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九 (9)

回本書目錄

卷九 (9)

1. 短氣

【綱】仲景曰。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摶。則為短氣。

【目】張元素曰。此為短氣之虛者也。

成無己曰。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似喘非喘。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喘則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氣上衝。則腹裡氣時時上逆。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也。要識其短氣之真者。氣急而短促。俗謂之氣短者是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微汗出。不惡寒者。其身不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目】張元素曰。此為短氣之實者也。

【綱】仲景曰。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湯主之。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目】張元素曰。此邪在表而短氣者也。

陶華曰。短氣者。呼吸短促。不能相續也。千金方謂少氣不足以息也。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承氣湯下之。心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桂枝湯解之。食少飲多。水停心下而短氣者。小半夏湯主之。

李中梓曰。若汗出不徹。以致短氣。葛根人參湯。水停心下短氣。五苓散

【綱】仲景曰。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故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太陽病。醫反下之。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目】張元素曰。此邪在裡而短氣者也。

成無己曰。虛也。實也。在表也。在裡也。皆作短氣。又何以辨虛實也。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也。胸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

王肯堂曰。短氣。骨節痛。不得屈伸。汗出。小便不利。惡風身腫者。由於風濕。宜甘草附子湯。短氣。腹滿脅痛。若脈浮弦大。外不解。無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有潮熱者。小柴胡湯。此皆為表症。若表未解。手足濈然汗出。或有潮熱者。宜大承氣湯。若表解。心下痞硬。

乾嘔短氣者。宜十棗湯。此皆為里症。短氣煩躁。若發汗不徹。續微汗出。不惡寒。表症不罷。面赤者。為並病。更發汗則愈。此為汗不徹之症。若下後心中懊憹。心下硬痛者。大陷胸湯。此為下後之症。

吳綬曰。因汗吐下後元氣虛弱。脈來微虛。氣不能相接而短少者。人參益氣湯。凡陰症脈弱沉細而遲。手足逆冷。面上惡寒如刀刮。口鼻之氣難以布息而短者。四逆湯人參。又食少飲多。水停心下。令人短氣煩悶。茯苓甘草湯

2. 不得臥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梔子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目】朱肱曰。汗為火之液。汗多則神昏。故不眠。大熱則神不清。故不眠。大下則動血。心主血。故不眠。瘥後熱氣未散。陰氣未復。故不眠。

吳綬曰。陽明標病。頭額痛。目疼身熱鼻乾。不得臥。脈長者。葛根解肌湯。若自汗。脈洪數。表裡俱熱。煩渴。舌燥飲水者。白虎加人參湯。蒸蒸發熱。大便秘硬者。調胃承氣湯。外有傷寒已解。或因食復煩劇。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表裡大熱。舌燥飲水。

人參白虎湯解毒湯。若太陽脈浮數。身疼無汗。煩躁不得眠者。汗之則愈。凡少陽發熱口苦。心煩不得眠。脈弦數者。小柴胡加山梔、黃連。若虛弱人津液不足者。加麥冬、棗仁。凡汗下後虛煩不得眠者。加味溫膽湯酸棗仁湯梔子烏梅湯硃砂安神丸。選而用之。

柯琴曰。三條。心煩則難臥。腹滿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於胃。與反覆顛倒之虛煩不同。梔子以治煩。枳樸以泄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熱已入胃。則不當吐。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綱】仲景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曰。不得眠。陰陽皆有之正病。有因汗下而然者。有不因汗下而然者。有因火逆而然者。但不得眠皆為熱症。其有太陽汗下之後。晝日煩躁不得眠一症。雖用乾薑附子湯。蓋復其汗下所亡之陽。非治其所感寒也。

魏荔彤曰。小便不利。大便忽難忽易。胃固未成實。不應下。而燥屎為病滋甚。容漠視乎。加以時有微熱。即煩躁發作有時之兆也。乃更下不通而上逆作喘。陰不降而陽升為冒。臥則不寧。坐則少息。其腸胃有燥屎。曉然矣。此亦毋論胃腑積熱。實與不實。但從燥屎起見。無不可攻。用大承氣。亦盪滌濁汙使清氣流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