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8)

1. 平脈篇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此段先明呼吸為脈所自始。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顧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此段因脈辨症。

此所謂沉遲。是就初持脈寸口浮取而言。非持之而得沉遲。故為病愈。此等大有關係。故申明之。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更有病者。脈當浮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白話文:

師曰:呼吸是脈搏的起點。初次按脈,來勢快速但離開時緩慢,這表示出氣快而進氣慢,稱為內虛外實。初次按脈,來勢緩慢但離開時快速,這表示出氣慢而進氣快,稱為內實外虛。

這段首先指出呼吸是脈搏的開始。

問曰:高明的醫生能通過觀察就能知道病況,中等的醫生能透過詢問瞭解病況,低級的醫生則必須透過脈診來判斷。聽聞這樣的說法,師曰:當家屬請求看診時,說病人感到發熱和身體疼痛,病人自己躺在牀上。當醫生到達時,診察病人的脈象,如果脈象沈且緩慢,可以得知病情正在好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表層有病時,脈象應該浮大。現脈象反而沈且緩慢,因此可以得知病情已經好轉。

這段是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況。

這所謂的沈緩,是基於初次在寸口處進行浮取脈診的情況來說的,並非實際按脈得到的沈緩。因此可以得知病情已經好轉。這些觀點非常重要,所以需要特別強調。假如病人說腹部突然劇烈疼痛,病人自己坐在那裡。當醫生到達並診察脈搏時,如果脈象浮且大,可以得知病情已經好轉。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是其他有病的情況,脈象應當浮且細。現脈象浮大,因此可以得知病情已經好轉。

此段亦是因脈知症。更有病。更即仍字義。非別病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言此病太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此段就病人情偽。察識其病之真假。而必以脈為定也。

言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以受盡痛苦嚇之。彼詐病者驚聞。必不敢見欺。而自吐實情矣。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病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氣短也。坐而下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白話文:

這一段也是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所謂「更」字,指的是病情更加嚴重,而非其他的病症。

老師說:「病人家屬來請我診治,說病人發高燒,非常痛苦。第二天我到病人住處,發現病人背靠牆壁躺著,看來燒已經退了。假如脈象不正常,我就會說病人已經好了。但是,假如病人背靠牆壁躺著,聽到我來了,沒有驚訝地坐起來看我,說話也斷斷續續的,脈象又像是吞口水一樣,那麼這就是裝病。如果脈象正常,他說病很重,需要服用嘔吐、瀉下的藥物,還要針灸很多地方才能治好,那麼」

這一段就從病人的神情和舉止,來辨別病情真假,一定要以脈象為依據。

老師說:「需要服用嘔吐、瀉下的藥物,還要針灸很多地方,用盡各種痛苦嚇唬他。裝病的人聽到這些,一定不敢欺騙,就會坦白說出實情了。」

老師把脈,病人打哈欠的,沒有病;病人呻吟的,有病;說話緩慢的,是風邪;搖頭說話的,是內臟病;走路緩慢的,是表面強壯;坐著伏著的,是氣短;坐著把腳垂下的,是腰痛;肚子裡實實的,用手護著肚子像懷著雞蛋一樣,是心痛。

此段就持脈時。病人之聲音狀貌情態。以辨明何病。亦以佐辨脈察病之法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伏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喉中病。雖爾。今復欲下利。

此段辨明伏氣之脈。故雖及症。而不言治法。

冬時感寒。伏藏經中者。為伏氣。今月春分。伏寒欲發時也。欲有伏氣。為時令言。假令舊有伏氣。診於人而得之。脈微弱。指少陰也。喉痛如物傷之。而非火邪壅腫之喉痹。此正伏氣。久已變熱也。病人果雲實喉中痛。辨脈驗症。伏氣已真矣。雖爾。喉痛為伏氣上衝。且必下決作利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講述通過把脈時觀察病人的聲音、外貌、神情等,來判斷病情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輔助脈診,更精準地診斷疾病。

老師說:伏氣病需要用心去觀察。這個月內,如果病人有可能患上伏氣,或者之前就有伏氣,就需要想辦法將伏氣驅散。如果脈象微弱,病人會感覺喉嚨痛,像是被傷到一樣,但不是喉痹。病人可能會說確實是喉嚨有病,但即使如此,他還可能會出現腹瀉的症狀。

這段文字主要是講解伏氣的脈象,所以雖然提到了症狀,但沒有說明治療方法。

冬天受寒,寒氣潛藏在經脈之中,就稱為伏氣。現在是春天,春分時節,伏藏的寒氣將要發作。所謂「欲有伏氣」,是指根據時令推測,病人有可能患上伏氣。如果之前就診斷出病人有伏氣,那麼現在通過把脈,發現脈象微弱,就是少陰脈,而且病人感覺喉嚨痛,像是被東西傷到一樣,但不是火邪引起的喉嚨腫痛,這就是伏氣病變成了熱證。如果病人確實感到喉嚨痛,那麼通過把脈和觀察症狀,就可以確診是伏氣病。雖然喉嚨痛是伏氣上衝的表現,但最終一定會導致腹瀉。

簡而言之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如何通過把脈和觀察病人症狀,來判斷是否患有伏氣。伏氣是冬季受寒,寒氣潛藏在經脈之中,到春季容易發作。伏氣會引起喉嚨痛和腹瀉等症狀。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行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面色乍白乍赤。

此段並言三症。皆辨脈而兼望色。以知病之情狀也。

問曰。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此段明診法輕重。以求脈於淺深。而知所屬何臟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白話文:

第一段

問道:人患上恐懼症,脈象如何?

師傅說:脈搏像在走絲線一樣,一節一節的,臉色蒼白無光。

問道:人不喝水,脈象如何?

師傅說:脈搏澀滯,嘴唇和嘴巴乾燥。

問道:人感到羞愧,脈象如何?

師傅說:脈搏浮動,面色忽白忽紅。

這三種病症,都是通過辨別脈象,並觀察面色,來了解病情的狀況。

第二段

問道:脈象有「三菽」、「六菽」、「重者」等說法,這指的是什麼?

師傅說:脈象是人們用手指按壓手腕處,感受到的跳動。如果脈搏跳動的力度像三顆豆子那麼重,是肺氣;像六顆豆子那麼重,是心氣;像九顆豆子那麼重,是脾氣;像十二顆豆子那麼重,是肝氣;按壓到骨頭才感受到脈搏跳動,是腎氣。

這段話說明診脈方法的輕重,要根據脈搏在淺層還是深層去判斷屬於哪個臟腑。

第三段

假設患者腹瀉,在寸口關上和尺中都摸不到脈搏,但在尺中偶爾會出現一瞬間的脈搏,而且脈搏跳動時會抬頭,這是腎氣虛弱的表現。如果發現脈搏微弱,而且越來越弱,則屬於難治之症。

此段補敘少陰伏氣。由元陽素虛。寒邪久蓄。變成熱邪。上衝不透。下趨必利。為危候也。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順有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之。名曰順。

此段就五行生剋之理。辨脈之衰旺。乘者為病邪。所乘者為正氣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此段申明病脈。有害於如經之脈。又以些六脈為關要。故舉以示人。弦緊者。陰病脈。殘賊陽正脈之柔緩也。浮滑者陽病脈。殘賊陰正脈之和緩也。浮而兼滑。大而芤也。沉澀者。亦陰病脈。殘賊陽正脈之流行充暢也。舉此六者以概之。然凡病脈。皆能殘賊正脈。使之變動而不安其常。

白話文:

这段文字讲述少阴伏气的病机,因元阳不足,寒邪积聚,转化成热邪,上冲不能透达,下泄必导致腹泻,是危重的征兆。

问:脉象有相乘关系,有纵有横,有顺有逆,这是为什么? 答:水克火,金克木,称为纵;火克水,木克金,称为横;水克金,火克木,称为逆;金克水,木克火,称为顺。

这段解释脉象的衰旺,根据五行生克原理,乘者为病邪,所乘者为正气。

问:脉象有残贼,是什么意思? 答:脉弦、紧、浮、滑、沉、涩,这六种脉象,称为残贼,能使其他脉象发生病变。

这段解释病脉的危害,这六种脉象是关键,所以举出来示人。弦紧是阴病脉,残害阳正脉的柔和缓和;浮滑是阳病脉,残害阴正脉的平和缓和;浮而兼滑,脉大而虚;沉涩也是阴病脉,残害阳正脉的流行充畅。举这六种脉象来概括,凡是病脉都能残害正脉,使正脉发生变化而不安于常态。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症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症。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也。

此段辨脈審症。推究以至於極也。脈得太陽。必用散邪升陽湯劑。舊服藥。今發作。必是寒涼之藥。舊存於里。今得治表之湯。寒邪在表。未及驅逐。而寒藥在裡。先發作而吐瀉矣。故曰災怪。然寒藥中存者。得吐瀉可除。即今表邪亦不治而自散矣。何也。吐上越。必有汗可解也。

白話文:

有人问,脉象出现灾怪,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假设一个人生病,脉象呈现太阳病,与病症相符。于是给他熬汤,刚送完汤,病人就突然呕吐,或腹泻腹痛。老师说,我之前诊脉时没有看到这些症状,现在却突然出现了变化,这叫做灾怪。

接着又问,为什么会出现呕吐腹泻?老师回答,可能是以前服用过的药物现在起了作用,因此称之为灾怪。

这段文字讨论的是辨脉审症,推究病情至深。脉象呈现太阳病,必定要用散邪升阳汤来治疗。而之前服用过的药物现在发作,说明是寒凉的药物,残留在体内。现在又服用治疗表证的汤药,寒邪还在表层,还没来得及驱逐,而寒药在体内先起了作用,导致呕吐腹泻。所以叫做灾怪。然而,体内残留的寒药通过呕吐腹泻排出后,表层的寒邪也不治而愈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向上呕吐,必然会有汗液排出,可以解表。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心病自得洪大者。愈。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大本小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白話文:

問道:「東方肝脈,形狀如何?」師傅說:「肝屬木,名為厥陰,脈象微弦、柔軟而長,這就是肝脈。肝病如果出現柔軟的脈象,就能痊癒。假如脈象變成純弦,就會死亡。怎麼知道呢?因為脈象如同弦線般直,表示肝臟受損,所以知道會死。」

「南方心脈,形狀如何?」師傅說:「心屬火,名為少陰,脈象洪大而長,這就是心脈。心病如果出現洪大的脈象,就能痊癒。假如脈象來的時候微弱,走的時候卻很大,叫做『反』,病在裡頭。脈象來的時候頭部很大,根部很小,叫做『覆』,病在表面。上面微弱,頭部很小,就會出汗。下面微弱,根部很大,就會造成關格不通,無法排尿。頭部不出汗的,可以治療。出汗的,就會死亡。」

「西方肺脈,形狀如何?」師傅說:「肺屬金,名為太陰,脈象細小而浮。肺病如果出現這樣的脈象,如果脈象緩慢,就能痊癒。如果脈象快速,就會很嚴重。怎麼知道呢?快速代表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按照五行相剋的原理,就會產生癰腫,難以治療。」

此三段因五行生剋之理。已於前縱橫順逆詳言之。今復就辨脈而知臟病。欲人審察之也。但言三臟者。亦如辨脈篇但言夏令。人當自推及也。

問曰。二月得毛脈。何以遽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脈應濡。反得毛浮。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剋木。故知秋死也。他皆仿此。

此段因五臟辨脈。而推及於四時。亦舉一以例其餘也。

師曰。脈肥人。責浮。脈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此段就人形體。辨診脈之輕重。以定責治之法也。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有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白話文:

第一段

這三段內容是根據五行生剋的道理來闡述的。之前在縱橫、順逆的篇章中已經詳細說明了,現在再次從辨脈的角度來探討臟腑的疾病,希望大家仔細審察。這裡只講述了三臟,就像辨脈篇只講述了夏令一樣,其他的部分需要大家自行推敲類比。

第二段

問:為什麼二月摸到毛脈,就會說到秋天就會死?

師:二月的時候,脈象應該濡弱,如果摸到浮脈,就說明到秋天會死。二月是肝主事的時候,脈象應該濡潤,如果摸到毛浮,就說明是肺脈。肺屬金,金剋木,所以知道到秋天會死。其他情況都以此類推。

第三段

這一段是根據五臟辨脈,推論到四季的變化,也是舉一例以說明其他的道理。

第四段

師:脈象肥胖的人,應該摸到浮脈,脈象瘦弱的人,應該摸到沉脈。肥胖的人應該沉,現在卻是浮,瘦弱的人應該浮,現在卻是沉,所以要責怪它。

這一段是根據人的體型,辨別脈象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法。

第五段

師:寸脈向下摸不到關脈,叫做陽絕,尺脈向上摸不到關脈,叫做陰絕。這兩種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必死無疑。如果其他情況還有救治的機會,就要根據月節的變化來制定治療方案。

此段承上關格。推言陰陽不順接。上下不交通。凡病皆可決之於脈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因無苦。

此段因前文辨脈審症。而知所重惟在乎脈。而症不過證其脈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相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此段專辨脈之沉。而兼及滑浮緊。正申言脈有殘賊一節也。翕與闢對。奄與發對。掩同。脈屬氣屬陽。陽為陰所翕合而奄掩之。則脈沉也。再重按。形圓頂指。此沉乃流動有力而滑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專門講解脈象的沉,並且也提到了滑、浮、緊,說明脈象中有殘疾的表現。翕與闢相對,奄與發相對,掩同於奄。脈象屬於氣,屬於陽,陽氣被陰氣收斂而掩蓋,所以脈象沉。再次重按,脈象圓潤、頂住手指,這就是沉而不滯、流動有力而滑的脈象。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脈緊也。

此段亦申言殘賊脈也。前段論關尺二部之沉滑。於尺中辨陽虛陰實之緊脈。此言寸脈之緊。及胃中虛冷之緊。皆明三部之陽虛陰實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此段分三節。辨脈之過不及。與中和之象。而審病機也。曰寸口者。以諸脈總會之首。實該三部九候而辨之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曾經被人為難,緊脈是怎麼來的?師傅說,假設一個人沒有出汗,又吐了,是因為肺裡寒,所以脈緊。假設一個人咳嗽,又喝了冷水,所以脈緊。假設一個人拉肚子,是因為胃中虛冷,所以脈緊。

這段話也說明了殘賊脈。前段論述了關尺兩部的沉滑,在尺脈中辨別陽虛陰實的緊脈。這段話說的是寸脈的緊,以及胃中虛冷導致的緊,都說明了三部的陽虛陰實。

寸口脈如果衛氣盛,稱為高;榮氣盛,稱為章。高章相搏,稱為綱。衛氣弱,稱為惵;榮氣弱,稱為卑。惵卑相搏,稱為損。衛氣和,稱為緩;榮氣和,稱為遲。遲緩相搏,稱為沉。

這段話分為三節,分別說明脈象的過度、不足和中和的表現,從而判斷病機。所謂寸口,是指所有脈絡匯集的地方,實際上包含了三部九候,用來辨別脈象。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

此段緊接上遲緩為沉來。分別出遲緩又可名強也。亦曰寸口者。分以兩寸統各三部。其左右六部悉同等也。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此段承上強脈。並前段言陰實。專就脾胃表裡。以明脈見強為平脈。亦有時為病脈也。脈貴和平。胃實脾強。皆為病脈。如持陽實以擊陰強。則水火相搏。不相逮者。真相搏矣。然非外敵。乃自相殘傷。如以手把刃。坐而自戕其軀體。以成瘡瘍也。但言持實擊強。不言持強擊實。可推其義。

白話文:

這段文字承接上一段關於強脈的描述,結合前面關於陰實的論述,專注於脾胃的表裡關係。說明強脈一般是正常的脈象,但有時也可能是病態。正常的脈象應當平和,胃氣實、脾氣強都是病態。就像用堅硬的陽氣去攻擊強壯的陰氣,水火相搏,互相傷害,最終導致自身受傷,就好比用手握刀,自己反而會受傷一樣。這段文字只說持實擊強,而不說持強擊實,可以推測出其意思是指內傷,而非外傷。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此段就脈辨出關格之病。卻有兩種。然皆由陰陽為病。無錯雜之邪阻礙。故尚輕於無尿但頭汗出之關格。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此段又就浮大脈。辨癮疹痂癩之症。亦於寸口候表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氣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則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此段亦辨脈論症。總不外陽虛陰實之義。

白話文:

診斷寸口脈浮而大,浮代表虛證,大代表實證。在尺脈位置為關,在寸脈位置為格。關則小便不通,格則會嘔吐。趺陽脈沉伏而澀,沉伏則也會嘔吐,水穀不消化。澀則食慾不振,無法進食。這種病症叫做關格。

第二段

此段就脈辨出關格之病。卻有兩種。然皆由陰陽為病。無錯雜之邪阻礙。故尚輕於無尿但頭汗出之關格。

這段文字根據脈象診斷出關格病,但有兩種情況。然而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陰陽失衡導致的病症,沒有其他雜邪阻礙。因此,與無尿但頭汗出的關格病相比,這兩種情況相對輕微。

第三段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浮而大,浮代表風虛,大代表氣盛。風邪與氣相搏,必然會形成癮疹,身體感到瘙癢。癢就稱為泄風,時間久了會變成痂癩。

第四段

此段又就浮大脈。辨癮疹痂癩之症。亦於寸口候表也。

這段文字再次根據浮大脈,診斷出癮疹和痂癩的症狀。這也是在寸口脈的位置診斷表證。

第五段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氣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則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代表衛氣不足,遲代表榮氣寒。榮氣指血,血寒則會發熱。衛氣指氣,氣不足則心臟感到空虛,空虛而感覺飽脹,無法進食。

第六段

此段亦辨脈論症。總不外陽虛陰實之義。

這段文字也是通過脈象診斷病症,歸根結底都是陽虛陰實的道理。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寸口脈緩而弱。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胸上也。

此段亦辨脈論症。專以胃之虛實。驗病之輕重。而實為陽虛陰實之見端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此段就趺陽脈。辨少陰之症。而胃脈亦兼統焉。以趺陽主胃腎二經之脈也。程氏謂腎腫兼有水蓄。亦是腎陽已衰。無濕不作虛腫也。然此水蓄。必在膀胱。氣盛陽足。則自宣泄。不可作濕熱治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足。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酢。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白話文:

腳背上的陽脈如果又大又緊,就代表患者會腹瀉,而且很難治癒。寸口脈如果緩慢而虛弱,虛弱代表陽氣不足,緩慢代表胃氣有餘。患者會打嗝、反胃、吞酸,吃下去的食物久久消化不了,氣體積聚在胸部。

這段文字分析脈象,判斷胃的虛實,驗證病情的輕重,實際上是觀察陽氣虛衰、陰氣實盛的表現。

腳背上的陽脈如果又緊又浮,浮代表氣,緊代表寒。浮代表腹部脹滿,緊代表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轉動,轉動代表氣體流動,隔氣就會下降。少陰脈摸不到,代表陰氣腫脹虛弱。

這段文字從腳背上的陽脈分析少陰的症狀,也包含了胃脈的診斷,因為腳背上的陽脈主宰著胃經和腎經。程氏說,腎臟腫大伴隨水腫,是因為腎陽虛衰,沒有濕氣就不會產生虛腫。但是這種水腫一定是在膀胱,如果氣盛陽足,水腫就會自然消退,不能用濕熱的方法治療。

寸口脈如果微弱而澀,微弱代表衛氣運行不暢,澀代表營氣不足。營衛不能互相配合,三焦沒有依託,身體就會麻木不仁。營氣不足,就會煩躁疼痛、說話困難。衛氣虛弱,就會怕冷、打哈欠。三焦沒有歸位,上焦不歸位就會打嗝、反胃、吞酸;中焦不歸位就不能消化食物;下焦不歸位就會小便失禁,脈象沉而數。沉代表實,數代表消化不了食物。如果脈象緊,病情就難以治癒。

此段辨脈。乃就表之榮衛。里之三焦。而得陰陽兩虧之脈。雖言寸口。實兼關尺二部。輕重取之而得也。緊者病難治。以中氣空虛之極所致。較浮而澀者更加等也。然皆不為預圖之故。不重可悔恨哉。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此段又就寸口脈分辨病情面色。而知陽虛陰實。更兼痰之候。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此段又就辨脈明榮衛之表氣。而趺陽為胃脈。中焦之氣出於胃。因可識宗氣也。四屬。四肢也。斷絕則榮衛不行。不止不足。將為半身不遂等症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如何辨別脈象。首先,觀察手腕上的寸口脈,它反映了人體表面的榮衛氣和內部的三焦氣,從脈象可以得知陰陽兩虛的情況。雖然說的是寸口脈,其實也需要同時觀察關脈和尺脈,根據輕重來判斷病症。脈象緊實,病難治癒,這是因為中氣虛弱到極點所致。如果脈象浮而澀,情況就更加嚴重了。這些都需要重視,不可輕忽,否則將會後悔莫及。

寸口脈微弱且澀,微弱表示衛氣衰弱,澀則代表榮氣不足。衛氣衰弱,面色就會發黃,榮氣不足則面色發青。榮氣是根,衛氣是葉,二者皆微弱,就如同根葉枯萎,導致寒慄、咳嗽、痰中帶血、吐口水等症状。

這段文字又根據寸口脈和面色,判斷出陽虛陰實,同時還伴隨著痰症。

觀察腳背上的趺陽脈,如果脈象浮而虛,浮表示衛氣衰弱,虛則代表榮氣受損。這種人身體瘦弱,肌肉萎縮。浮虛相搏,說明宗氣衰微,四肢氣血不通。

這段文字再次通過辨別脈象,說明榮衛氣的表象,趺陽脈是胃脈,中焦之氣出自胃,因此可以判斷宗氣的強弱。四屬指四肢,氣血不通,則榮衛氣無法運行,不僅不足,還會導致半身不遂等疾病。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此段因前二段寸口趺陽。候得榮衛俱微。遂專論衛微榮盛之症。亦於脈辨之也。里榮無所統攝。多入於經者。亦易亂出於經。何也。氣有行於榮中者。榮氣也。氣有護於榮外者。衛氣也。衛氣既疏。則里血無力。血易氾濫。不由經道而下崩。此乃三焦經絕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白話文:

寸口脈搏微弱而緩慢。微弱代表衛氣虛散,虛散則皮膚鬆弛。緩慢代表胃氣充實,充實則食物消化,水液轉化。食物進入胃中,脈道才運行。水液進入經絡,血液才生成。氣血充盈,皮膚必定鬆弛。三焦經絡不通,稱為血崩。

這段文字接續前兩段關於寸口趺陽脈候診榮衛俱微的論述,專門討論衛氣虛散、榮氣充盈的病症,並從脈象上進行辨別。里榮(指血液)沒有統攝,大量進入經絡,也容易從經絡中亂竄出來。這是因為,氣在血液中運行,稱為榮氣;氣在血液外保護,稱為衛氣。衛氣虛散,里血就沒有力量,容易氾濫,不走經絡而向下崩出,這就是三焦經絡不通。

趺陽脈搏微弱而緊,緊代表寒冷,微弱代表虛弱。微弱與緊繃交織,就會出現短氣。少陰脈搏微弱而澀,微弱代表心煩,澀代表厥逆。趺陽脈搏摸不到,代表脾臟不能升降,身體冰冷,皮膚僵硬。

此段又就脈辨得陽虛陰實之一症。余可類推。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此段就上趺陽脈不出。推出少陰脈。以趺陽主腎。故可明腎虛主症也。

寸口脈微遲。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緊不能言。戰而慄也。

此段又就脈申言陽虛陰實之病。更推類以結之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十一。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論的是脈象辨別陽虛陰實症狀的方法。

少陰脈摸不到,代表腎氣微弱,精血不足,呼吸急促,氣往上衝到胸膈,宗氣反聚,血凝結在心下,陽氣下降,熱氣歸於陰股,與陰氣相動,導致身體麻木不仁,這就是屍厥。應該用針刺期門和巨闕穴位。

這段文字是從上趺陽脈摸不到,推斷出少陰脈的狀況。因為上趺陽脈主腎,所以可以藉此判斷腎虛的主症。

寸口脈微弱遲緩,尺脈緊實,代表此人虛損、多汗,陰氣常在,陽氣消失不見。寸口脈微弱代表陽氣不足,濡弱代表血虛,弱而發熱代表虛寒,緊實代表寒邪入侵,這些都是厥症的表現。由於胃氣不足,脾臟澀滯不通,嘴巴緊閉不能說話,身體發抖發冷。

這段文字再次從脈象論述陽虛陰實之病,並以推類的方式總結。

問道:為什麼濡弱反而是十一頭?老師說:五臟六腑互相影響,所以是十一。問道:如何判斷是影響腑還是影響臟?老師說:陽氣浮動數快是影響腑,陰氣遲緩澀滯是影響臟。

此段言脈之通於臟腑。凡邪之乘。因乎脈之虛。所以通結辨脈平脈二篇之義也。

濡弱。言氣血。氣無形。血如水。皆軟細之物。非指病脈為濡弱。凡人脈皆如此也。適。往也。反。來也。反適。即往來義。頭。即處字之意。十一頭。原文自明之。言相乘表裡之謂也。五臟六腑。皆陰陽相配為表裡。而以三焦統之。成十二經。又分上中下為三。上焦心肺二臟。

配以心包絡一腑。即身里上段之大膜。而就其包裹心者主之。包心絡者。不止包心。通於全里。遂更通於表矣。中焦肝脾二臟。配以胃膽二腑。兩脅之間。胃腸之際。又有脂膜以連之。胃之下口。通於中焦之小腸大腸。下焦膀胱二腑。獨腎一臟。此十一頭之部位也。上焦肺稍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說明脈絡與臟腑的關係。邪氣入侵人體,是因為脈絡虛弱造成的。因此,這段文字解釋了「通結辨脈」和「平脈」兩篇的意義。

「濡弱」指的是氣血,氣無形,血像水一樣,都是柔軟細微的東西,這裡不是指病脈的濡弱,而是指所有人的脈絡都是如此。 「適」指的是往, 「反」指的是來, 「反適」就是往來的意思。 「頭」指的是部位, 「十一頭」的意思很清楚,指的是相乘表裡的部位。五臟六腑都是陰陽相配成表裡關係,而三焦統管它們,形成十二經。又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是心肺二臟,配以心包絡一腑。心包絡是身體上段的大膜,主要負責包裹心臟。心包絡不只包裹心臟,它還通往全身,並進一步連通到體表。中焦是肝脾二臟,配以胃膽二腑。兩脅之間、胃腸之間,還有脂膜連接著它們。胃的下口連通中焦的小腸和大腸。下焦是膀胱二腑,獨腎一臟。這就是「十一頭」的部位。上焦的肺稍微偏後。

心稍前。而肺下心上。是為胸膈。其中為膻中。宗氣居焉。中焦肝膽在左。脾在右。胃居中胃之下。小腸之後。大腸之上。是為人之中。臍上三寸三分。是其處。居於身左右前後之中。乃受天地父母之元氣而生身者。故與臍對。有竅而不開。雖其氣無不通。而無可通之竅。所以深藏永固之也。

下焦則腎居後。膀胱居前。腎臟兩丸。附於脊骨。而中虛者為命門。膀胱之上。臍之下。亦有空處。是為關元。命門水中存火。以溫三焦。三焦無形。以軀殼為形。以脂膜為界。其實一物。故亦附名為腑經。為手少陽。正配腎足少陰。以命門之火。同為相火。共奉心之君火也。

白話文:

心臟的位置稍微偏前,而肺臟在心臟下方。心肺之間稱為胸膈,胸膈的中心位置稱為膻中,宗氣就居於此。中焦的部分,肝膽位於左側,脾臟位於右側,胃居於中,位於胃下方、小腸之後、大腸之上,這便是人體的中心位置。肚臍上三寸三分的位置正是中焦所在,它位於身體左右前後的中心,是接受天地父母元氣而生長身體的地方,因此與肚臍相對應。中焦有竅穴,但並不開放,雖然氣息無處不通,但沒有可以通行的竅穴,所以才能深藏於內,永遠堅固。

下焦的部分,腎臟位於後方,膀胱位於前方。腎臟呈兩丸狀,附著於脊骨,而腎臟中空的部位稱為命門。膀胱位於腎臟上方,肚臍下方,也有一個空處,稱為關元。命門如同水中之火,用來溫暖三焦。三焦沒有形體,以軀殼為形狀,以脂肪膜為界限,其實只是一個事物,所以也附名為腑經,屬於手少陽經,與腎足少陰經相配,命門之火與腎足少陰經的相火共同奉養心臟的君火。

關元之中。有氣專司分清濁二路。故曰關。而名其氣為胞中。此十一頭相乘。而得十二經之義也。其中為膻中。為胃中。為身中之中。為胞中之中。為命門之中。皆形虛而有氣以實之。惟虛故能實。萬化起於中。靜者。動之本也。至鼻下口上。亦名人中。則以人之開竅上下者分中。

人中之上。耳目鼻皆兩竅。陰耦數。三耦合乎坤也。人中以下。口與前後陰皆一竅。陽奇數。三奇合乎乾也。坤上乾下。乃成泰象。故陰陽上下左右。皆以交而生。以不交而死也。此十一頭三焦五中。皆氣之充塞。則皆脈之流通。故脈之濡弱。而實氣之所藉流行也。(此段系魏氏全文)按平脈篇。

白話文:

在關元穴的位置,有一股氣負責將身體裡清濁之氣分開,所以叫做「關」。這股氣又稱為「胞中之氣」。這十一種氣互相作用,就形成了十二經絡的道理。

其中包括膻中、胃中、身體中心、胞中中心、命門中心,這些地方都是形體虛弱,需要氣來充實的。因為虛才能夠實,萬物的變化都源於中心。靜止是運動的根本。

在鼻子下方、嘴巴上方,也叫「人中」,因為人體的開竅上下分界,因此而得名。

人中之上,耳朵、眼睛、鼻子都是兩個孔,屬於陰數,三種陰數合於坤卦。人中之下,嘴巴和前後陰都是一個孔,屬於陽數,三種陽數合於乾卦。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就形成了泰卦的象徵。因此,陰陽上下左右,都是因為交合而生,因為不交合而死。

這十一種氣、三焦、五臟,都是因為氣的充塞,才使得經脈流通。所以脈絡的濡弱,都是依靠氣的運行。

起手曰脈之頭。結處曰十一頭。兩頭字首尾照應成篇法。

按魏氏釋辨脈平脈之義。以為辨者。分別之。平者。較量之。平如平章之平。非平人之脈。然則辨者。始條理也。分為二。推至於無窮也。平者終條理也。衡如一。究歸於不二也。夫氣有陰陽。邪亦有陰陽。病必分陰陽。脈必辨陰陽。必分為二以辨之。氣之陰陽。有有餘不足。

邪之陰陽。亦有盛衰。病因而有輕重。脈必平陰陽。故權衡如一以平之。如此釋辨平二字之義。致有精鑿。

白話文:

脈象的開始叫做“脈頭”,結束的地方叫做“十一頭”。这两个“头”字首尾呼应,形成了文章的结构。

魏氏解释“辨脈”和“平脈”的意思,认为“辨”是指区分脉象的不同,“平”是指比较衡量脉象的轻重。这里的“平”就像“平章”一样,指的是公平公正地比较,而不是指平人的脉象。所以,“辨”就是开始理清脉象,分成两部分,然后推演到无穷尽。而“平”则是最终理清脉象,就像用权衡一样,最终归于唯一。

人的体内有阴气和阳气,外来的致病因素也有阴邪和阳邪。疾病必然要分阴阳,脉象也必须辨別陰陽,必须分成两部分来辨别。体内阴阳失衡会有盈餘和不足。

外來的致病因素的阴陽也有盛衰,疾病的起因也有輕重。脉象必须平衡阴阳,所以要用权衡的方法去衡量。這樣解释“辨”和“平”这两个字的意义,就非常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