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自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傷寒三日。脈浮而解。濈然汗出也。

【目】朱肱曰。衛不和自汗。傷風自汗。亡陽自汗。

寇宗奭曰。風陽邪。風中太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弱。陽浮故熱自發。陰弱故汗自出。

張云岐曰。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汗為陽氣外發。汗出則陽勝。而寒邪自解矣。言未解。便有當解意。停者。相等之謂。太陽病陽浮而陰弱。是陽強也。今陽脈既微。謂非陰陽之俱停者乎。陰陽俱停。便是調和之脈。雖今猶未解。不可卜其必解乎。

樓全善曰。傷寒三日。脈浮而解。此傷寒之本輕者。故不必合太陽六七日病解之期而自解也。曰濈然汗出。亦寧必再求其汗乎。

【綱】仲景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目】魏荔彤曰。太陽中風病。而發熱汗出惡風。與他條同。兼患頭痛。即頭項強痛而專言於頭者也。風邪少盛諸陽聚處。必多亢烈之患。正為桂枝對症之病。用之無疑矣。必指出頭痛者。見無身疼體痛骨節疼痛。所以不同於寒邪之治也。

柯琴曰。此是桂枝本症。頭痛發熱惡風。與麻黃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是麻黃症。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目】方中行曰。脈浮為傷寒。在太陽初感。風寒未定。故本條揭示中風之脈症甚細。則陽強陰弱。與脈之陽浮陰緊而不弱者。其異如是也。陽浮之熱。為自發而快捷。陰弱之汗。為自出而直易。熱為翕翕之溫熱。與或已發或未發遲遲之熱。鼻鳴乾嘔。與嘔逆而喘。同為陽郁。而大分緩急。其異又如是。辨之既詳。桂枝一方。不容再疑。

柯琴曰。此太陽中風之桂枝症。陽浮因風中於衛。兩陽相搏。故熱自發。是衛強也。陰弱因風中於營。血脈不寧。故汗自出。是營弱也。兩自字。便見風邪之迅發。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目】柯琴曰。此釋中風汗出之義。見桂枝為調和營衛而設。陰弱不能藏。陽強不能密。故汗出。

【綱】仲景曰。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蓋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而愈。

【目】柯琴曰。此為挾虛傷寒之症。形作。見惡寒體痛厥逆。脈當弦緊而反浮弱。其本虛可知。此東垣所云勞倦內傷症也。解之者。與桂枝湯啜熱稀粥。故汗出愈也。

【綱】仲景曰。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病嘗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耳。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和營衛。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關於自汗

總綱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燒、出汗、怕風、脈象和緩,這稱為中風。如果想自行痊癒,必定先感到煩躁,然後才會出汗而病癒。如何知道會好呢?因為脈象浮盛,代表會出汗而痊癒。太陽病,如果還沒好,脈象陰陽兩方都相等,一定會先發冷顫抖,然後出汗而病癒。如果傷寒三天,脈象浮盛就表示快好了,會大量出汗。」

細目

朱肱認為,衛氣不和會導致自汗,感冒也會導致自汗,陽氣虛弱也會導致自汗。

寇宗奭認為,風邪屬於陽邪,風邪侵入太陽經,陽氣互相搏鬥,導致陰氣衰弱,陽氣浮盛所以發熱,陰氣虛弱所以自汗。

張云岐認為,「欲自解」的意思是說不要隨便亂治。汗是陽氣向外發散的表現,出汗則代表陽氣強盛,寒邪就能自行消退。「未解」則表示可能會好。「停」指的是相等。太陽病是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代表陽氣強盛。現在陽脈變得微弱,難道不是陰陽之氣都相等了嗎?陰陽之氣相等,就是調和的脈象,雖然現在還沒好,難道就不能預測它會好嗎?

樓全善認為,傷寒三天,脈象浮盛就表示快好了,這是傷寒病情比較輕微的表現,所以不必等到太陽病六七天痊癒的時間點就會自行痊癒。說「大量出汗」,何必再去求出汗呢?

總綱

張仲景說:「太陽病,頭痛、發燒、出汗、怕風,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

細目

魏荔彤認為,太陽中風病,出現發燒、出汗、怕風的症狀,和其他條文描述的相同,但若還伴隨頭痛,這頭痛是指頭部和後頸的僵痛,而且特別強調在頭部。因為風邪稍微強盛,陽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會出現亢奮的症狀,正好符合桂枝湯所對應的病症,所以使用桂枝湯沒有疑問。特別指出頭痛,是為了區別沒有身體疼痛、骨節疼痛,所以不同於寒邪引起的疾病。

柯琴認為,這是桂枝湯主要的症狀,頭痛、發燒、怕風和麻黃湯證相同,但桂枝湯的重點在於出汗,沒有出汗的,就屬於麻黃湯證。

總綱

張仲景說:「太陽中風,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陽氣浮盛就會發熱,陰氣虛弱就會自汗。身體微微發冷,怕風,發熱,鼻塞、乾嘔,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

細目

方中行認為,脈象浮盛代表是傷寒,在太陽經剛受邪氣侵襲的時候,風寒病邪還沒有穩定,所以這條文詳細揭示了中風的脈象和症狀。陽氣強盛而陰氣虛弱,和脈象陽氣浮盛而陰氣緊實但不虛弱的情況,差別就在這裡。陽氣浮盛的發熱,是快速而且突然出現的,陰氣虛弱的自汗,是直接而且容易發生的。發熱是溫熱的感覺,和時發時不發、慢慢發熱的情況不同,鼻塞乾嘔,和嘔吐氣喘一樣,都是陽氣鬱積的表現,但是症狀的緩急程度不同。辨別清楚這些差異,使用桂枝湯就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了。

柯琴認為,這是太陽中風的桂枝湯證,陽氣浮盛是因為風邪侵入衛氣,導致陽氣互相搏鬥,所以發熱,這是衛氣強盛的表現。陰氣虛弱是因為風邪侵入營氣,導致血脈不寧,所以自汗,這是營氣虛弱的表現。用了兩個「自」字,就可以看出風邪發作非常快速。

總綱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燒、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所以才會出汗。想要去除風邪,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細目

柯琴認為,這裡解釋了中風出汗的原因,說明桂枝湯是為了調和營氣和衛氣而設立的。陰氣虛弱無法固藏,陽氣強盛無法固密,所以才會出汗。

總綱

張仲景說:「身體看起來像是傷寒的樣子,但是脈象不弦緊反而虛弱,虛弱就代表會口渴,發熱就代表會說胡話,虛弱就代表會發燒,脈象浮盛,治療方法應該是出汗,這樣就能痊癒。」

細目

柯琴認為,這是虛證挾雜傷寒的症狀。身體看起來像是傷寒,表示會有怕冷、身體疼痛、手腳冰冷的症狀,脈象應該是弦緊的,但現在卻是浮弱的,可以知道是本質虛弱。這就是李東垣所說的勞倦內傷的症狀。治療方法是服用桂枝湯,並喝熱稀粥,使其出汗而痊癒。

總綱

張仲景說:「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但是會時常發熱,自己會出汗,而且一直無法痊癒,這是衛氣不和的表現。應該在他發病的時候就讓他出汗,這樣才能痊癒,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治療。如果病人一直自己出汗,這是營氣平和的表現,營氣平和,但衛氣不和,是因為衛氣沒有和營氣和諧。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再次讓他出汗,調和營氣和衛氣,這樣就能痊癒,可以使用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