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18)
卷六 (18)
1. 遺溺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者,不可汗,不可下,宜少與白虎湯。風溫病,脈浮,自汗出,體重多眠,若下之,則小便不利,直視失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營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
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目】楊士瀛曰:膀胱瀦水,下焦不攝,則亦遺溺。經云:「邪中下焦,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合用四逆湯。下焦蓄血,小腹結急,小便自利不禁,輕者,桃仁承氣湯;重者,抵當湯。
【綱】仲景曰: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冷。太陽病,火熨其背,大汗出,譫語,十餘日,振慄下利,欲小便不利,反嘔而失溲者,此為欲解也。遺溲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
【目】吳綬曰:遺尿者,小便自出不知也。其熱盛神昏,遺尿者,為可治;若陰症下寒,逆冷,遺尿,脈沉微者,難治,宜附子湯加乾薑、益智以溫其下。若厥陰囊縮,逆冷,脈微,遺尿者,四逆加吳萸湯溫之,陽不回者死。凡傷寒汗下後,熱不解,陰虛火動而遺尿者,人參三白湯加知、柏,或補中益氣湯加知、柏、麥冬、生地、五味之類。若狂言直視,譫語遺尿,此為腎絕。內經言:「膀胱不利為癃,不約則遺溺。」又曰:「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言腎與膀胱為表裡,腎虛,則膀胱之氣不約,故遺尿也,要在滋補膀胱之氣。東垣謂溲便遺失,為肺金虛,又當補肺氣也。
大抵肺虛、腎虛、熱甚者,皆可治;惟腎絕遺尿,則不可治,此下焦氣絕,不歸其部故也。
白話文:
【總綱】張仲景說:三陽經合併生病,會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中感覺麻木、臉色髒汙、胡言亂語、小便失禁、自汗,這種情況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少量服用白虎湯。如果是風溫病,脈象浮,會自汗、身體沉重、嗜睡,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反而會小便不順暢,眼睛直視、小便失禁。寸口的脈象微弱而澀,微弱表示衛氣運行不順,澀表示營氣不足,營氣和衛氣不能互相協調,導致三焦沒有歸屬,身體會麻木不仁。
營氣不足,就會感到煩躁疼痛、口齒不清;衛氣虛弱,就會怕冷、頻頻打呵欠;三焦不能歸回各自的位置,上焦不能歸位會打嗝、吞酸;中焦不能歸位會消化不良;下焦不能歸位就會小便失禁。
【細目】楊士瀛說:膀胱積存水液,下焦不能約束,也會導致小便失禁。《內經》說,邪氣侵入下焦,陰氣會顫抖發冷,手腳冰冷,小便會胡亂排出。可以合用四逆湯治療。下焦有瘀血,會小腹脹滿,小便不由自主的排出。輕微的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嚴重的可以用抵當湯。
【總綱】張仲景說:咳嗽時小便順暢,如果小便失禁,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發汗後會四肢冰冷。如果是太陽病,用火熨燙背部,導致大量出汗,胡言亂語十多天後,身體發冷發抖、腹瀉、想小便卻無法順利排出、反胃嘔吐、小便失禁,這表示疾病快要痊癒。如果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直視,表示腎氣衰竭。
【細目】吳綬說:小便失禁是指小便自己流出而不知覺。如果是因為熱盛導致神志不清而小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是陰證,下焦虛寒,手腳冰冷,小便失禁,脈象沉細微弱,就難以治療。可以用附子湯加乾薑、益智仁來溫補下焦。如果是厥陰病,陰囊收縮、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小便失禁,可以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湯來溫補。如果陽氣無法恢復,就會死亡。凡是傷寒病在發汗或瀉下後,發熱沒有消退,陰虛火旺導致小便失禁,可以用人參三白湯加知母、黃柏來治療,或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知母、黃柏、麥冬、生地、五味子等藥。如果出現胡言亂語、眼睛直視、說胡話、小便失禁,表示腎氣衰竭。《內經》說,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小便不通暢,不能約束就會小便失禁。又說,小便不停流出,是膀胱不能儲存尿液。說明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腎虛就會導致膀胱之氣不能約束,所以會小便失禁,關鍵在於滋補膀胱之氣。李東垣認為小便失禁是因為肺氣虛弱,也應當補益肺氣。
總而言之,肺虛、腎虛、熱盛導致的小便失禁都可以治療,唯獨腎氣衰竭引起的小便失禁無法治療。這是下焦氣絕、無法歸位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