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七 (2)
卷七 (2)
1. 過經不解
汗下展轉差誤。正虛邪湊。愈久愈難為力。所以過經不解。當辨其邪在何經而取之。仲景云。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即內經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之旨可見。太陽一經。有行之七日以上者。其欲再作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以太陽既羈留多日。
則陽明少陽亦可羈留。過經漫無解期矣。所以早從陽明中土而奪之。俾其不傳。此捷法也。若謂六經傳盡。復傳太陽。必無是理。後人墜落成無己阱中耳。豈有厥陰兩陰交盡於裡。復從皮毛外再入太陽之事耶。請破此大惑。
白話文:
汗法使用不當,導致病情反覆變化,這是因為正氣虛弱,邪氣趁虛而入。病程拖得越久,就越難處理,這就是所謂的「過經不解」。這時應該辨明邪氣停留在哪條經絡,然後針對該經絡治療。張仲景說過,太陽病引起的頭痛,如果過了七天以上自己就好了,那是因為邪氣已經沿著經絡走完了。這和《內經》中說的太陽病到了第七天會衰退,頭痛會減輕的道理是一樣的。太陽經的病邪,有的會持續七天以上。如果病邪想要傳到其他經絡,就應該針刺足陽明經,使邪氣不再傳遞,這樣病就會好。因為太陽經的病邪已經滯留很多天了,那麼陽明經和少陽經也可能被病邪滯留,這樣就會過經很久都無法痊癒。所以應該及早從陽明經這個中土來攻邪,使邪氣不再傳遞,這是最快速的方法。如果說邪氣會傳遍六經,然後又回到太陽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道理。後人只是陷入了成無己的窠臼之中。哪有厥陰經和兩陰經的病邪都已經到了身體內部,又從皮毛再次進入太陽經的道理呢?請大家打破這個大迷惑吧!
2. 合病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輾側。口不仁而面垢。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三陽合病。脈浮大在關上。但欲睡眠。合目則汗。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陽明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少陽負趺陽者。為順也。
【目】李梴曰。或一陽先病。一陽隨病。或二陽同病。或三陽同病。不傳者謂之合病。自利者。下利溏泄。三陽合病。寒邪盛而裡氣不和也。氣行下則利。氣逆上則嘔。太陽合陽明。自利惡寒。升麻葛根湯。惡熱者。白虎湯。太陽合少陽自利者。黃芩湯。並加半夏生薑。陽明少陽。
自利最重。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有宜下者。本太陽病。因汗下滲亡津液。胃腑燥實。轉屬陽明。謂之太陽陽明。脾約丸潤之。本少陽病。因汗滲。熱入胃腑。大便燥者。大柴胡微下之。本陽明經病。熱盛。傳入胃腑。謂之正陽陽明。乃本經自病也。宜調胃承氣湯從中治之。
蓋太陽少氣。少陽少血。惟陽明居二陽之中。氣血俱多。所以從中治陽明而不敢犯太陽少陽也。又三陽合病面垢等一條。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不可汗下。亦從中治也。有宜汗者。表症頭疼惡寒未除。為太陽尚未過經。尤宜發汗。如太陽陽明喘而胸滿者。麻黃湯。太陽少陽麻黃合小柴胡湯。
通用九味羌活湯加石膏、知母、枳殼。蓋在經則汗。過經則下也。
柯琴曰。首條。本陽明病而略兼太少也。雖三陽合病。而陽明症居多。則當獨取陽明矣。無表症。則不宜汗。胃不實。則不宜下。此陽明半表裡症。
首條。論病狀及治方。
二條。詳病脈。探病情。究病機。必兩條合參。而合病之大要始得。
三條。三陽俱受氣於胸中。而部位則屬陽明。若喘屬太陽。嘔屬少陽。故胸滿而喘者。尚未離乎太陽。雖有陽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如嘔多。雖有陽明可攻之症而不可攻。亦以未離乎少陽也。
四條。不言兩經相合何等症。但舉下利而言。是病偏於陽明矣。
五條。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則下利似乎合病當然之症。今不下利而嘔。又似乎與少陽合病矣。於葛根湯加半夏。兼解少陽半里之邪。便不得為三陽合病。
六條。兩陽合病。陽盛陰虛。陽氣下陷入陰中。故自下利。太陽與陽明合病。是邪初入陽明之裡。太陽與少陽合病。是邪初入少陽之裡。
七條。兩陽合病。必見兩陽之脈。陽明脈大。少陽脈弦。此為順脈。若大而不弦。負在少陽。弦而不大。負在陽明。是互相剋賊。皆不順之候。
白話文:
[合病]
【總論】
張仲景說:「三陽經同時生病,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中失去味覺、臉色污垢、小便失禁等症狀。如果發汗治療,會出現胡言亂語;如果用瀉下藥,額頭會出汗,手腳冰冷。如果病人自己出汗,可以用白虎湯治療。三陽經同時生病,脈象浮大而且有力,主要在寸關部位,病人只想睡覺,閉上眼睛就會出汗。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出現喘息和胸悶的,不能用瀉下藥,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一定會腹瀉,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不腹瀉只是嘔吐的,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出現腹瀉的,可以用黃芩湯治療;如果嘔吐的,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一定會腹瀉,脈象與病症相符,表示病情順利;如果脈象與病症不符,表示病情惡化,這種互相剋制的狀況,稱為『負』。少陽脈如果不被陽明脈所剋制,表示病情順利。」
【細論】
李梴說:「有時候是先一個陽經生病,然後另一個陽經也跟著生病;有時候是兩個陽經同時生病,也有三個陽經同時生病。沒有相互傳變的,就稱為『合病』。自己腹瀉的,是指腹瀉且大便稀溏。三陽經同時生病,是寒邪太盛,導致體內氣機不調和。氣向下走就會腹瀉,氣向上逆就會嘔吐。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會腹瀉而且怕冷,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治療;如果怕熱,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出現腹瀉的,可以用黃芩湯治療,並可加入半夏和生薑。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腹瀉最嚴重,可以用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治療。有些情況適合用瀉下藥,比如本來是太陽經的病,因為發汗或用瀉下藥導致津液流失,胃部變得乾燥,轉為陽明經的病,這種情況稱為『太陽陽明』,可以用脾約丸來潤腸通便。本來是少陽經的病,因為發汗導致熱邪進入胃部,大便乾燥的,可以用大柴胡湯稍微瀉下。本來是陽明經的病,熱邪很盛,傳到胃部,這種情況稱為『正陽陽明』,是陽明經本身的問題,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從中間調理治療。因為太陽經氣較少,少陽經血較少,只有陽明經位於兩陽經的中間,氣血都較多,所以從中間治療陽明經,而不敢侵犯太陽經和少陽經。又說三陽合病,臉色污垢等症狀,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不適合用發汗或瀉下,也應該從中間調理。有些情況適合發汗,比如表症的頭痛、怕冷還沒消除,說明太陽經的病還沒完全過去,尤其適合發汗。像太陽陽明合病出現喘息和胸悶的,可以用麻黃湯;太陽少陽合病,可以用麻黃湯合小柴胡湯。一般來說,可以用九味羌活湯加石膏、知母、枳殼來治療。總之,病在經絡時適合發汗,病進入臟腑時適合用瀉下藥。」
柯琴說:「第一條,是陽明經的病,但略微兼有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病。雖然是三陽合病,但陽明經的症狀最多,所以應該單獨治療陽明經。沒有表證的,就不適合發汗;胃部沒有積滯,就不適合瀉下。這屬於陽明經的半表半里證。第一條,說明了病狀和治療方法。第二條,詳細描述了脈象,探究病情,研究病機。必須將這兩條合起來參照,才能了解合病的大概情況。第三條,三陽經都接受胸中的氣,而部位則屬於陽明經。如果喘息屬於太陽經,嘔吐屬於少陽經,所以出現胸悶和喘息的,說明還沒離開太陽經,即使有陽明經可以瀉下的症狀,也不能用瀉下藥;如果嘔吐嚴重,即使有陽明經可以攻伐的症狀,也不能用攻伐藥,是因為還沒離開少陽經。第四條,沒有說明兩經相合會出現什麼症狀,只是舉了腹瀉為例,說明病情偏向於陽明經。第五條,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都會出現腹瀉,所以腹瀉似乎是合病必然的症狀。現在不腹瀉反而嘔吐,又好像與少陽經合病,所以用葛根湯加入半夏,兼顧解決少陽經半表半里的邪氣,就不可以說是三陽合病了。第六條,兩陽經合病,陽氣盛而陰氣虛,陽氣向下陷於陰中,所以會腹瀉。太陽與陽明合病,是邪氣剛進入陽明經的內部;太陽與少陽合病,是邪氣剛進入少陽經的內部。第七條,兩陽經合病,一定會出現兩陽經的脈象,陽明脈大,少陽脈弦,這屬於順脈。如果脈大但不弦,表示少陽脈被陽明脈所剋制;如果脈弦但不洪大,表示陽明脈被少陽脈所剋制。這種互相剋制的狀況,都是不順利的表現。
鰲按:「合病」和「並病」,本來都兼有陽明經和少陽經,現在只列出太陽經,是按照疾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記載的。既然已經列出太陽經,就沒必要再重複寫在陽明經和少陽經中了,特別在這裡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