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5)
卷六 (5)
1. 自汗
【目】李梴曰。營行脈中。在血脈。其病深。衛行脈外。在皮膚。其病淺。營血。陰也。主閉藏。故寒喜傷營而無汗。衛氣。陽也。主開泄。故風喜傷衛而有汗。然豈獨太陽為營衛之會。而有風寒之別乎。陽明善飢為傷風。不食為傷寒。少陽耳聾胸滿而煩為傷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
三陰傷風。俱四肢煩疼耳。太陽為之先者。傷寒因腎水虧損。至春木無生意。故發為溫病。至夏絕生化之原。故發為熱病。所以太陽少陰二經受病。最多最先也。
柯琴曰。臟無他病。知病只在形軀。發熱有時。則汗出亦有時。不若外感者。發熱汗出不休也。內經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時熱汗出耳。發熱汗即出。其營氣不足。因陽邪下陷。陰不勝陽。故汗自出。無熱而常自汗。其營氣本足。因衛氣不固。不能衛外。故汗自出。不和。
見衛強。不諧。見營弱。弱則不能合。強則不能密。皆令自汗。但以有熱無熱別之。(惡法)
以時出常出辨之。總以桂枝湯啜熱粥汗之。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目】鰲按。剛者。實也。柔者。疏也。無汗則皮毛閉而實。汗出則腠理泄而疏。
白話文:
李梴說,營氣在脈絡中運行,屬於血液的範疇,所以病位比較深;衛氣在脈絡外運行,屬於皮膚的範疇,所以病位比較淺。營血是陰性的,主要功能是閉藏,因此寒邪容易傷害營血,導致無汗;衛氣是陽性的,主要功能是開泄,因此風邪容易傷害衛氣,導致出汗。難道只有太陽經是營衛之氣交會的地方,才會有風寒的區別嗎?陽明經的症狀是容易飢餓代表是傷於風邪,不思飲食代表是傷於寒邪;少陽經的症狀是耳聾、胸悶、煩躁代表是傷於風邪,口苦、咽乾、眼睛昏花代表是傷於寒邪。
三陰經如果受到風邪侵襲,都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的症狀。太陽經之所以容易先發病,是因為寒邪會導致腎水虧損,到了春天,木氣沒有生發之機,所以會發展成溫病;到了夏天,會耗竭生化之源,所以會發展成熱病。因此,太陽經和少陰經這兩條經脈最容易生病,而且最先發病。
柯琴說,如果臟腑沒有其他疾病,可以判斷疾病只在身體表面。如果發熱有規律,那麼出汗也有規律,不像外感那樣,發熱出汗持續不斷。《內經》說,陰虛的人,陽氣會來湊合,所以會出現時常發熱出汗的情況。發熱時就出汗,是因為營氣不足,導致陽邪下陷,陰氣無法勝過陽氣,所以會自己出汗。如果沒有發熱卻常常自己出汗,是因為營氣本身充足,但衛氣不固,無法保衛體表,所以會自己出汗,表示營衛之氣不協調。
如果看到衛氣強盛,表示不協調;如果看到營氣虛弱,表示營氣不能與衛氣配合,衛氣強則不能密閉,這些都會導致自汗。但可以根據有沒有發熱來區分,是哪一種情況。(這是要避免的方法)
可以根據出汗是否有規律來區分。總之,可以用桂枝湯熱服,喝熱粥來發汗。
仲景說,太陽病,發熱但沒有汗,反而怕冷,這叫做「剛痙」;太陽病,發熱且出汗,不怕冷,這叫做「柔痙」。
我認為,「剛」是代表實在,「柔」是代表疏鬆。沒有汗表示皮膚毛孔閉塞而實在,出汗則表示皮膚腠理洩露而疏鬆。
2. 盜汗
【綱】仲景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目】劉完素曰。若邪氣一切在表,於衛則汗自出。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於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即止矣。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脈浮大,在關上,但欲睡眠,合目則汗。
【目】劉完素曰。合目則汗,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明矣。且自汗有虛有實,其盜汗之症,非若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
韓祗和曰。陽入於陰,故但欲睡眠。衛氣行陰,故合目則臥。熱淫於內,故臥則汗出。
陶華曰。無汗者,寒邪中經,腠理閉密,津液內滲而無汗也。若風濕暑干之,皆令汗出,惟寒邪獨不汗出,則當汗之。若與麻黃湯三劑而不汗者,此必不可療也。自汗者,衛氣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衛為邪所幹,不能衛護於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有表裡虛實之分。若自汗出而惡風寒,為表未解,當解肌,冬用桂枝湯,余月沖和湯加減。汗後惡風寒,痛為表虛,黃耆建中湯。若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解里未和,下之。設或汗出發潤,如油如珠,凝而不流,皆不可治。盜汗者,睡中則汗出,覺則不出。雜病責於陽虛,傷寒責在半表半裡,故知膽有熱也。
白話文:
【盜汗】
張仲景說,稍微有點盜汗,反而怕冷的,這是表證還沒解除。
劉完素說,如果邪氣全部在表,衛氣運行時就會出汗,現在這種情況是邪氣侵入體內,但又還沒完全到裡面的階段,當睡覺時,衛氣會往身體內部運行,外面的陽氣沒辦法好好守護,體內的津液就會外洩,所以只有睡覺時才出汗,醒來時陽氣回到體表,汗也就停了。
張仲景說,三陽經一起生病,脈象浮大,在關部可以摸到,會很想睡覺,閉上眼睛就出汗。
劉完素說,閉上眼睛就出汗,由此可知邪氣是在半表半裡的部位。而且自汗有虛證和實證之分,盜汗這種情況,跟實證的自汗不一樣,不是用發汗的方式就能解決。
韓祗和說,陽氣進入陰分,所以才會想睡覺,衛氣運行到陰分,所以閉上眼睛就會睡著,熱邪在體內作亂,所以睡覺時就會出汗。
陶華說,不出汗的情況,是寒邪侵入經絡,導致皮膚毛孔緊閉,津液無法排出而造成的。如果受到風、濕、暑、熱的侵襲,都會導致出汗。只有寒邪才會導致不出汗,這時候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用了麻黃湯三次都還不出汗,那就很難治了。自汗是因為衛氣可以滋潤皮膚毛孔,固定津液,如果衛氣受到邪氣侵擾,無法保護體表,就會出汗。而且自汗有表證和裡證、虛證和實證之分。如果自汗且怕冷,代表表證還沒解除,應該用解肌的方法來治療。冬天用桂枝湯,其他季節用沖和湯加減。如果出汗後怕冷、身體疼痛,代表表虛,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如果出汗但不怕冷,代表表證已解,但裡證還沒好,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出汗像是油或是珠子一樣,凝結不流動,這都是難以治療的情況。盜汗是指睡覺時出汗,醒來就不出汗,雜病多半是陽虛造成的,傷寒則多半是邪氣在半表半裡,可知跟膽經有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