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四·少陰經症 (3)
卷十四·少陰經症 (3)
1. 咽痛咽乾口燥(附不能言)
【綱】仲景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成無己曰。傷寒傳經五六日。邪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為邪漸深也。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邪未深入之時。便作口燥咽乾者。是邪熱已甚。腎水乾也。急與大承氣。以全腎也。正經自病。其邪深入。宜急下之。若燥則死。腎水乾燥之故也。
張元素曰。承氣湯。陽明當下之症宜用。少陰亦用。何也。蓋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四旁有病。皆能傳入胃。胃土燥則腎水乾。以二三日則口燥咽乾。是熱之深。傳之遠也。故曰。急下之以全腎水。夫土實則水清。謂水穀不相混。故自利清水。而口乾燥。此胃土實熱致然也。
下利色青。青者肝也。乃肝邪傳腎。緣腎之經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由是而心下痛。故急下以去實熱。逐腎邪。其六七日腹脹不大便。以入腑之邪壅甚。胃土勝。則腎涸。故急下以逐胃熱。滋腎水。蓋陽明與少陰。皆有急下之條。然而症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是以皆用大承氣也。
王肯堂曰。按舌乾輕。咽乾重者。蓋咽舌雖皆通於少陰之絡。而舌又為心之苗也。傷寒喜陽而惡陰。故舌乾輕。
喻昌曰。熱邪傳入少陰。逼迫津水。注為自利。質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可見陽邪暴虐之極。反與陰邪無異。但陽邪傳自上焦。其人心下必痛。口必乾燥。設系陰邪。必心下滿而不痛。口中和而不燥。必無此枯槁之象。故宜急下以救其陰也。
白話文:
咽痛咽乾口燥(附不能言)
[總論] 張仲景說,少陰病,發病二三天,出現口乾咽乾的,要趕快用瀉藥攻下,適合用大承氣湯。少陰病,出現腹瀉,拉出來的像清水一樣,顏色純青,而且心下一定會疼痛,加上口乾的,也要趕快用瀉藥攻下,適合用大承氣湯。
[細目] 成無己說,傷寒病傳經五六天,邪氣傳到少陰,就會出現口乾舌燥而且口渴,這是邪氣逐漸深入的表現。現在少陰病才發病二三天,邪氣還沒有深入的時候,就出現口乾咽乾,說明邪熱已經很嚴重,腎水已經乾涸了。要趕快用大承氣湯,來保全腎水。正經的病,邪氣深入了,要趕快攻下,如果過於乾燥就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腎水已經枯竭的緣故。
張元素說,承氣湯本來是陽明病應該使用的,現在少陰病也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胃是水穀之海,負責滋養身體各處,身體各處有病,都可能傳入胃。胃土燥熱,就會導致腎水乾涸。發病二三天就出現口乾咽乾,說明熱邪已經深入,傳播得很遠了。所以說,要趕快用瀉藥攻下,來保全腎水。而且土壤豐實,水才能清澈,也就是說,水穀不相混濁,所以才會拉出清水,而口卻乾燥。這是胃土裡有實熱導致的。
拉出來的糞便顏色是青色的,青色對應肝臟,是肝邪傳到腎臟。因為腎的經脈,從肺出來,聯絡心臟,進入胸腔,所以心下會疼痛。所以要趕快用瀉藥來去除實熱,驅逐腎邪。如果發病六七天,出現腹脹、大便不通,這是因為進入腑的邪氣壅塞得太嚴重,胃土過於強盛,導致腎水乾涸。所以要趕快用瀉藥來驅逐胃熱,滋養腎水。陽明病和少陰病都有應該趕快用瀉藥的條文,雖然症狀不同,但邪氣入腑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都使用大承氣湯。
王肯堂說,舌頭乾燥比較輕微,咽喉乾燥比較嚴重,這是因為咽喉和舌頭雖然都與少陰的經絡相通,但舌頭又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傷寒喜歡陽,而厭惡陰,所以舌頭乾燥比較輕微。
喻昌說,熱邪傳入少陰,逼迫津液下注,導致腹瀉,拉出來的像清水一樣,沒有雜質,顏色是青色的,沒有黃色或紅色摻雜,可見陽邪的暴虐已經到了極點,反而和陰邪很像。但是陽邪從上焦傳下來,病人心下一定會疼痛,口一定乾燥。如果是陰邪,一定會心下脹滿而不痛,口中平和而不乾燥,絕對不會有這種枯槁的現象。所以應該趕快用瀉藥來救陰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