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15)
卷六 (15)
1. 協熱利
【綱】仲景曰。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必作協熱利。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目】張兼善曰。仲景言表症未除而誤下之,因致外熱未退,內復作利,故云協熱下利。此一熱字,乃言表熱也,非言內熱也。夫協者,協同之協,非挾藏之挾,即表裡俱病之謂。故治此者,止有桂枝人參湯一方,其又顯然可見。即如成無己曰:表邪傳裡,裡虛協熱則利,是亦以表邪為言也。
奈何後學不明,止因協熱二字,但見作利者,無論表裡虛實,即認為內熱,便云協熱下利。且近有不必誤下,而妄用芩連治表熱者,表症得寒,熱愈不退,力致下利,或脾素弱,逢寒即泄者,皆是此症。既見下利,蓋云協熱,其謬甚矣。獨不觀仲景桂枝人參湯,豈治內熱之劑乎。
寒熱倒施,殺人多矣。
柯琴曰。首條,論協熱之因。二條,明下利之治。桂枝人參湯,雙解表裡也。三條,利遂不止,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蓋微熱在表,大熱入里者,故與首條脈弱而協熱下利不同。
【綱】仲景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目】王肯堂曰。協熱利,熱病也。
白話文:
協熱利
[概述] 張仲景說,太陽病(感冒初期)兩三天無法入睡,只想坐起來,而且心下一定有阻塞感,脈象微弱,這是因為身體原本就有寒氣。如果反而用瀉藥,如果腹瀉停止,就會形成結胸(胸部阻塞);如果腹瀉不止,四天後又用瀉藥,就一定會產生協熱利。太陽病,外在症狀還沒解除,卻多次使用瀉藥,就會導致熱邪與腹瀉一起發生,腹瀉不止,心下痞硬(心下阻塞而感到堅硬),表裡(身體表層與內裡)都無法解決,要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太陽病,出現桂枝證(桂枝湯證),醫生反而用瀉藥,導致腹瀉不止,脈象急促,表示外在病邪還沒解除,如果還出現喘氣、出汗,要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來治療。
[詳述] 張兼善說,張仲景提到,表證(身體表層的病邪)還沒解除就誤用瀉藥,導致外面的熱邪無法消退,內裡又產生腹瀉,所以叫做協熱下利。這裡的「熱」指的是表熱,不是指內熱。「協」指的是協同,不是挾持,指的是表裡同時生病。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只有桂枝人參湯這一種方劑。這點非常明顯。正如成無己所說,表邪傳入內裡,導致內裡虛弱並與熱邪一同作用而產生腹瀉,也是指表邪。
可惜後來的醫生不明白,只因為「協熱」兩個字,看到腹瀉就認為是內熱,就說這是協熱下利,甚至有人不一定是誤用瀉藥,就胡亂用黃芩、黃連等藥物來治療表熱。表證遇到寒涼,熱邪更難消退,反而導致腹瀉,或者有些人脾胃本來就虛弱,遇到寒涼就腹瀉,這些都是這種情況。一看到腹瀉,就說是協熱,實在是太荒謬了。難道沒看到張仲景用桂枝人參湯,難道這是治療內熱的藥嗎?
寒熱顛倒使用,會害死很多人!
柯琴說,第一條說明協熱產生的原因,第二條說明腹瀉的治療方法,桂枝人參湯可以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第三條說腹瀉不止,所謂的「暴注下迫」(腹瀉來勢洶湧),都是屬於熱,這可能是表層有微熱,而熱邪深入內裡,所以和第一條的脈象微弱而協熱下利的情況不同。
[總結] 張仲景說,太陽病,用了瀉藥,如果脈象急促,但沒有結胸的情況,表示病邪快要解除了。如果脈象沉滑,就表示是協熱利。如果脈象浮滑,就一定會便血。
王肯堂說,協熱利是熱病。
2. 小便自利小便數
【綱】仲景曰。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症也。抵當湯。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目】成無己曰。小便自利,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有熱而利者,有寒而利者,六經俱有之症,難以概治,宜隨所犯而施藥可也。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火劫,汗後,發黃,欲衄,小便難,頭汗出,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作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若其人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朮湯。
【目】陶華曰。小便自利者,為津液滲漏,大便必硬,宜以藥微下之。其陽明自汗者,復發其汗,津液內竭,屎雖硬,尤不可攻,縱大便難,蜜煎導之。太陰當發黃,其小便利,則濕熱內泄,不能發黃,惟血症則腹急而如狂。腎與膀胱虛,不能約制水液,二者皆小便自利。若腎與膀胱虛而挾熱,
熱則水道澀,小便不快,故澀淋而數起也。若自汗而小便數,雖有表症,不可用桂枝,以其亡走津液也。若誤服之,以甘草乾薑湯為治可也。若太陽病,小便自利,以飲水多,心下悸,茯苓桂枝甘草湯。脈浮自汗,小便數,胃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目】柯琴曰。小便數者,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太陽陽明二經既虛,致受於客熱,熱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也。診其趺陽脈數,胃中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硬,小便即數也。
鰲按。小便數,或在表,或在裡,惟三陽有之,三陰則無此症也。
白話文:
小便自利小便數
【綱】 仲景說,太陽病過了六七天,表證還在,脈象微弱且沉,但沒有出現胸部結塊,這個人反而開始發狂,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小腹應該會硬,如果小便順暢沒有阻礙,那麼下血就會好轉。這種情況要用抵當湯治療。如果是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實,小腹硬,小便卻順暢,這個人像發狂一樣,這是血證,要用抵當湯。傷寒有熱,小腹脹滿,應該是小便不通暢,現在反而順暢,這代表體內有瘀血,應該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不能用其他藥,適合用抵當丸。
【目】 成無己說,小便順暢,有的是因為表證,有的是因為裡證,有的是因為熱邪導致,有的是因為寒邪導致。六經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很難用一種方法來治療,應該根據具體病因來用藥。
【綱】 仲景說,太陽中風,用火燒灼來治療,之後出汗,導致身體發黃,想要流鼻血,小便困難,頭部出汗,肚子脹滿,呼吸微弱,口乾咽喉疼痛,或者大便不通,時間長了就會說胡話,嚴重時會出現呃逆,手在空中亂抓,摸索床鋪。如果小便順暢,就可以治療。
傷寒過了八九天,風濕之邪互相搏擊,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轉動身體,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要用桂枝附子湯。如果這個人小便順暢,就要去掉桂枝,用加白朮的湯藥。
【目】 陶華說,小便順暢,是因為津液外洩,大便一定會乾燥。應該用藥物稍微瀉下。如果是陽明病,自己出汗,又再次發汗,導致津液內耗,大便即使乾燥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即使大便困難,也只能用蜜煎來導引。太陰病應該出現身體發黃,如果小便順暢,那麼濕熱之邪就會向外排泄,就不能發黃。只有血症才會導致腹部急迫且像發狂。腎和膀胱虛弱,不能控制水液,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小便順暢。如果腎和膀胱虛弱且夾帶熱邪,
那麼熱邪會使水道不通暢,小便不爽快,所以小便次數多而且排尿澀滯。如果自己出汗而且小便次數多,即使有表證,也不能用桂枝湯,因為桂枝會使津液外洩。如果誤用,可以用甘草乾薑湯來治療。如果是太陽病,小便順暢,因為喝水太多,心下悸動,要用茯苓桂枝甘草湯。脈浮而自汗,小便次數多,胃不和,說胡話,可以稍微給予調胃承氣湯。
【綱】 仲景說,傷寒脈象浮,自己出汗,小便次數多,心中煩躁微微怕冷,腿腳抽筋,反而用桂枝湯,想要解除表證,這是錯誤的。這樣做會導致手腳冰涼,煩躁嘔吐,要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如果手腳冰涼好轉,手腳溫暖,再用芍藥甘草湯,腿腳就能伸直。如果胃氣不和,說胡話,要稍微給予調胃承氣湯。
【目】 柯琴說,小便次數多,是腎和膀胱都虛弱,且有外來的熱邪侵入導致。太陽和陽明二經虛弱,導致外來的熱邪入侵。熱邪不能控制水液,所以小便次數增多。小便時感覺熱,水液運行不暢,所以小便不爽快,次數也多。如果診斷趺陽脈(足背動脈)跳動快速,代表胃中有熱,就會容易消化食物而多飲水,大便一定乾燥,小便也會次數多。
【鰲按】 小便次數多,有的是因為表證,有的是因為裡證,只有三陽經會出現這種情況,三陰經不會有這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