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不可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目】朱肱曰。春不可大發汗。以陽氣尚弱。不可急奪。使陰氣勝。於時天寒初解。營衛腠理俱緩。可用小柴胡湯之類治之。冬不可汗者。以陽氣伏藏。不可妄擾。不論傷寒中風。以輕藥解利之。傷寒無汗者。只與桂枝麻黃合半湯。傷風有汗。只與柴胡桂枝湯。或得少汗而解。

或無汗而解。勢甚者不拘。此夏月天氣大熱。玄府開。脈洪大。宜正發汗。但不可用麻黃桂枝熱性藥。須麻黃桂枝湯加黃芩、石膏、知母、升麻也。夏月有麻桂症。不加黃芩輩。轉助熱氣。便發斑黃也。白虎湯雖可用。然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白虎未能驅逐表解。況夏月陰氣在內。

或患熱病。氣虛人妄投白虎。往往有成結胸者。以白虎性寒。非治傷寒藥也。其人當汗而衄血下血者。不可表也。桂枝湯。壞病者。不可表也。知犯何逆。臨症治之。婦人經水適來。不可表也。表則鬱冒不知人。此為表裡俱虛。故令鬱冒也。風溫者。不可表也。葳蕤湯。濕溫者。

不可表也。蒼朮白虎湯。虛煩者。不可表也。竹葉湯。以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故知非傷寒。不可汗也。頭不疼。脈不緊。故知里不實。不可下也。病人腹間左右上下。有築然動氣者。不可汗也。方治。詳在動氣本條。以此見古人慎用表藥也。

張云岐曰。太陽症。非頭疼項強。不可發汗。非身熱惡寒。不可發汗。非脈浮。不可發汗。

【綱】仲景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目】李中梓曰。無表症。不可汗。脈沉。不可汗。尺脈遲。不可汗。脈微弱。雖惡寒。不可汗。汗家。不可重汗。太陽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心下痞。不可汗。脈弦細。頭痛而熱。屬少陽。不可汗。

【綱】仲景曰。瘡家身雖疼。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目】汪昂曰。瘡家雖傷寒身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表虛熱聚。故生瘡。汗之則表愈虛。熱愈甚而生風。故變痙也。衄家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陰陽俱虛也。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亡耗津液。反增客熱也。尺脈遲。不可發汗。以營弱血少故也。脈沉遲為在裡。

反發其汗。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表虛里實。必譫語也。咽燥喉干。不可發汗。津液不足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四肢厥冷。肺腎虛寒也。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汗出必脹滿。走津液而胃虛也。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汗者心之液。心亡血液故亂也。

【綱】仲景曰。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使汗出愈。

白話文:

不可發汗的情況

總論:

  • 如果發熱惡寒,但熱多寒少,且脈象微弱,這是體內陽氣不足的表現,絕對不能發汗,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來治療。
  • 春天不宜大量發汗,因為此時陽氣還很虛弱,不能過度消耗,否則會使陰氣增強。此時天氣剛轉暖,身體的毛孔和皮膚都比較鬆弛,可以用小柴胡湯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 冬天不宜發汗,因為此時陽氣潛藏在體內,不應隨意擾動。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都應該用比較溫和的藥物來疏解。
  • 傷寒無汗時,可以用桂枝麻黃合半湯;傷風有汗時,可以用柴胡桂枝湯,可能少許出汗或不出汗就會痊癒。病情嚴重時則不必拘泥這些方法。
  • 夏天天氣炎熱,毛孔張開,脈象洪大,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不能用麻黃桂枝這種熱性藥物,而是應該用麻黃桂枝湯加入黃芩、石膏、知母、升麻。夏天若有麻黃桂枝證,不加黃芩等清熱藥,反而會助長熱氣,甚至導致皮膚出現斑疹或黃疸。白虎湯雖然可以用來治療中暑或汗後的表證,但它並非主要解表藥,而且它不能驅除表邪。夏天體內陰氣較盛,如果氣虛的人隨意使用白虎湯,可能會導致結胸,因為白虎湯性寒,並非治療傷寒的藥物。
  • 如果病人應該發汗卻出現流鼻血或大便出血的情況,就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
  • 如果吃了桂枝湯導致病情加重,就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
  • 如果女性月經來潮,不宜發汗,否則會出現昏迷不醒的情況,這是因為表裡俱虛導致的。
  • 風溫病不宜發汗,應該用葳蕤湯治療。
  • 濕溫病不宜發汗,應該用蒼朮白虎湯治療。
  • 虛煩的病人不宜發汗,應該用竹葉湯治療。虛煩的發熱雖然與傷寒相似,但沒有怕冷和身體疼痛的症狀,所以不是傷寒。而且,頭不痛,脈象不緊張,說明體內沒有實邪,所以不宜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
  • 如果病人的腹部左右上下有跳動的感覺,不宜發汗,具體治療方法在動氣篇有詳細說明。
  • 太陽病,如果不是頭痛、後頸僵硬,不宜發汗;如果不是身體發熱、怕冷,不宜發汗;如果不是脈象浮,不宜發汗。
  • 桂枝湯本來是解肌的,如果脈象浮緊、發熱但不出汗,就不應該使用,必須辨別清楚,不要誤用。
  • 沒有表證,不能發汗;脈象沉,不能發汗;尺脈遲,不能發汗;脈象微弱,即使怕冷也不能發汗;經常出汗的人,不能再次大量發汗。
  • 太陽少陽並病,出現頭頸強痛、眩暈、胸悶等症狀,不能發汗。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不能發汗。
  • 皮膚生瘡的人,即使傷寒導致身體疼痛,也不能發汗,否則會引起抽搐。這是因為體表虛弱導致熱邪積聚,所以生瘡,發汗會使體表更虛弱,熱邪更盛,導致生風而抽搐。
  • 有出血(流鼻血、失血)病史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陰陽兩虛。
  • 有小便淋漓不盡病史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尿血,耗損津液,反而增加體內虛熱。
  • 尺脈遲緩,不宜發汗,因為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 脈象沉遲,表示病邪在裡,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津液外泄,大便困難,表虛而裡實,容易出現胡言亂語。
  • 咽喉乾燥,不宜發汗,這是津液不足的表現。
  • 咳嗽且小便順利,如果小便減少,不宜發汗,發汗會導致四肢厥冷,這是肺腎虛寒的表現。
  • 下痢雖然有表證,不宜發汗,發汗會導致腹脹,耗損津液,使胃氣虛弱。
  • 經常出汗的人,再次發汗,容易出現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汗為心之液,心臟失去血液則會出現紊亂。
  • 脈象浮數,按理說應該發汗而癒,但如果身體沉重且有心悸,不宜發汗,應該等待自行出汗痊癒。這是因為尺脈微弱,說明裡虛,必須表裡都充實,津液調和,才能通過出汗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