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7)

1. 小便不利小便難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目】鰲按:下則大便利,故小便反不利。何者?以肺家之化源不清,胃家之關門不啟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目】朱肱曰:「傷寒發汗後,汗出多,亡津液,胃中干,故小便不利。醫見不利,往往利之,誤矣。傷寒有不利者,行之,取其滲泄也。有渴而停飲者;有躁而煩渴;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其表裡得見,煩躁口燥,欲飲水,水入即吐,病名水逆。及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欲飲水者;有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並宜五苓散。」

問:小便難,何也?曰:陰虛故也。陰虛者,陽必湊之,為陽所湊也。故小便黃者,中有熱也,宜滑石、瞿麥輩瀉之。

趙嗣真曰:「傷寒小便難,仲景論有發汗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湯者;有陽明中風,或脈浮弦大而潮熱噦者;或脈浮而緊,誤下而成腹滿者;又有陽明脈浮遲,飽則微煩頭眩者。活人問中,當以傳經邪熱,與漏風亡陽,分作兩條。其桂枝加附子湯,乃亡陽經虛所致,豈得均謂之陰虛陽湊?為有熱耶?要當以陽明小柴胡症,及誤下症、谷疸症,次於陽湊傳邪之下。卻別出一條云:『外有汗多亡陽,津液不足,亦有小便難者,還以桂枝加附子症屬之。』若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則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身黃,陽盛陰虛,欲衄,小便難也。若少陰以火劫汗者,則咳而下利,譫語,小便難也。若下後小便難有二:一、脈浮遲弱,惡風寒,下之者,則脅滿身黃項強,小便難;二、陽明胃實,發熱惡寒,脈浮緊,下之者,則腹滿,小便難。」

白話文:

小便不利,小便困難

這是因為風邪和濕氣互相搏擊,導致關節疼痛、煩躁、抽痛,難以彎曲伸展,靠近就更加劇烈疼痛。還會出現汗出、呼吸急促、小便不順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微微腫脹的狀況。這種情況,可以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有人認為,一般來說,如果大便順暢,小便反而不順暢,這是因為肺的氣化功能不清澈,以及胃的關閉功能沒能開啟。

張仲景說過,太陽病如果發汗過多導致汗液不止,並且病人怕風、小便困難、四肢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

朱肱認為,傷寒病發汗後,如果汗出太多導致津液虧損,胃裡乾燥,就會小便不利。醫生看到小便不利,常常會想辦法利尿,這是錯誤的。傷寒病的小便不利,應該用疏導的方式,讓水液從其他途徑排泄出去。有些人雖然口渴但體內有停滯的水液,有些人煩躁口渴,有些人病邪雖然退去,但體內水液卻無法順利排出。這些情況如果能分清楚表裡證,以及煩躁口乾、想喝水但喝了就吐、被診斷為水逆,或是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想喝水,以及發熱汗出、又怕冷、不嘔吐但感覺心下痞塞的狀況,都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有人問:小便困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回答說:這是因為陰虛。陰虛時,陽氣會湊上來,被陽氣侵擾就會小便黃色,代表體內有熱,應該使用滑石、瞿麥等藥材來洩熱。

趙嗣真認為,傷寒的小便困難,仲景提出的治療方法有因為發汗過多導致汗液不止,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的;也有因為陽明中風,或者脈象浮弦大且出現潮熱呃逆、或者脈象浮而緊,誤用下法導致腹滿的;還有陽明脈象浮遲,吃飽後會微微煩躁頭暈的。這些情況應該區分為傳經邪熱和漏風亡陽兩種。桂枝加附子湯是治療亡陽經虛導致的小便困難,不應該都歸咎於陰虛陽湊。

小便困難也有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熱。應將陽明小柴胡證、誤用下法導致的證狀、以及谷疸證,歸類於陽氣湊近傳邪所導致。另外,也要區分出來,有些是因為體外汗出過多導致亡陽,津液不足,也會小便困難,這種情況也應該使用桂枝加附子湯。如果是太陽中風,用火攻來發汗,會導致邪風被火熱侵擾,血氣外溢,身體發黃,陽盛陰虛,容易流鼻血,並且小便困難。如果是少陰病,用火攻發汗,則會出現咳嗽、腹瀉、胡言亂語、小便困難。如果是用下法後出現小便困難,則有兩種情況:一是脈象浮遲弱、怕風寒,用下法後會出現脅滿身黃、脖子僵硬、小便困難;二是陽明胃實,發熱怕冷、脈象浮緊,用下法後會出現腹滿、小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