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四·少陰經症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少陰經症 (1)

1. 漱水不咽

【綱】仲景曰。少陰脈沉細。手足冷。或時煩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

【目】吳綬曰。本條之外。又有下利。厥逆無脈。乾嘔煩渴。欲漱水不欲咽者。白通加豬膽汁人尿主之。又有厥陰蛔厥。體寒煩躁吐蛔。口燥舌乾。但欲涼水浸舌及唇。時不可離者。理中湯加烏梅。大抵陰症發躁煩渴不能飲水。或有勉強飲下。良久復吐。或飲水而嘔。或噦逆者。

皆內寒也。蓋無根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作燥渴。則不能飲。或有能飲不吐。復欲飲者。熱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少陰脈象沉細,手腳冰冷,有時會煩躁,口渴,想漱口卻不想吞下水,這種情況適合用四逆湯來治療。

吳綬說,除了上述情況,如果還有腹瀉、四肢冰冷到逆冷的程度、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噁心乾嘔、煩躁口渴,想漱口卻不想吞下水,這種情況適合用白通加豬膽汁人尿來治療。另外,還有厥陰蛔蟲病引起的厥逆,身體寒冷煩躁會吐蛔蟲,口乾舌燥,只想用涼水浸潤舌頭和嘴唇,而且必須時常這樣做才舒服,這種情況適合用理中湯加烏梅來治療。

大致來說,陰證引起的煩躁口渴,通常都不能喝水,或者勉強喝下後,過一會兒又吐出來,或者喝水就吐,或者打嗝逆氣,這些都屬於體內寒氣太盛的表現。這是因為體內無根的虛火,遊走在咽喉之間,假裝成燥熱口渴,所以無法正常喝水。如果能喝下水而且不吐,還想繼續喝,那就是屬於熱證了。

2. 咽痛咽乾口燥(附不能言)

【綱】仲景曰。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目】朱肱曰。脈沉遲。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陰症也。病源云。此為下部脈都不至。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毒氣上衝。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也。傷寒脈陰陽俱緊。如本條云云。此候汗下熏熨俱不可。汗出者。藁本粉傳之。咽喉痛者。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通脈四逆去芍加桔梗湯、麻黃升麻湯。

選用。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利。始用半夏桂枝湯。次四逆散。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戴原禮曰。亦有初得病。頭痛發熱。無陽毒少陰諸症。而咽自痛者。此因感冒後。頓用厚衣被堆壅。或用蠻法。服薑湯熱酒即臥。遂成上壅。或先有壅熱。欲取涼快。致為外邪所襲。既有風寒。又有熱壅。宜參蘇飲。倍桔梗。加木香五分。或消風百解散。或五積散、敗毒散各半帖。名交加散。

閔芝慶曰。此寒邪在少陰本臟而非經病也。當咽痛而又吐利。利為少陰本症。吐而咽痛。則孤陽欲飛脫於上矣。急救欲亡之陽。真武四逆附子等湯。可選用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目】王肯堂曰。太陽陽明咽痛各一症。悉屬熱也。太陽治以半夏散。陽明治以四逆散加桔梗。少陰咽痛有六症。熱症四。寒症二。熱者治以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寒者治以桂枝幹薑湯、真武湯、四逆湯。厥陰咽痛一症。亦熱也。治以桔梗湯。咽痛皆屬熱。

何獨少陰二症寒耶。其一以汗多亡陽。故用乾薑、附子以復陽溫經。其一以陰盛格陽。故用通脈四逆以散陰通陽。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

【目】王肯堂曰。此宜麻黃升麻湯。

柯琴曰。此為下厥上絕。陰陽離決之候。故咽痛不利。為水穀之道絕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目】張元素曰。或云。六經皆不言咽痛。惟少陰有咽痛咽傷。何也。夫少陰咽痛。乃經絡所繫。蓋少陰脈循喉嚨。系舌本。故有咽傷痛之患。內經曰。少陰所生病者。咽腫上氣。干嗌及痛。此經脈所繫。邪氣循行而致然也。

方中行曰。豬膚。本草不載。但豬屬亥。宜入少陰。膚乃外皮。宜能解外。其性則涼。固能退熱。邪散而熱退。煩滿可除也。白蜜潤燥以利咽。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勝水。利可止也。意者義取於此乎。

白話文:

咽痛咽乾口燥(附帶無法言語)

[概論] 張仲景說:病人脈象陰陽兩方面都呈現緊張狀態,反而還出汗,這是陽氣虛脫的現象,屬於少陰病。這種情況依法應該會有咽喉疼痛,而且會伴隨嘔吐和腹瀉。

[細目] 朱肱說:脈象沉而遲緩,手腳冰冷,或者有嘔吐腹瀉並且咽喉疼痛,這是少陰病的症狀。《病源》這本書說,這是因為下部的脈象都摸不到,陰陽氣機阻隔不通,邪氣侵入足少陰經脈,毒氣往上衝,所以咽喉不舒服,或者疼痛並且產生瘡瘍。傷寒病脈象陰陽兩方面都呈現緊張狀態,就像本條所說的那樣。這種情況,發汗、瀉下、熱敷等方法都不可以使用。如果已經出汗,可以用藁本粉塗抹。如果咽喉疼痛,可以用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通脈四逆湯去掉芍藥加入桔梗,或者麻黃升麻湯等來選用。另外,還有一種潛伏的病邪,是因為在不應該寒冷的時候突然受寒,邪氣潛伏在少陰經,剛開始不覺得生病,過了一個月才發病。脈象微弱,這種情況開始的時候會有像傷寒一樣的咽喉疼痛,但並不是喉痹,接著一定會腹瀉。開始可以用半夏桂枝湯,接著用四逆散,這種病只要一兩天就會痊癒。古人把這種病稱為腎傷寒。

戴原禮說:也有剛得病時,出現頭痛發熱,沒有陽毒和少陰病的其他症狀,但咽喉自己就疼痛的,這是因為感冒之後,突然用厚衣服和被子把自己裹得太嚴實,或者用了民間的偏方,喝薑湯熱酒就睡覺,導致熱氣壅塞在上焦;或者原本就有壅塞的熱氣,想著要涼快一下,反而被外邪侵襲。這種情況既有風寒,又有熱氣壅塞,應該用參蘇飲,加倍桔梗,再加木香五分;或者消風百解散;或者五積散、敗毒散各一半合用,稱為交加散。

閔芝慶說:這是寒邪在少陰臟腑本身,而不是經脈的病變。應該有咽喉疼痛並且伴隨嘔吐腹瀉,腹瀉是少陰病的本症,如果嘔吐又咽喉疼痛,那就是陽氣要往上脫離了。要趕快救助即將亡失的陽氣,可以使用真武湯、四逆湯、附子等湯劑來選擇使用。

[概論] 張仲景說:少陰病,腹瀉大便清稀,身體內部寒冷,外部發熱,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快要消失,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臉色發紅,或者腹痛,或者乾嘔,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瀉停止,脈象摸不到的,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細目] 王肯堂說:太陽病和陽明病的咽喉疼痛各是一種情況,都屬於熱症。太陽病用半夏散來治療,陽明病用四逆散加桔梗來治療。少陰病的咽喉疼痛有六種情況,熱症有四種,寒症有兩種。熱症用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來治療,寒症用桂枝乾薑湯、真武湯、四逆湯來治療。厥陰病的咽喉疼痛是一種情況,也屬於熱症,用桔梗湯來治療。咽喉疼痛通常都屬於熱症,

為什麼只有少陰病有兩種情況是寒症呢?其中一種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虛脫,所以用乾薑、附子來恢復陽氣、溫暖經脈;另一種是因為陰氣太盛阻礙了陽氣,所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散陰、通陽。

[概論] 張仲景說:傷寒病六七天,大瀉之後,寸脈沉而遲緩,手腳冰冷,下部脈象摸不到,咽喉不舒服,吐出膿血,腹瀉不止的,是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

[細目] 王肯堂說:這種情況適合用麻黃升麻湯來治療。

柯琴說:這是下部氣機閉塞、上部氣機斷絕,陰陽分離的徵兆,所以咽喉疼痛不舒服,是因為水穀通道被阻絕了。

[概論] 張仲景說:少陰病,腹瀉並且咽喉疼痛,胸悶心煩的,可以用豬膚湯來治療。

[細目] 張元素說:有人說,六經都沒有提到咽喉疼痛,只有少陰病有咽喉疼痛和損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少陰經脈的循行與喉嚨相關,並且連接著舌根,所以有咽喉損傷疼痛的毛病。《內經》說,少陰經所產生的疾病有咽喉腫脹、氣逆上衝、咽喉乾燥及疼痛,這是因為經脈的連繫,邪氣沿著經脈運行而導致的。

方中行說:豬膚,本草藥典沒有記載,但是豬屬於亥,適合進入少陰經;皮膚是外層,可以解除外部的邪氣,它的性質是涼性的,所以可以退熱。邪氣消散,熱自然退去,心煩胸悶就可以解除。白蜜可以潤燥,有利於咽喉,疼痛就可以痊癒。白粉可以健脾,可以制水,腹瀉就可以停止。我的理解,這個方子的意義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