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嗜臥不臥

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汗出鼻乾不得臥,則邪在表也。葛根解肌湯。若胃有燥屎,與大熱錯語,反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臥,則為邪在裡也。大承氣湯。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宜散熱和胃也。若汗下後虛煩不得眠者,梔子豉湯以湧之。

下後復熱,晝日煩躁,夜則安靜,無大熱。乾薑附子湯。吐下後,心中懊憹不眠。梔子豉湯。陽勝陰:狂言不眠,亂夢心煩乏氣。酸棗仁湯。陰勝陽:驚悸昏沉,大熱乾嘔錯語,呻吟不眠。犀角地黃湯。三陽合病,欲眠,目合則汗,譫語者,有熱也。小柴胡湯。其胃熱者,亦臥也。

犀角解毒湯。風溫狐惑,亦有此症。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陰氣被陽氣壓制,就會整夜煩躁不安而睡不著,這就是所謂的「陰虛則晚上更難入睡」。如果出現流汗、鼻孔乾燥而無法入睡,代表邪氣在體表,可以用葛根解肌湯來治療。如果胃裡有乾燥的糞便,加上高熱、胡言亂語、反而大量流汗,導致胃液乾涸而睡不著,代表邪氣在體內,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腸胃不和,就會睡不安穩,所以應該用散熱和胃的藥方。如果發汗或瀉下後,出現虛煩而睡不著,可以用梔子豉湯來催吐。

瀉下後又發熱,白天煩躁不安,晚上反而安靜,也沒有高燒,可以用乾薑附子湯。如果催吐或瀉下後,心中煩悶不安而睡不著,可以用梔子豉湯。如果陽氣過盛壓制陰氣,就會胡言亂語而睡不著,做惡夢、心煩、沒力氣,可以用酸棗仁湯。如果陰氣過盛壓制陽氣,就會驚悸、昏沉、發高燒、想吐、胡言亂語、呻吟而睡不著,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如果三陽經都生病,想睡覺,但一閉上眼睛就流汗,又說胡話,代表體內有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屬於腸胃燥熱,也會想睡覺,可以用犀角解毒湯。風溫病或狐惑病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2. 無汗

[【綱】] 仲景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目】] 朱肱曰:傷寒有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溫熱之氣於外迎之,無不得汗也。其法:用薪火燒地良久,掃去火,可以水灑之,取蠶砂、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上加席,令病人臥溫覆之。夏月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

俟周身至腳心皆汗漐漐,乃用溫粉撲止,移上床。最得力者,蠶砂、柏桃葉也;無蠶砂,單桃葉亦可;用糠麩乃助添令多耳,不用亦可。傷氣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

劉完素曰: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為腠;文理縫會之中為理。寒邪中經,腠理致密,內滲則無汗。無汗之由有數種,如傷寒在表,及邪行於里,或水飲內蓄,與亡陽久虛,皆令無汗。其傷寒無汗,則腠理致密也。風中衛,則腠理開而自汗;寒中營,則無汗,腠理閉也。本條與太陽病脈浮緊無汗麻黃湯症,

太陽中風脈浮緊大青龍症,及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若頭痛鼻乾不得汗,脈浮無汗而喘,與剛痙無汗,是數者皆寒邪在表而無汗者也。其邪行於里而無汗者:邪氣內傳,不外熏發。經所謂陽明病無汗身發黃,及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與夫三陰為病不得有汗。

是數者皆邪行於里而無汗者也。

楊士瀛曰:太陽主一身之表,風寒客於表,則皮毛閉密,故無汗。

[【綱】] 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目】] 柯琴曰:此兩條脈症相同而異者:上條外不惡寒,內不煩躁耳。發於陽者七日愈,八九日不解,陽氣重可知。脈緊無汗,發熱身疼,麻黃症未解,仍與麻黃;只微除在表之風寒,而不解內擾之陽氣,發煩目瞑,可知陽絡受傷,必逼血上行而衄。不得汗解,必從衄解。

太陽中風汗出脈緩者,中於鼓動之陽風;此汗不出而脈緊者,中於凜冽之陰風。風令脈浮,浮緊而沉不緊,與傷寒陰陽俱緊之脈有別。

[【綱】] 仲景曰:傷寒脈浮緊者,麻黃湯主之。不發汗,因致衄。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目】] 鰲按:脈緊無汗,本當發汗以泄陽氣。若不發汗,致陽氣內擾而陽絡受傷,因而成衄,則陽邪即從汗解矣。故既衄即不當用麻黃再發汗。故仲景既於他條言已服麻黃微除而仍致衄,此又恐人衄後再汗,故特提明以見衄家不可再發汗也。若身無汗而自衄者愈,正言陽從衄泄之故。

白話文:

【總論】張仲景說: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而且沒有汗又喘的,用麻黃湯治療。

【細論】朱肱說:傷寒有人連續服用湯藥卻不出汗的,會死。可以用中風的蒸法來治療,用溫熱的氣在外迎合它,沒有不出汗的。方法是:用柴火燒地,過一會兒,把火掃開,可以灑些水在地上。取蠶砂、柏葉、桃葉、米糠等都可以,混合鋪在燒過的地上,大約有側手那麼厚。上面再鋪上席子,讓病人躺在上面,用被子蓋好。夏天就蓋單層布。很快就會出汗。

等到全身到腳心都微微出汗時,就用溫粉撲在身上止汗,然後移到床上。最有效的是蠶砂、柏葉、桃葉。沒有蠶砂,單用桃葉也可以。用米糠只是為了增加用量,不用也可以。另外,傷氣也有氣虛不能出汗的情況。

劉完素說:腠理是津液洩出的地方,文理的縫隙之間叫做理。寒邪侵入經絡,腠理會變得緊密,內部的津液滲不出來就會導致無汗。無汗的原因有很多種,像是傷寒在表、邪氣進入體內、水液積蓄在體內,以及亡陽虛損等,都會導致無汗。傷寒引起的無汗,是因為腠理緊密。風邪侵入衛氣,腠理會打開而自汗。寒邪侵入營氣,就會導致無汗,因為腠理閉合了。這裡講的與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用麻黃湯治療的症狀相同。

太陽中風脈浮緊,用大青龍湯治療的症狀,以及陽明病反而沒有汗,小便正常,兩三天後出現嘔吐、咳嗽、手腳冰冷,如果頭痛、鼻乾、不出汗,脈浮無汗又喘,以及剛痙無汗等這些情況,都是寒邪在表而導致的無汗。邪氣進入體內而導致的無汗,是因為邪氣內傳,沒有向外發散,就像經文說的陽明病無汗,身體發黃,或發燒無汗卻想喝水,沒有表證,還有三陰病不會有汗等這些情況,都是邪氣進入體內而導致的無汗。

楊士瀛說:太陽主一身的表面,風寒侵入表面,皮膚毛孔會閉合緊密,所以會無汗。

【總論】張仲景說:太陽病,脈浮緊,沒有汗,發燒身體疼痛,八九天都沒有好,表證還在,這時應該發汗,用麻黃湯治療。服藥後,症狀稍微減輕,但人會煩躁,眼睛看不清楚,嚴重的話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就會緩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燒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而煩躁的,用大青龍湯治療。

【細論】柯琴說:這兩條的脈象症狀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前一條外不惡寒,內不煩躁。病在陽,七天會好,八九天還不好,可見陽氣很盛。脈緊無汗,發燒身體疼痛,是麻黃湯症還沒解除。繼續用麻黃湯,只是稍微解除了表面的風寒,卻沒有解除內擾的陽氣。出現煩躁、眼睛看不清楚,可知陽絡受傷,陽氣會逼迫血往上行而流鼻血。不出汗而緩解,必定是從流鼻血緩解。

太陽中風出汗脈緩的,是中了鼓動的陽風。不出汗而脈緊的,是中了寒冷的陰風。風會使脈浮,浮緊而沉脈不緊,與傷寒陰陽俱緊的脈象不同。

【總論】張仲景說:傷寒脈浮緊的,用麻黃湯治療。不發汗,可能會導致流鼻血。太陽病,脈浮緊,發燒身體沒有汗,自己流鼻血的就會好轉。流鼻血的人不能發汗,發汗一定會額頭凹陷,脈搏會變得很急,眼睛直視,不能眨眼,無法入睡。

【細論】鰲按:脈緊無汗,本來應該發汗,以洩陽氣。如果不發汗,導致陽氣內擾,陽絡受傷,因而流鼻血,那麼陽邪就從流鼻血排出而解除了。所以既然流鼻血了就不應該再用麻黃發汗。所以張仲景在其他條文中說已經服了麻黃,症狀稍微減輕卻還是流鼻血。這裡又是怕有人流鼻血後再發汗,所以特別說明流鼻血的人不能再發汗。如果身體沒有汗,卻自己流鼻血的就會好轉,正是說明陽邪從流鼻血洩出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