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頭眩鬱冒

喻昌曰:少陽之脈,絡脅肋間。併入太陽之邪,則與結胸症似是而實非也。肝與膽合,刺肝俞,所以瀉膽也。膀胱不與肺合;然肺主氣,刺肺俞以通其氣,斯膀胱之氣化行,而邪自不能留矣。

魏荔彤曰:考之穴圖,大椎為督脈之穴,居於身後;肺俞、肝俞,俱屬太陽膀胱之穴,亦次第由大椎而下,同居於背。是皆太陽行身後之道路也。於此三刺,皆泄太陽經之表邪,而與肺肝膀胱之臟腑無涉焉。諸家牽扯傅會,總由不知刺三穴泄經邪之義耳。原文當刺大椎第一間。考穴圖,大椎穴在背後脊骨第一節之間也,為督脈自項而下之第一穴。

鰲按:魏氏「刺三穴,皆泄太陽經之表邪」一句,誠為破的。蓋病雖太少二陽相併,而治必歸於一經也。仲景論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之下,接云:「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考期門,亦是太陽經穴。仲景云然者,以太陽陽明並病者,則宜汗。

若太少二陽並病,有少陽在,不宜汗也。即三陽合病中,亦無汗法。故仲景深戒為「慎不可發汗」。蓋汗之,則太陽之經邪不除,徒傷陽明之腑,以致譫語。故雖見少陽之弦脈,而少陽不宜汗,仍刺太陽經期門之穴以代汗,不傷陽明、少陽,而太陽治。此以刺法為並病之治法也。

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其症全是太陽;而少陽之眩冒,亦為太陽所有。故治之全從太陽也。

白話文:

喻昌說,少陽經脈絡於脅肋之間,如果和太陽經的邪氣合併,症狀看起來像是結胸症,但實際上不是。肝和膽相合,所以針刺肝俞穴,目的是為了瀉膽。膀胱雖然不和肺相合,但肺主導氣,所以針刺肺俞穴來疏通肺氣,這樣膀胱的氣化就能順暢運行,邪氣自然無法停留。

魏荔彤說,查看穴位圖,大椎穴是督脈的穴位,位於身體後方。肺俞穴和肝俞穴都屬於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也都從大椎穴往下排列,同樣位於背部。這些穴位都是太陽經在背部運行的路徑。在這三個穴位針刺,都是為了疏泄太陽經的表邪,和肺、肝、膀胱這些臟腑本身沒有關係。其他醫家牽強附會,總是因為不了解針刺這三個穴位是為了疏泄經絡邪氣的道理。原文說應當針刺大椎穴下方第一個間隙。考查穴位圖,大椎穴位於背後脊椎骨第一節之間,是督脈從頸部往下數的第一個穴位。

我認為,魏氏說針刺這三個穴位,都是為了疏泄太陽經的表邪這句話,確實點出了要點。因為即使疾病是太少二陽同時發病,治療也必須歸於太陽經。張仲景說,針刺大椎穴下方第一個間隙、肺俞穴、肝俞穴之後,接著說,絕對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出現譫語,脈象呈弦,五六天譫語不止,這時應當針刺期門穴。考查期門穴,也是太陽經的穴位。仲景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時,適合發汗治療。

如果太陰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因為有少陽經的病,就不適合發汗。即使是三陽經同時發病的情況下,也沒有發汗的方法。所以仲景特別告誡要謹慎,絕對不可以發汗。因為如果發汗,太陽經的邪氣就無法去除,反而會傷害陽明經的腑,導致譫語。所以即使出現少陽經的弦脈,少陽經的病也不適合發汗。仍然針刺太陽經的期門穴來代替發汗,這樣既不會傷害陽明經和少陽經,又能治療太陽經的病。這是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療同時發病的疾病。

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或者眩暈時感覺像結胸症,心下痞硬,這些症狀都是太陽經的表現。少陽經的眩暈,也是太陽經會有的症狀,所以治療上完全從太陽經下手。

2. 搖頭直視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成無己曰:此以風盛於上,風主動搖故也。頭者,諸陽之會;諸陽之脈,皆上於頭;諸陰之脈,皆至頸胸中而還。陽脈不治,則頭為之搖矣。

柯琴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汗多則無液養筋,筋傷則攣急而反張矣。太陽主筋所生病也。要知痙非無因,因傷寒發汗不如法耳。今頭痛雖止,而頸項強急惡寒之症未罷;更見面赤目赤,是將轉屬陽明。然諸症皆與傷寒相似而非痙;獨頭面搖動、口噤、背反張,與傷寒不相似,故名曰痙。此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者,治當滋陰以和其里,用炙甘草湯。金匱用桂枝湯加栝蔞根,恐不勝任。

【綱】仲景曰:搖頭言者,里痛也。

【目】成無己曰:里有痛者,言語則劇,欲言則頭為之戰搖也。里痛,非邪也,痛使之然;痙病非逆也,風使之然。

【綱】仲景曰: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

【目】許叔微曰:心藏神而為陰之本。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相根,則榮衛和,上下相隨矣。絕則神去,而陰竭陽無根者,則不能自主持,故頭為搖也。心絕者,真病也;風痙里痛者,邪氣也。觀其頭搖,又當明其否藏焉。

【綱】仲景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目】戴原禮曰:直視者,視物而目睛不轉動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榮焉。《針經》云:「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睛,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五臟血氣調和,精氣充足,則目和而明矣。傷寒目直視者,邪氣壅盛,冒其正氣,使神智不慧;藏精之氣,不上榮於目,則目為之直視。傷寒至於直視,為邪氣已極,症候已逆,多難治。人以肝受血而能視。今衄家亡血,肝氣已虛,目氣已弱;又發汗亡陽,陰陽俱虛所致。虞摶曰:目睛上視,名戴眼,此足太陽經之症。蓋太陽目之上綱,而與少陰為表裡;少陰之腎氣大虧,則太陽之陰虛血少,故其筋脈燥急,牽引而上。若直視不轉者,尤為凶候,速當以培陰養血為主。今人不知,俱云是風;若用風藥,則陰愈虛,血愈燥矣。

白話文:

搖頭直視

【綱】 醫聖張仲景說:太陽病如果發汗過多,可能導致痙攣。這時,脈象會沉而細微,身體發熱但腳是冷的,頭部和脖子會感到僵硬緊繃,怕冷,有時頭部會發熱,臉色發紅,眼部脈絡發紅,頭和臉會不自主地搖動,突然間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反張,這些都是痙病的表現。

【目】 成無己認為,這是因為風邪在頭部上盛行,風的特性是動搖。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所有陽脈都上行至頭部,而所有陰脈都到頸部和胸腔就返回。如果陽脈失調,頭部就會搖動。

柯琴說,陽氣如果精微,就能滋養精神,如果柔和,就能滋養筋脈。如果出汗過多,就會導致體液不足,無法滋養筋脈。筋脈受損就會攣縮,變得緊張而向後反張。太陽經掌管筋脈,因此會出現這種疾病。要知道痙病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而是因為傷寒病時發汗的方法不正確造成的。現在頭痛雖然停止了,但頸項僵硬、怕冷的症狀還在,而且還出現了臉色發紅、眼部發紅的情況,這表示病情將要轉變成陽明病。然而,這些症狀都跟傷寒相似,但又不完全是痙病。只有頭臉搖動、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反張這些症狀,與傷寒明顯不同。

所以,這被稱為痙病。這是因為汗出過多、體液不足,而不是轉變為陽明病所導致的。治療時應該滋養陰液來調和體內,可以服用炙甘草湯。金匱要略中使用桂枝湯加栝蔞根,恐怕藥力不足。

【綱】 張仲景說:如果搖頭,表示體內有疼痛。

【目】 成無己認為,體內有疼痛的人,說話時疼痛會加劇,想說話時頭就會顫抖。體內疼痛不是因為邪氣,而是因為疼痛本身引起的。痙病不是因為病情逆轉,而是因為風邪引起的。

【綱】 張仲景說:如果陽氣向上獨留,身體看起來像被煙燻過一樣,眼睛直視而且頭會搖動,這表示心氣衰竭。

【目】 許叔微認為,心臟儲藏神氣,是陰的根本。陽氣根植於陰氣,陰氣根植於陽氣,陰陽互相依存,才能使營衛調和,上下相隨。如果心氣衰竭,神氣就會散失,陰液枯竭而陽氣無根,就無法自主控制身體,所以頭部會搖動。心氣衰竭是真正的疾病,而風邪引起的痙攣和體內疼痛是邪氣。觀察頭部搖動,還應該了解是不是心氣衰竭。

【綱】 張仲景說:有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額頭一定會凹陷,脈象急促緊張,眼睛直視,不能眨眼,無法入睡。

【目】 戴原禮認為,直視是指看東西時眼睛的瞳孔不會轉動。水的精氣是意志,火的精氣是精神。眼睛是心臟的使者,是精神的寄託之處,也是肝臟的外在表現,精神在眼睛中顯現。醫書說,五臟六腑的氣都向上注入眼睛,成為眼睛的精氣。精氣的住所是眼球,骨頭的精氣是瞳孔,筋的精氣是黑眼球,血的精氣是眼部脈絡,氣的精氣是白眼球,肌肉的精氣是負責約束和包覆眼球的。

筋骨血氣的精氣與脈絡相連,向上到達腦部。如果五臟血氣調和,精氣充足,那麼眼睛就會和順明亮。傷寒導致的眼睛直視,是因為邪氣壅塞,侵犯正氣,使得神智不清醒,儲藏精氣的臟器無法將精氣上輸到眼睛,所以眼睛就會直視。傷寒發展到眼睛直視,表示邪氣已經達到極點,症狀已經逆轉,很難治療。人們認為肝臟接受血液才能使人看見東西。現在有鼻血的人失去血液,肝氣已經虛弱,眼睛的氣也弱了,再加上發汗導致陽氣耗損,陰陽都虛,才導致這種情況。虞摶說,眼睛向上看稱為戴眼,這是足太陽經的疾病。太陽經脈位於眼睛上方,與少陰經脈互為表裡。如果少陰經的腎氣嚴重虧虛,就會導致太陽經的陰液不足、血虛,因此筋脈乾燥緊張,向上牽引。如果眼睛直視而且不能轉動,更是凶險的徵兆,應該迅速以滋養陰血為主。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都說是風邪引起的,如果用祛風的藥物,就會使陰液更加虛弱,血液更加乾燥。