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過經不解
【綱】仲景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則愈。
【目】李梴曰。傷寒六日傳經已遍。七日當解。至十三日以上不愈。謂之過經。汗下失宜。以致邪氣流連不已。神昏譫語。胸滿潮熱。隨其表裡症見而調之。或從輕再汗再下。如脈亂髮躁。尺寸陷者。危。如脈緩安睡。邪未盡者。正未復耳。參胡芍藥湯調之。有大便下利而脈和者。諸醫以丸藥下之。停留餘熱。凡過經氣虛。或加異氣。宜與外症參看。
喻昌曰。過經不解者。由七八日已後。至十三日已後。過一候二候。猶不痊解也。然邪在身中日久。勢必結聚於三陽。太陽為多。少陽次之。陽明又次之。及至三陰。則生死反掌。不若此之久持矣。
程郊倩曰。過經十餘日而不知太陽症有未罷。反二三下之。因致變者多矣。後四五日。柴胡症仍在。未有他變。本當行大柴胡兩解表裡。但其邪屢因誤下而深入。即非大柴胡下法所能服。故必先用小柴胡提其邪出半表。然後乃用大柴胡。始合法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極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症。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目】喻昌曰。此條有二辨。若曾經大吐下者。邪從吐解。直已入里。可用調胃承氣之法。若未經吐下。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是痛非吐所傷。溏非下所致。調胃之法。不可用矣。豈但調胃不可用。即柴胡亦不可用。以邪尚在太陽高位。徒治陽明少陽。而邪不解耳。解太陽之邪。
仲景言之已悉。故此但示其意也。若其人能嘔。則是為吐下所傷。而所主又不在太陽矣。
【綱】仲景曰。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目】喻昌曰。二條俱見微利之症。難辨其內虛內實。上條。胸脅滿而嘔。邪湊少陽之表。故欲下之。必用柴胡為合法。若以他藥下之。表邪內入。即是內虛。此條。原無表症。雖丸藥誤下。其脈仍和。即為內實也。按仲景下法。屢以丸藥為戒。惟治太陽之脾約用麻仁丸。因其人平日津枯腸結。
必俟邪入陽明下之。恐無救於津液。故雖邪在太陽。即用丸藥之緩下潤其腸。俾外邪不因峻攻而內陷也。此等處亦須互參。再按傷寒以七日為一候。其有二三候不解者。病邪多在三陽經留戀。不但七日傳之不盡。即十三日二十餘日。尚有傳之不盡者。若不辨症。徒屈指數經數候。
白話文:
過經不解
【綱】 仲景說:太陽病如果過了十幾天還沒好,反而又用了瀉下的藥兩三次,之後過了四五天,柴胡證狀還在的話,要先給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止,心下覺得急迫,煩躁不安,表示病還沒好,要改用大柴胡湯,病就會好。
【目】 李梴說:傷寒病一般六天會傳遍六經,七天應該會好,如果到了十三天以上還沒好,就叫做「過經」。這是因為發汗或瀉下的方法用錯,導致邪氣在體內流連不散。病人可能出現神志不清、說胡話、胸悶、潮熱等症狀,要根據表裡證狀來調理。或者可以再次用比較輕微的發汗或瀉下方法。如果脈象混亂、煩躁不安,並且寸關尺脈都摸不到,表示情況危險。如果脈象平和、能安睡,只是邪氣還沒完全清除,正氣也還沒恢復,可以用參胡芍藥湯來調理。有些人會出現大便下利,但是脈象平和,其他醫生會用丸藥來瀉下,結果會讓邪熱留在體內。凡是過經又氣虛,或者夾雜其他邪氣的情況,應該要配合外在的症狀一起判斷。
喻昌說:所謂「過經不解」,是指病在七八天後,甚至十三天後,經過了一兩個時段都還沒痊癒。這是因為邪氣在體內停留太久,必定會聚集在三陽經,其中太陽經最多,少陽經次之,陽明經又次之。如果到了三陰經,生死就在一瞬間,不如在三陽時就趕快處理。
程郊倩說:如果過經十幾天,還不知道太陽經的病沒好,反而用了瀉下藥兩三次,這樣導致病情變化的情況很多。如果過了四五天,柴胡症狀還在,沒有其他變化,本來應該用大柴胡湯來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但因為之前誤用了瀉下藥,使邪氣深入體內,光用大柴胡湯就沒辦法解決。所以一定要先用小柴胡湯把邪氣從半表引出來,然後再用大柴胡湯,這樣才符合治療的原則。
【綱】 仲景說:太陽病過了十幾天,心下覺得溫熱想吐,胸口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肚子微微脹滿,煩躁不安。如果之前有過很厲害的嘔吐或瀉下,這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沒有,就不能用。如果只是想吐、胸痛、輕微腹瀉,這不是柴胡證,因為想吐表示之前有過劇烈嘔吐或瀉下的情況。
【目】 喻昌說:這段話有兩種情況需要分辨。如果之前有過劇烈嘔吐或瀉下,邪氣已經從嘔吐解除了,直接進入了裡部,這時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沒有經歷過嘔吐或瀉下,只是想吐、胸痛、輕微腹瀉,那表示疼痛不是嘔吐造成的,腹瀉也不是瀉下造成的,這時就不能用調胃承氣湯。不僅調胃承氣湯不能用,柴胡湯也不能用。因為邪氣還在太陽經的高位,如果只治療陽明經和少陽經,邪氣就無法解除。要解除太陽經的邪氣,仲景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裡只是點明他的意思。如果病人能嘔吐,表示是之前嘔吐或瀉下造成的傷害,病灶就不在太陽經了。
【綱】 仲景說:傷寒病過了十三天還沒好,出現胸脅脹滿、想吐、下午發潮熱,之後又稍微腹瀉。這本來是柴胡證,但是用了瀉下藥卻沒有腹瀉,現在反而腹瀉,表示醫生用了丸藥來瀉下,這是錯誤的治療。如果病人自己腹瀉,脈象應該會微弱,現在反而平和,表示體內有實邪,這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
【目】 喻昌說:這兩條都出現了輕微腹瀉的症狀,難以分辨是內虛還是內實。上一條,胸脅脹滿想吐,邪氣聚集在少陽經的表,所以想用瀉下藥,必須要用柴胡湯才對。如果用了其他藥來瀉下,表邪會內陷,這樣就是內虛。這一條,原本沒有表證,即使誤用了丸藥,脈象仍然平和,就表示體內有實邪。仲景的瀉下方法,多次警告不要用丸藥。只有治療太陽經的脾約時,才用麻仁丸,因為這種人平時就津液不足、腸道乾燥。必須等到邪氣進入陽明經時才能瀉下,不然恐怕會傷害津液,所以即使邪氣在太陽經,也會用丸藥來緩慢潤腸,使外邪不會因為劇烈的瀉下而內陷。這些地方也必須互相參照理解。傷寒病以七天為一個階段,如果經過兩三個階段都沒好,病邪大多會在三陽經留連,不只是七天傳不完,即使過了十三天、二十幾天,都還有可能傳不完。如果不辨證,只是數著過了幾個階段就用藥,發汗或瀉下的治療不斷出錯,正氣會虛弱,邪氣會趁虛而入,病情拖得越久就越難處理。所以過經不解時,要辨別邪氣在哪個經脈,然後針對那個經脈來治療。仲景說,太陽病頭痛過了七天以上會自己好,是因為這個經脈的病程結束了。這就如同《內經》所說,太陽病經過七天,病情會減輕。太陽經的病程,有些會超過七天以上。如果還想再傳經,就要針刺足陽明經,使邪氣不再傳入其他經脈,這樣病就好了。因為太陽經的病已經滯留很久,陽明經和少陽經也可能滯留。過經病會變得遙遙無期。所以要及早從陽明經入手,阻止它傳變,這是最快的方法。如果認為六經都傳遍了,還會再傳回太陽經,絕對沒有這種道理。後人落入了成無己的誤區。哪有厥陰和兩陰經都走到最裡面了,又從皮膚回到太陽經的事情呢?請大家破除這個大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