鼾聲,說話困難。如果被瀉下,會導致小便不順暢、眼睛直視、失禁。如果被火邪所傷,會出現輕微發黃,嚴重時會像驚癇一樣,時常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