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四 (1)
卷四 (1)
1. 煩躁
【綱】仲景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柯琴曰。少陽脈下胸中。故胸煩。是病在表之裡也。少陰經出絡心。故心煩。是病在裡之裡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少陰病。脈沉微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目】喻昌曰。自煩欲去衣被。真陽擾亂不寧。然尚未至於亡。故用溫法可治也。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陽已去矣。陽去故不煩。尚可施回陽之法。若加躁擾。則陽已離陰。陰孤求侶不得。所謂陰躁者也。
上吐下利。因致煩躁。則陰陽擾亂。而竭絕可膚。更加四逆。是中州之土先敗。上下交徵。中氣立斷。使早用溫中之法。寧至此乎。
魏荔彤曰。脈微沉細。但欲臥。此少陰本病。然應無汗而汗出。陽將亡於外矣。雖未躁而煩。陽已動而欲離其舍矣。自欲吐而無可吐。寒邪上逆陽脈而沖矣。至六七日之久不為治。加以自利。則正陽益虛竭。陰寒愈凝固。迨至煩而且躁。則下利煩躁之死症見。但欲寐者。反不得臥寐。陰擾陽亂。樞紐已脫。亦必死之候也。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目】鰲按。此二條。皆回陽之法。厥陰者。肝脈。灸。灸其俞。所以使陽回也。未經汗下而煩躁。為陽盛。汗下後而煩躁。為陽虛。用姜附以回陽。用參苓以滋陰。則煩躁止而外熱除。柯氏所謂陰陽雙補法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少陰病下利。固宜用白通湯升陽溫中之法矣。若不早治。至於既吐且利。手足厥冷。寒邪之侵凌。微陽之擾亂。已見端矣。甚則陽為陰侮而煩生。陰欲凌陽而躁作。內實真寒。外現假熱。此陰躁之死症欲成矣。非急急助火之源。何以消嚴寒之勢乎。四逆湯。
蘇脈之沉也。附子湯用芍藥。引陽入陰。術苓兼治脾土。以勝腎邪。白通湯升陽止利。吳茱萸湯兼溫厥陰。各溫法之不同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目】朱肱曰。傷寒陰盛格陽者。身涼。脈沉細疾。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霹靂散。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藥通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並主之。
白話文:
煩躁
【總論】 張仲景說:少陰病,想吐又吐不出來,心中煩悶,只想睡覺,過了五六天,開始腹瀉又口渴,這是屬於少陰病的表現。因為身體虛弱,所以想喝水來自我救治。如果小便顏色清白,那就是少陰病的各種症狀都出現了。小便清白,是因為下焦虛寒,無法控制水分,所以小便才會是白色。
柯琴認為:少陽經脈在胸部下方,所以胸部感到煩悶,這是病在表層的深處。少陰經脈連繫著心臟,所以心裡感到煩悶,這是病在內部的深處。
張仲景說:少陰病,會怕冷而身體蜷縮,有時會感到煩躁,想把衣服被子掀開,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 少陰病,手腳冰冷,怕冷而身體蜷縮,脈搏摸不到,不覺得煩悶但卻躁動不安,這就會死亡。 少陰病,又吐又拉,煩躁不安,手腳冰冷,這也會死亡。少陰病,脈象微弱細小,只想睡覺,流汗但不煩悶,自己想吐,到了五六天,開始腹瀉,又感到煩躁,無法入睡,這種情況也會死亡。
喻昌說:自己覺得煩悶而想脫掉衣服被子,這是體內陽氣紊亂不寧,但還沒有到死亡的程度,所以可以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手腳冰冷,怕冷而身體蜷縮,脈搏摸不到,這表示陽氣已經離開身體,陽氣離開了所以反而不煩悶,這時還可以採用回陽的方法來挽救。如果再加上躁動不安,那就表示陽氣已經脫離陰氣,陰氣孤單無伴,所以才會躁動,這就是所謂的陰躁。 又吐又拉,導致煩躁,這是體內陰陽氣機紊亂,快要衰竭的表現,再加上手腳冰冷,是脾胃的運化功能先敗壞,上下功能失調,中焦之氣立即斷絕。如果早點用溫補中焦的方法,怎麼會到這種地步呢?
魏荔彤說:脈象微弱沉細,只想睡覺,這是少陰病的本來症狀。但不應該流汗卻流汗,這是陽氣將要耗盡的表現。雖然還沒煩躁,但陽氣已經開始要離開身體了。自己想吐卻吐不出來,這是寒邪向上逆行,衝擊陽氣經脈。如果到了五六天甚至更久都沒有治療,再加上腹瀉,正陽之氣更加虛弱,陰寒之氣更加凝結。等到出現煩躁不安,那就是腹瀉煩躁的死亡徵兆。只想睡覺卻反而無法入睡,這是陰陽氣機紊亂,樞紐已經脫離,也是必死的徵兆。
【總論】 張仲景說:傷寒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用艾灸來治療厥陰經脈,如果手腳冰冷沒有恢復,就會死亡。發汗或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病情仍然沒有解除,而且出現煩躁,可以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
鰲按:這兩條都是關於回陽的方法。厥陰是肝經的脈,用艾灸來治療,是要讓陽氣恢復。還沒有發汗或瀉下就煩躁,表示是陽氣過盛。發汗或瀉下後才煩躁,表示是陽氣虛弱。用生薑和附子來回陽,用人參和茯苓來滋陰,這樣煩躁就會停止,體熱也會消除,這就是柯琴所說的陰陽雙補法。
張仲景說:少陰病,又吐又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到快要死掉的程度,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
劉完素說:少陰病腹瀉,本來就應該用白通湯來提升陽氣、溫補中焦。如果不早點治療,等到既吐又拉,手腳冰冷,這是寒邪侵入,微弱的陽氣已經受到擾亂的跡象。嚴重的話,陽氣會被陰氣欺凌而產生煩悶,陰氣會想凌駕陽氣而產生躁動,內裡是真寒,外表是假熱,這就是陰躁的死亡徵兆。這時必須趕快幫助火的來源,才能消除嚴寒的攻勢,要用四逆湯。 之所以用芍藥,是因為要引導陽氣進入陰氣之中。用白朮和茯苓兼顧脾土,來勝過腎臟的邪氣。白通湯用來提升陽氣、停止腹瀉。吳茱萸湯兼顧溫補厥陰。這些都是溫補方法的不同之處。
張仲景說:少陰病,腹瀉,脈象微弱,可以用白通湯治療。如果腹瀉不止,手腳冰冷,沒有脈搏,想吐又吐不出來而感到煩躁,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來治療。服藥後,如果脈搏突然明顯出現,就會死亡,如果脈搏稍有恢復,就能活下來。
朱肱說:傷寒陰氣過盛,陽氣被隔絕,身體會感到寒冷,脈象沉細而快,會煩躁卻不想喝水。如果想喝水,就不是這種情況。不想喝水,應該用霹靂散。很快躁動就會停止,能夠睡覺,流汗就會痊癒。這種藥能疏散寒氣,然後熱氣上升,流汗就會好轉。火焰散和丹砂丸也可以用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