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嗜臥不臥

[綱] 仲景曰: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目] 朱肱曰:多眠有四症,有風溫症,有小柴胡症,有少陰症,有狐惑症。

黃仲理曰: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太陽症也。此必兼有諸症。

虞摶曰:少陰有脈微細但欲寐之症。今無少陰症,而脈浮細而嗜臥者,雖十日後,尚屬太陽。此即表解而不了了之謂也。設見胸滿嗜臥,亦太陽之餘邪未散;兼脅痛,則太少二陽合病矣。故和之以柴胡湯。倘若脈浮不細,是浮而有力也。無胸脅痛,則不屬少陽;但浮不大,則不屬陽明;仍在太陽。太陽為開,開病反合,故嗜臥。故開之以麻黃。

[綱] 仲景曰: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目] 朱肱曰:其傷寒瘥後不得眠者,熱氣與諸陽相併,陰氣未復。所以病後,仍不得睡也。梔子烏梅湯主之。

王肯堂曰:本條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陳士鐸曰:不得臥但欲起,在二三日似乎與陽明並病。必其人心下結,故作此狀。然結而不硬,脈微弱而不浮大。此其人素有久寒宿飲,結於心下,非亡津液而胃家實。

[綱] 仲景曰: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目] 柯琴曰:傷寒者,寒傷君主之陽也。以火劫汗,並亡離中之陰。此為火逆矣。妄汗亡陰而曰亡陽者,心為陽中之太陽,故心之液,為陽之汗也。驚狂者,神明擾亂也。陰不藏精,驚發於內;陽不能固,狂發於外。起臥不安者,起則驚,臥則狂也。

[綱] 仲景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目] 鰲按: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故此條脈症,皆從目上見得。蓋榮行脈中,衄家則榮血已脫,脈無所養。而又汗之,是重竭其液,故脈見緊急之象。脈無所養,則脈所自起之目眥,亦必枯澀而不能轉運,故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也。蓋眴必其目之能轉而動,眠必其目之能運而合也。

[綱] 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目] 許叔微曰:大汗之後,精氣不能遊溢以上輸於脾,脾不能為胃行其精液,胃不和,故不得眠也。內水不足,思外水以相濟,故欲得水飲之。此便是轉屬陽明症。

陶華曰:多眠者,以人之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乃邪氣傳於陰而不在陽也。昏昏閉合者,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不得臥者,陽氣盛,陰氣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

白話文:

嗜睡卻又睡不著的情況:

嗜睡:

  • 張仲景說,太陽病經過十天左右,脈象變得浮而細,且病人嗜睡,表示外邪已經解除了。如果同時有胸悶、肋骨疼痛,就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只是浮,就用麻黃湯。
  • 朱肱認為,嗜睡有四種情況:風溫病、小柴胡病、少陰病和狐惑病。
  • 黃仲理說,如果脈象浮、頭頸僵硬疼痛、怕冷,這是太陽病,而且一定會伴隨其他症狀。
  • 虞摶認為,少陰病有脈象微細、只想睡覺的症狀。但如果沒有少陰病的症狀,脈象卻是浮而細且嗜睡,即使過了十天,仍然屬於太陽病,只是表邪雖然解了,卻沒有完全好。如果出現胸悶且嗜睡,也表示太陽病的餘邪未散,若同時有肋骨疼痛,就是太陽、少陽兩經合併發病,應該用柴胡湯來調和。如果脈象是浮但不細,而是浮而且有力,沒有胸悶、肋骨疼痛,就不屬於少陽病。如果脈象只是浮而不大,就不屬於陽明病,仍然屬於太陽病。太陽病原本是發散的,現在反而出現收斂的症狀,所以會嗜睡。應該用麻黃湯來發散它。

睡不著、想起來:

  • 張仲景說,太陽病兩三天,睡不著,只想起來,而且心下一定會結滯,脈象微弱,這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寒氣。
  • 朱肱說,傷寒病痊癒後卻睡不著,是因為熱氣和陽氣相合,陰氣還沒有恢復,所以病後還是睡不著,可以用梔子烏梅湯治療。
  • 王肯堂認為應該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 陳士鐸說,睡不著只想起來,在病程兩三天,看起來好像和陽明病同時發生,一定是病人心中有結滯,才會這樣。但結滯並不堅硬,脈象微弱而不浮大,表示這個人原本就有長期的寒氣和宿食停留在心下,而不是因為津液耗盡導致胃家實熱。

其他睡不著的情況:

  • 張仲景說,傷寒脈浮,醫生用火攻的方式發汗,導致亡陽,一定會出現驚狂、坐立不安,應該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治療。
  • 柯琴認為,傷寒是寒邪傷了人體的陽氣。用火攻發汗,會同時耗損陰液,造成火逆。妄用發汗導致亡陰,卻說成亡陽,是因為心為陽中的太陽,所以心的津液,就是陽汗。驚狂是因為神明受到擾亂,陰液無法潛藏精氣,驚恐發於內;陽氣無法固守,狂亂發於外。坐立不安是因為起來會驚,躺下會狂。
  • 張仲景說,鼻衄(流鼻血)的病人不能發汗,發汗一定會導致額頭凹陷,脈象緊急,眼睛直視不能眨眼,而且睡不著。
  • 註解說,太陽經脈從眼內角發出,向上到額頭,所以這個脈象症狀,都是從眼睛部位表現出來的。榮血在脈中運行,鼻衄的人榮血已經脫失,脈沒有營養,又發汗,是再次耗竭津液,所以脈象呈現緊急。脈沒有營養,脈所發出的眼角一定會枯澀而不能轉動,所以眼睛直視而不能眨眼、睡不著。因為眨眼一定是眼睛能夠轉動,睡覺一定是眼睛能夠閉合。
  •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導致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想喝水,應該少量給水喝,讓胃氣調和,就會好轉。
  • 許叔微說,大量出汗後,精氣無法上輸到脾臟,脾臟無法為胃輸送津液,胃氣不和,所以睡不著。體內水分不足,想喝外在的水來補充,這表示病已經轉變成陽明病的症狀。
  • 陶華說,嗜睡是因為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晚上在陰分運行。在陽分運行就清醒,在陰分運行就睡眠。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就會嗜睡,表示邪氣傳入陰分而不是在陽分。昏昏欲睡是陰氣自己關閉,默默不說話是陰主靜。睡不著是因為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所以白天夜晚都睡不著。夜晚以陰為主,陰氣旺盛,就能閉眼安睡。如果陰氣被陽氣所勝,就會整夜煩擾而睡不著,這就是陰虛導致夜晚難以入睡的情況。如果出汗、鼻子乾燥而睡不著,表示邪氣在表,可以用葛根解肌湯治療。如果胃中有乾燥的糞便,同時出現發熱、胡言亂語、反而大量出汗,導致胃中津液乾燥而睡不著,表示邪氣在裡,應該用大承氣湯。如果胃氣不和,就會睡不安穩,所以應該用藥來散熱和調和胃氣。如果發汗或瀉下後,出現虛煩而睡不著,可以用梔子豉湯來催吐。瀉下後又發熱,白天煩躁,晚上安靜,沒有大熱,可以用乾薑附子湯。如果嘔吐、瀉下後,心中煩悶睡不著,可以用梔子豉湯。陽氣勝過陰氣,出現胡言亂語而睡不著,做惡夢、心煩、乏力,可以用酸棗仁湯。陰氣勝過陽氣,出現驚悸、昏沉、大熱、乾嘔、胡言亂語、呻吟而睡不著,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如果三陽經合併發病,想睡覺,但眼睛一閉上就出汗,而且說胡話,表示有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因為胃熱而嗜睡,也可以用犀角解毒湯治療。風溫病和狐惑病也可能有這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