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無汗

脈急緊四句。正言既衄復汗之變。其變見於額與目者,以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故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目】鰲按:「風傷衛分者,皮毛閉而無汗,不得以本條之無汗為傷寒也。蓋以太陽脈自絡腦而還出下項,挾脊背;本條風邪乃自風池入,不上干於腦,故不言頭疼;而下行脊背,故但見項背強𠘧𠘧也。」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緩,發熱惡寒,無汗煩躁,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大青龍湯主之。」

【目】張從正曰:「寒有重輕:傷重,脈陰陽俱緊而身疼;傷輕,脈浮緩而身重。亦有初時脈緊漸緩,初時身疼漸不疼者,當用活看。然脈浮緊者,身必疼;脈浮緩者,身不疼。中風傷寒皆然。無少陰症者,仲景正因少陰亦有發熱惡寒無汗煩躁之症,雖與大青龍症同,然彼則法當溫補,不得與麻黃,必細審其所不用,然後不失其所當用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目】張兼善曰:「此以虛實分別剛柔也。」

【綱】仲景曰:「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目】劉完素曰:「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若陽明病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膚之狀,則又久虛矣。」

白話文:

脈象急促且緊繃,這四句話主要在說明既有流鼻血,又出現無法排汗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果出現在額頭或眼睛,是因為太陽經脈從眼睛內側開始向上延伸到額頭的緣故。

【重點】張仲景說,太陽病,症狀是脖子和背部僵硬緊繃,沒有汗而且怕風,適合用葛根湯治療。

【細節】柯韻伯認為,風邪侵犯衛氣,導致皮膚毛孔閉塞而無法排汗。這裡所說的無汗,不能直接當作是傷寒來理解。因為太陽經脈從腦部延伸下來到脖子後方,再沿著脊背而行。這裡的風邪是從風池穴侵入,沒有往上侵犯到頭部,所以不會有頭痛的症狀,只會向下影響到背部,所以只會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的症狀。

【重點】張仲景說,傷寒,脈象浮緩,發燒怕冷,沒有汗且煩躁,身體不疼痛,但是感覺沉重,有時會感覺比較輕鬆。沒有出現少陰症狀的,適合用大青龍湯治療。

【細節】張從正認為,寒邪入侵有輕重之分。傷寒重的,脈象陰陽都緊繃,而且身體疼痛。傷寒輕的,脈象浮緩,身體感覺沉重。也可能剛開始脈象緊繃,後來轉為緩慢;剛開始身體疼痛,後來不痛。要靈活觀察。一般來說,脈象浮緊的,身體一定會疼痛;脈象浮緩的,身體就不會疼痛。中風和傷寒都是這樣。之所以說沒有少陰症狀,是因為張仲景要區分少陰病也有發燒怕冷、無汗煩躁的症狀,雖然和大青龍湯的症狀相似,但是少陰病需要溫補,不能使用麻黃。一定要仔細辨別,才能正確用藥。

【重點】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燒沒有汗,反而怕冷,叫做剛痙。太陽病,發燒有汗,不怕冷,叫做柔痙。

【細節】張兼善認為,這是用虛實來區分剛柔。

【重點】張仲景說,脈象浮而遲緩,遲緩代表陽氣不足,無法產生汗液,身體一定會癢。

【細節】劉完素認為,陽氣主導體內津液的運行。陽氣虛弱,津液就會不足,所以沒有汗。如果陽明病反而沒有汗,而且身體像蟲子爬一樣的感覺,那就是虛弱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