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可汗

[本條當有汗出症,故合用桂枝承氣。

【綱】仲景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目】李梴曰:太陽病,脈浮緊者,宜汗。汗之不解者,再汗之。若失其汗,則寒邪傳經,當看傳過何經,變出何病。若因汗而反下滲,表邪乘虛內陷,則熱蓄於裡,變為瘀血、懊憹、痞氣、結胸等症。

鰲按:脈言浮,浮而有力者言數,是由於發熱者,故為熱在表,故可發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目】張介賓曰:各經表症,凡有汗出不徹者,皆未足言汗。蓋邪未盡去,其人必身熱不退,而仍覺躁煩,或四肢痠疼,坐臥不安者,以汗出不徹故也。何從知之?但診其脈緊不退,及熱時乾躁無汗者,即其症也。仍宜汗之。如果汗透而熱仍不退,或汗後身熱愈甚者,是即所謂陰陽交,魂魄離,大凶之兆。凡汗之不徹者,其故有三:如邪在經絡筋骨,而汗出皮毛者,此邪深汗淺,衛解而營不解,一也;或以十分之邪,而出五分之汗,此邪重汗輕,二也;或寒邪方去,猶未清楚,遽起露風,因虛復感,此新舊相踵,三也。凡遇此當詳辨,而因微甚以再汗也。取汗之法,當取於自然,不宜急暴。但服以湯劑,蓋令溫暖,使得津津微汗,令稍久之,則手足俱周,遍身通達,邪無不散矣。若一時逼之,如淋如洗,則急遽間,衛氣已達,而營氣未周,反有不到之處,且恐大傷元氣,非良法之。

【綱】仲景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目】柯琴曰:此陽氣太重,標本俱病者。然病自外來者,當先審表熱之重輕,以治其表,繼攻其裡之結血。此以尚未可攻,知其為未下症。(讀書之法)]

白話文:

這個情況應該是有汗出不來的症狀,所以適合使用桂枝承氣湯。

仲景說:脈象浮在表面,表示病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像是麻黃湯。脈象浮而且跳動快速,也表示可以發汗,適合用麻黃湯。

李梴說:太陽病,脈象浮而且緊繃,適合發汗。如果發汗後沒有好轉,可以再次發汗。如果錯失發汗的機會,寒邪會傳到其他經絡,變成其他疾病。要觀察寒邪傳到哪個經絡,變成什麼病症。如果因為發汗反而導致邪氣下滲,體表的邪氣趁虛進入體內,熱就會積聚在內部,變成瘀血、煩躁不安、胸悶痞塞等症狀。

鰲認為:脈象浮,如果浮而且有力,就是脈數,表示有發熱,所以是熱在體表,因此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仲景說:太陽病,脈象浮而緊,沒有汗,發熱,身體疼痛,經過八九天沒有好轉,體表的症狀還在,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麻黃湯。服藥後,症狀稍微減輕,病人開始煩躁、眼睛昏花,嚴重的會流鼻血,流鼻血後就會好轉。這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

張介賓說:各經絡的體表症狀,凡是有汗但沒有完全發出來的,都不能算是真的發汗,因為邪氣還沒有完全去除,病人一定會持續發熱,而且覺得煩躁不安,或者四肢痠痛、坐立難安,這些都是因為汗沒有完全發出來的緣故。要如何判斷呢?只要診斷出脈象仍然緊繃,而且發熱時乾燥沒有汗,就是這種情況,還是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發汗後熱還是沒有退,或者發汗後反而更熱,就是陰陽失調、魂魄將要離散的凶兆。凡是發汗不完全的情況,原因有三種:一是邪氣在經絡、筋骨深處,而汗只從皮膚表面發出,這是邪氣深而汗淺,衛氣解除了但營氣沒有解除。二是體內有十分的邪氣,但只發出五分的汗,這是邪氣重而汗輕。三是寒邪剛要去除,但還沒完全清除,就又受風著涼,這是新舊病邪接連出現。遇到這些情況,應該仔細分辨,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再次發汗。

發汗的方法,應該採取自然的方式,不應該太過急促。只要服用湯藥,讓身體溫暖,自然地微微出汗,讓汗持續一段時間,使汗液到達手足,遍布全身,邪氣自然會散去。如果一時逼迫發汗,像是淋浴一樣,這樣在急促之間,衛氣雖然已經到達,但營氣還沒有跟上,反而會出現汗液沒有到達的地方,而且可能會大傷元氣,這不是好的方法。

仲景說:太陽病沒有好轉,熱邪積聚在膀胱,病人會像發狂一樣,而且會從下體出血,出血後就會好轉。體表的症狀如果還沒有解除,還不能馬上攻下,要先解除體表的症狀,等體表的症狀解除後,如果只是少腹急迫脹滿,才能攻下,適合用桃仁承氣湯。

柯琴說:這是陽氣太盛,體表和內部都有病症的情況。病是從體表來的,要先審視體表熱邪的輕重,治療體表,然後再攻內部積聚的瘀血。這裡說「尚未可攻」,表示還不是可以攻下的情況。(這是讀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