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四·少陰經症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少陰經症 (2)

1. 咽痛咽乾口燥(附不能言)

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陰傳經熱耶。上下充滿之症。立法以滋陰散熱為義。蓋少陰之邪。上衝為咽痛。為心煩。熱之性升也。為便血。為便膿。陰之性降也。又有上下充周。熱邪瀰漫者。如下利。猶之陰之降也。咽痛胸滿心煩。猶之熱之升也。無非邪在少陰。既內耗其真。復交亂三焦使之然也。

法用豬膚。豬亥水。腎蓄也。其膚主太陽。能入腎滋陰。兼透表散邪之用。佐蜜甘寒。上炎之焰熄。白粉淡滲。下利之路分。一劑而三善備焉。蓋腎臟原無散法。散藥又必用辛溫。今熱邪在內。非散不可。辛溫又不可。因另出此法。以甘寒之味。佐原屬腎經之物。帶太陽表性者。

入其中以導之出。膚乃肉外皮中之薄脂。浮而外發之性也。亦如石膏以辛涼為發散之義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目】蘇頌曰。咽痛而無下利心煩胸滿等症。但甘以緩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熱微。故用輕劑。

魏荔彤曰。少陰之邪。惟其緣木而升。所以於其傳也。必傳厥陰。亦升降之理也。太陰降而少陰。少陰升而厥陰。三陰中之升降也。比之三陽之表裡亦然。蓋氣之行也。無論病氣與正氣。皆以往復屈伸為義也。

鰲按。下條之症。比上條較重。故非甘草桔梗。甘緩辛開。輕清之物可治。必用半夏之苦。開而兼泄。桂枝之辛。升散其熱。甘草之緩。緩其炎焰。其義如此。喻氏謂半夏滌飲。桂枝散邪。猶非的義。蓋本方用桂枝半夏。並非發汗解肌之謂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目】吳綬曰。少陰脈疾。可下。脈沉。附子湯加知、柏、五味子、麥冬、花粉。若虛熱。病後煩熱不解者。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花粉。凡汗吐下後。口燥咽乾。此津液衰少。腎水不升。虛火上炎也。生津益氣湯。脈沉微。足冷舌燥。難治。其少陰有急下以救腎水之例。若虛人水竭火燥不可下者。

以補中益氣湯。倍人參。加麥冬、五味、花粉、知、柏。以滋水也。

趙嗣真曰。活人謂脾臟有熱。則津液枯少。故口燥咽乾。然非獨脾臟有熱。脾主太陰。太陰腹滿而咽乾。此可言脾熱。特一症耳。余皆非也。如白虎加人參湯。口舌乾燥者。表裡俱熱也。口苦咽乾者。少陽經熱。或陽明中風也。口燥咽乾。急下之。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

口乾燥者。少陰經熱也。咽乾煩躁吐逆者。誤汗。津液少。而欲作陽明內熱者也。如上數症。豈亦脾臟有熱哉。

鰲按。傷者。痛久而傷也。火灼則瘡生。邪熱壅於胸膈之上。故不能語言。聲出於喉。咽病則喉亦病。肺金為邪火所制。故聲不出。其症較重於咽中痛。皆治之遲誤也。半夏開散。雞子清涼潤。故必治以本湯。甘草湯、桔梗湯、半夏散及湯、苦酒湯數方。皆為少陰熱邪在經。上衝為咽痛而立之法也。

白話文:

魏荔彤說,這難道是少陰經熱邪傳變的表現嗎?這是上下都充滿熱邪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以滋養陰液、疏散熱邪為原則。因為少陰經的邪氣,向上衝擊就會導致咽喉疼痛、心煩意亂,這是熱邪的向上特性;向下走就會導致便血或大便帶膿,這是陰液的向下特性。還有的情況是上下都充滿熱邪、熱邪瀰漫全身,比如出現腹瀉,這也是陰液的向下;咽喉疼痛、胸悶、心煩意亂,則是熱邪的向上。這些都表示邪氣在少陰經,既損耗體內的精華,又擾亂三焦的功能,才會這樣。

治療上,使用豬膚。豬屬水,在五行中屬於亥水,對應腎臟,腎臟是水液儲藏的地方。豬膚,對應太陽經,能夠入腎滋養陰液,同時有透發肌表、疏散邪氣的作用。再搭配甘甜寒涼的蜂蜜,可以熄滅向上燃燒的熱焰;配合淡滲的白粉,可以疏導向下腹瀉的道路。一劑藥就可以兼顧多種功效。因為腎臟原本沒有發散的方法,發散的藥物又必須使用辛溫的藥,現在熱邪在內,又非散不可,辛溫的藥又不能用,所以另想出這個方法,用甘寒的藥物,搭配原本就屬於腎經的物質,再利用它具有太陽經的表性,把熱邪引導出去。豬膚是肌肉外皮內層的薄脂肪,具有浮而向外發散的特性,就像石膏用辛涼的性質來發散熱邪一樣。

【要點】張仲景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就出現咽喉疼痛的,可以用甘草湯;如果沒好轉,可以用桔梗湯。少陰病,咽喉中疼痛,可以用半夏散或半夏湯來治療。

【重點】蘇頌說,咽喉疼痛,如果沒有腹瀉、心煩、胸悶等症狀,只需要用甘味的藥來緩和就可以;如果沒好轉,配上桔梗,用辛味的藥來疏散。這是因為熱邪輕微,所以用輕劑量的藥物。

魏荔彤說,少陰經的邪氣,因為它循著肝木而向上升發,所以它的傳變,一定會傳到厥陰經,這也是升降的道理。太陰經主下降,所以傳給少陰經;少陰經主上升,所以傳給厥陰經。這就是三陰經的升降規律。這和三陽經的表裡關係也是一樣的。因為氣的運行,無論是病氣還是正氣,都是以來回屈伸為規律的。

我認為,下面要說的症狀,比上面說的症狀更嚴重,所以不能用甘草、桔梗這種甘味緩和、辛味開散、輕清的藥物來治療,必須用半夏的苦味來開通並兼具宣洩,用桂枝的辛味來升發疏散熱邪,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熱邪的燃燒。道理就是這樣。喻昌說半夏滌痰飲,桂枝散邪,還是沒有說中要點。因為本方使用桂枝、半夏,並不是要發汗解表。

【要點】張仲景說,少陰病,咽喉中受傷生瘡,不能說話,發不出聲音的,可以用苦酒湯來治療。

【重點】吳綬說,少陰脈象有疾,可以瀉下;脈象沉,可以用附子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麥冬、花粉。如果是虛熱,病後煩熱不退的,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去掉半夏,加上花粉。凡是經過發汗、嘔吐、瀉下之後,出現口乾咽燥,這是因為津液虧少,腎水不能向上升發,導致虛火上炎。可以用生津益氣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沉微、手腳冰涼、舌頭乾燥,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了。少陰病有急需瀉下以保腎水的例子,如果虛弱的人水液枯竭、火氣燥烈,就不能瀉下。

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參的用量,加上麥冬、五味子、花粉、知母、黃柏,來滋養陰液。

趙嗣真說,活人書裡認為脾臟有熱,就會導致津液枯竭,所以口乾咽燥。但並不僅僅是脾臟有熱才會這樣,脾臟對應太陰經,如果太陰經腹脹,出現咽喉乾燥,這可以說是因為脾熱,但這只是一種情況。其餘的並非如此。比如白虎加人參湯,適用於口舌乾燥的情況,這是表裡都有熱邪。口苦咽乾,是少陽經有熱,或是陽明經中風。口燥咽乾,要趕緊瀉下,如果拉出清水,顏色是純青色,心下疼痛,這是因為少陰經有熱。如果咽喉乾燥、煩躁、嘔吐,這是因為誤用發汗,導致津液減少,而要轉為陽明內熱的表現。像上面這些症狀,難道也是因為脾臟有熱嗎?

我認為,這裡的「傷」指的是疼痛持續很久而導致的損傷。火熱灼燒就會生瘡,邪熱堵塞在胸膈上方,所以不能說話。聲音是從喉嚨發出的,咽喉有病,喉嚨也會有病。肺屬金,被邪火所克制,所以發不出聲音。這種情況比咽喉中疼痛更嚴重,都是因為治療延誤了。半夏有開散的作用,雞子清具有清涼滋潤的作用,所以必須用苦酒湯來治療。甘草湯、桔梗湯、半夏散及湯、苦酒湯這幾個方子,都是針對少陰經有熱邪,向上衝擊導致咽喉疼痛而設立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