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附錄李氏汗後不解治法

李中梓曰:汗後不解者,或表邪未盡,或邪傳於裡,或邪氣乘虛內客,故雖汗而病仍不解也。汗後脈大如瘧狀,再汗之,桂枝二麻黃一湯。汗後心下痞硬,嘔吐不和,大柴胡湯。大汗,大煩渴,而脈大,人參白虎湯。汗後惡熱,脈實,調胃承氣湯。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大汗出,胃干,欲飲水,少少與之。汗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汗後脈洪數,煩渴,五苓散。汗後脹滿,厚朴生薑人參湯。汗太多,心悸發顫,桂枝甘草湯。汗後惡寒,表虛也,脈細神倦,芍藥甘草附子湯。太陽汗出不解,發熱心悸肉瞤,真武湯。汗後身痛脈沉,

桂枝加芍藥人參湯。汗後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惡寒,四逆湯。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白話文:

李中梓說,流汗後病症沒有解除,可能是表面的邪氣還沒完全消除,也可能是邪氣傳入體內,或者邪氣趁身體虛弱的時候侵入。所以即使流汗了,病還是不會好。

流汗後脈象變大,像瘧疾一樣,可以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流汗後,心下部位覺得脹滿不舒服,想吐而且身體不調和,用大柴胡湯。大量流汗,覺得非常煩躁口渴,而且脈象變大,用人參白虎湯。流汗後怕熱,脈象強實,用調胃承氣湯。流汗後喘氣,沒有明顯發熱,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大量流汗,胃裡乾燥,想要喝水,要一點一點給他喝。流汗後脈象浮在表面,小便不順暢,稍微發熱,口渴,用五苓散。流汗後脈象洪大且快,煩躁口渴,用五苓散。流汗後腹脹,用厚朴生薑人參湯。流太多汗,心悸發抖,用桂枝甘草湯。流汗後怕冷,這是表面虛弱,脈象細微而且精神疲倦,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太陽病流汗後病沒好,發燒、心悸、肌肉跳動,用真武湯。流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在裡面,用桂枝加芍藥人參湯。流汗後熱沒有退,體內感到拘束急迫,四肢疼痛,拉肚子且怕冷,用四逆湯。流汗後肚臍下面悸動,好像要產生奔豚,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2. 可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外症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目】許叔微曰。太陽表症者。惡寒是也。問。三陰有可汗者乎。答曰。陰病不當發汗。發汗則動經。然太陰脈浮。少陰發熱。亦須微微取汗。但不正發汗耳。大抵風寒中人。與營衛俱薄而發熱。又未曾行諸汗藥。雖無陽症。須少汗解逐之。王叔和云。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故知初病脈沉細數。雖里不消。本表中風寒。須溫覆少汗而解。

柯琴曰。此條是桂枝本脈。傷寒中風雜病。皆有外症。太陽主表。表脈咸統於太陽。然必脈浮弱。可用此解外。如但浮不弱。及浮而緊。便是麻黃症。要知本方只是外症之虛者。

【綱】仲景曰。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目】王肯堂曰。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者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凡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仲景論。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症良驗。

柯琴曰。此條因餘熱。衛解而營未解。故用桂枝更汗也。凡曰桂枝湯主之者。定法也。服桂枝不解。仍與桂枝汗。解後復煩。更用桂枝者。活法也。麻黃脈症。但可用桂枝更汗。不可先用桂枝發汗。且服麻黃復煩。可更用桂枝。用桂枝復煩。不得更用麻黃。又活法中定法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浮脈者不愈。浮為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目】張元素曰。仲景凡為汗症關防。無所不備。且如太陽中風。桂枝湯主之。加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有汗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形如瘧。且二三度發。桂麻合半湯。日再發者。桂枝二麻黃一湯。脈微弱者。不可汗。桂枝二越婢一湯。至於傷風。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復加煩躁者。大青龍湯。隨其所感輕重。用眾理以應之。可見汗症中間。其周詳整密。無所不至矣。

張兼善曰。誤下後脈仍浮。可知表症未解。陽邪未陷。只宜桂枝解外。勿以脈浮而用麻黃。下後仍可用桂枝。乃見桂枝方之力量。

【綱】仲景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大便圊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目】朱震亨曰。傷寒前三日。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

李梴曰。服藥而不得汗。當用蒸法。陶氏再造散主之。

柯琴曰。此辨太陽陽明之法。太陽主表。頭痛為主。陽明主裡。不大便為主。陽明亦有頭痛。濁氣上衝也。太陽亦有不大便。陽氣太重也。七日不大便。病在裡。則頭痛身熱屬陽明。外不解由內不通也。若下之。大便去。則頭痛身熱。病仍在表。仍是太陽。宜桂枝汗之也。

白話文:

[可汗]

【綱】 張仲景說:太陽病,如果外在症狀還沒解除,脈象呈現浮弱的狀態,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適合用桂枝湯。

【目】 許叔微說:太陽病的表症,指的就是怕冷。有人問:三陰病也有需要發汗的情況嗎?回答說:陰病不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發汗會擾動經脈。然而,太陰病出現脈浮、少陰病發熱的情況,也需要稍微用發汗的方式來處理,但這並不是正統的發汗。大致來說,風寒侵入人體,使得營衛之氣都虛弱而發熱,而且還沒使用過發汗的藥物,即使沒有陽證,也需要稍微用發汗的方式來驅逐病邪。王叔和說:表證的風寒,如果侵入體內就無法消除,因此要知道,一開始發病時脈象是沉細數的,雖然是裡證,但根本原因是表證的風寒,必須用溫覆並稍微發汗的方式來解決。

柯琴說:這條講的是桂枝湯的基本脈象。傷寒、中風等雜病,都有外在的症狀,太陽經主掌表證,表證的脈象都歸屬於太陽經。然而,脈象一定要是浮而且弱,才能用桂枝湯來解除外邪。如果只是浮但不弱,或是浮而且緊,那就是麻黃湯的適應症。要知道桂枝湯只是用來治療外證虛弱的症狀。

【綱】 張仲景說:傷寒病發汗後,約過半天左右,又感到煩躁,脈象呈現浮數,可以再次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目】 王肯堂說:凡是發汗,都希望手腳能夠微微發熱,微微出汗,大約持續一段時間是最好的。不能讓汗像水一樣流個不停。如果病症沒有解除,應該再次發汗。汗出太多一定會耗損陽氣。陽氣虛弱時,就不能再次發汗了。凡是服用湯藥發汗,如果病好了就要停止服藥,不必把藥全部喝完。張仲景說:凡是提到「可以發汗」但沒有提到用什麼湯藥的情況,丸劑或散劑也可以使用,重點是要以出汗來解決病症。但是,效果不如根據病症來服用湯藥來得好。

柯琴說:這條說的是因為還有餘熱,衛氣解除了,但營氣還沒解除,所以用桂枝湯再次發汗。凡是說用桂枝湯來治療的,都是固定的方法。服用桂枝湯後病症沒有解除,仍然用桂枝湯發汗;病解之後又感到煩躁,再用桂枝湯,這是活用的方法。麻黃湯的脈象和症狀,可以用桂枝湯再次發汗,但不能先用桂枝湯發汗。而且,服用麻黃湯後又感到煩躁,可以用桂枝湯。但是,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又感到煩躁,就不能再用麻黃湯。這也是活法中固定的方法。

【綱】 張仲景說:太陽病,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但是病症沒有解除,反而又用了瀉下的方法,如果脈象仍然是浮的,就不會好。浮脈代表病邪還在體表,應該要先解除表邪,病才會好,適合用桂枝湯。

【目】 張元素說:張仲景對於發汗的相關事項考慮得非常周全。例如太陽中風,適合用桂枝湯來治療。如果加上喘的症狀,就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如果有汗而且怕風,就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症狀像瘧疾,而且一天發作兩三次,就用桂麻合半湯。如果一天發作兩次,就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如果脈象虛弱,就不能發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湯。至於傷風,如果身體緊繃而沒有汗,而且怕風,就用葛根湯。如果怕風而沒有汗,而且有喘的症狀,就用麻黃湯。如果又加上煩躁,就用大青龍湯。根據所感受的病邪輕重,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來應對。可見發汗治療的周全和嚴密,沒有任何疏漏。

張兼善說:誤用瀉下後,脈象仍然是浮的,可知表證還沒有解除,陽邪還沒有陷入體內。只適合用桂枝湯來解除表邪,不要因為脈象是浮的就用麻黃湯。誤用瀉下後仍然可以用桂枝湯,可見桂枝湯的藥力。

【綱】 張仲景說:傷寒病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而且頭痛發熱,就用承氣湯。如果能順利排便,就知道病不在裡,還在表,應該要發汗。如果頭痛,一定會流鼻血,適合用桂枝湯。

【目】 朱震亨說:傷寒病的前三天,應該要發汗,可以用雙解散,連續服用幾次,一定會好。

李梴說:如果服藥後沒有出汗,應該用蒸的方法。可以考慮用陶氏再造散。

柯琴說:這段是分辨太陽病和陽明病的方法。太陽病主要在表,以頭痛為主。陽明病主要在裡,以不大便為主。陽明病也會頭痛,是因為濁氣上衝所致。太陽病也會不大便,是因為陽氣太盛所致。如果七天不大便,病在裡,頭痛和發熱就屬於陽明病,是外邪不能解除是因為體內不通暢。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大便通暢了,但頭痛和發熱還在,病還在表,仍然是太陽病,適合用桂枝湯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